本文目录索引 1,婺剧的艺术特点 2,婺剧有什么特色? 3,婺剧的特点是什么? 4,金华的婺剧简介 5,戏曲曲牌是什么 6,婺剧的表演有什么特点? 7,东阳市婺剧演出有限公司怎么样? 8,婺剧的由来 9,婺剧有那些剧目 1,婺剧的艺术特点 表演艺术方面,由于长
本文目录索引
- 1,婺剧的艺术特点
- 2,婺剧有什么特色?
- 3,婺剧的特点是什么?
- 4,金华的婺剧简介
- 5,戏曲曲牌是什么
- 6,婺剧的表演有什么特点?
- 7,东阳市婺剧演出有限公司怎么样?
- 8,婺剧的由来
- 9,婺剧有那些剧目
1,婺剧的艺术特点
表演艺术方面,由于长期在广场演出,形成夸张、粗犷、强烈、明快的特点。如武将出场,以迅速后退一步,并亮一高架子来突出人物,与其他剧种的站定后前跨一步不同。又如其他剧种一招一式都讲究圆,动作呈连续变化的曲线,而婺剧却往往圆中带直,曲线中出现折线和直线来显示动作的力量和感情的强烈。它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即所谓“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如《断桥》是一出文戏,但白素贞和小青的“蛇步”和一连串的舞蹈身段,许仙的“吊毛”、“飞跪”、“抢背”、“飞扑虎”等跌扑功夫,其吃重程度均不下于武戏。反之,武戏《水擒庞德》,却慢招缓式,在乐曲中开打,以舞蹈动作取胜。过去婺剧无水袖,因而手腕和手指功夫十分突出。旦角的开门、整装、整容等动作,无不注重手指的颤动功夫;净、生等角色的各种云手动作,也十分注重转腕,翻掌加上亮相时常曲腿亮靴底,与傩舞和佛教舞蹈颇有接近处。此外,角色上场时两肘(下臂)平曲,大拇指翘起,其他四指并拢,“起霸”时尽用身子旋转动作,扬鞭催马时鞭梢总是向上等,又与傀儡戏的动作相似。同时,婺剧中还保存了许多特技表演,如《火烧子都》中通过筋斗带彩的三变脸,《滚灯》中的顶灯,《大补缸》中的翻梁和七十二吊,《肉龙头》中的红拳、舞叉,《僧尼会》中的耍佛珠,《水擒庞德》中的“倒插顺风旗”,《三打王英》中的“倒喝水”,《相梁刺梁》中的“飞僵尸”等。人物塑造上,有些剧目往往从农民生活的角度来理解人物,即使帝王将相亦然。如《九锡宫》中已官填封九千岁的程咬金,在人们为他祝寿时,竟自顾自偷吃起枣子来。又如《三结义》中的刘备,却是个好吃白食、油嘴滑舌的二流子。婺剧班社过去演出,必先点戏:由二旦色头饰珠翠,脸敷脂粉,身穿红绿男客衣(褶子)。其一持牙笏,上开戏名,另一持笔,请“庙会头首”以笔点戏。演出之前,必先闹台,称“闹头台”,一般只用打击乐器奏出各种锣鼓点,取其热闹,借以招揽观众,谓之“闹头台”。但是,每逢头场演出,则必闹“花头台”,在锣鼓中插入大唢呐、小唢呐、笛子、胡琴主奏的四支乐曲,时而委婉清柔,时而激昂雄壮(“花头台”乐曲今已成为独立的民间吹打组曲),观众通过“花头台”来品评乐队水平。“头台”闹完,继以“蹈八仙”(有“堆花八仙”、“追桃八仙”等多种,均以蟠桃会众仙为王母庆寿为内容),再“跳加官”(俗称“跳白面”、“天官赐福”)、“跳魁星”、“跳财神”,然后演三至四出“摘剧”(折子戏),称为“开台”。每逢头场开台,徽班必演《百寿图》(《满床笏》《打金枝》),乱弹班必演《九锡宫》。演此两剧,一为取其吉利;二为亮行头;三因戏中行当全,唱做并重,能反映出班社演出水平。庙会主事人也据此决定戏码和演期的长短,观众则据此选择看哪几本戏。开台戏演完,接着“闹二台”,一般用大唢呐吹演奏一支曲牌,配以锣鼓,较简短,目的使演员和观众各以稍事休息。然后大戏开始,称为“正本”。正本演完,须加演一出小戏,称为“后找”。如《哑背疯》、《骂鸡》、《王小二过年》之类。从开台到后找,一场戏约需四、五小时以上。
2,婺剧有什么特色?
婺剧是典型的多声腔剧种,它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等6大剧种的总称。婺剧的实际涵义是,它唱腔中的高腔应称作为“婺剧高腔”,以区别其他戏剧中高腔;昆腔也要称作“婺剧昆腔”,以区别苏昆和北昆。其余几个剧种的情况也是如此。 如果继续将婺剧的几大声腔再细致地分类,婺剧高腔可分为东阳侯阳高腔、金华西吴高腔、衢州西安高腔和松阳高腔;婺剧昆腔也可分为金华昆腔、兰溪昆腔、衢州昆腔和东阳昆腔;婺剧乱弹可分为浦江乱弹、东阳乱弹、金华乱弹和处州乱弹等;婺剧徽戏是单一的剧种。 各徽班的剧目、音乐、表演等基本一样;婺剧滩簧可分为金华滩簧、兰溪滩簧、衢州滩簧、浦江滩簧和东阳滩簧;婺剧时调也是单一的剧种,各班社演唱的时调,大都如出一辙。 婺剧是花部和雅部交融流变的结果。它以乱弹为主腔,属于乱弹腔体系。婺剧的形成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代形成或传入的南戏诸腔中的义乌腔、弋阳腔、余姚腔,在清代发生较大的变化,至清中叶统一被称为高腔。 清代,昆曲在民间职业昆班的基础上形成了金华昆剧。高腔与昆曲的结合,两合班的出现,标志着婺剧的胚胎开始孕育。 第二阶段是乱弹、徽戏、滩簧等在清代传入,并且高腔、昆曲与乱弹、徽戏、滩簧、时调之间,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结合,出现了被称为“三合班”和“二合半班”的戏曲班社,最终形成并诞生了最后形式的多声腔戏曲剧种婺剧。 在婺剧的第二阶段中,三合班就是习惯规定必须能演唱高、昆、乱各18本的戏班。因其流动中心和兼唱高腔的不同,又分为三种,一是衢州三合班,唱西安高腔,班社多以“文锦”取名,如班主姓何,即称何文锦班;二是金华三合班,唱西吴高腔,班社多以“品玉”二字命名,取其三腔合一,声如金玉之意;三是东阳三合班,唱侯阳高腔,多以“紫云”二字作班名。 以后,徽戏传入金华一带,有的三合班弃高腔而兼唱徽戏,于是就有了二合半班的形成,二合半班是从三合班演变而来的。由于高腔难学,且逐渐不受观众欢迎,有的就摈弃高腔,成为昆乱班。 至20世纪30年代,二合半班又以徽戏盛行而吸收了徽戏,并以演唱高腔、昆腔和徽腔为主,仍自称为三合班,但观众认为徽戏不及高腔古老,且18本才能弥一合,而这类班社的徽戏当时尚不足18本,因此被贬称为二合半。 后来,为了统一婺剧的名称,约定俗成,人们对兼演昆、乱、徽的班社,也均称为“二合半班”。在这个时期中,有的徽班也兼唱乱弹,于是便有了乱弹班。乱弹班中因为很多演员都是浦江县人,所以又被称为“浦江班”,主要以演乱弹为主,兼演徽戏。 后来,有的徽班又吸收了滩簧和时调,人称“徽班”,又称“金华班”,以演徽戏为主,兼演滩簧、时调小戏和乱弹戏,这类班社为数最多。 1862年至1908年,金华婺剧班社达40多个。1935年后,婺剧开始有女演员,金华等地还先后办了民生、文化、民乐、小文化等女子科徽班。各三合班、乱弹班也都通过随团收徒等方式,培养了不少出色的女演员。 早期婺剧班社主要在四乡集市、庙会演出,20世纪30年代初才开始进城,他们以金华城隍庙、西华寺等为演出场地,后逐渐开始在长乐、北山、金城、群众等戏院演出。 在此时,这些业余的班社成员,主要由村镇的农民组成,被称为“太子班”。他们在组织初期多以坐唱自娱的方式为主,但是每到迎神赛会的日子时,他们便敲锣打鼓的沿街挨村游动演唱。再后来,开始发展为化妆上台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以留省文工团婺剧组人员与大荣和班合并建立了浙江婺剧实验团,并在金华的其他地方先后成立了一批共和班。各剧团联合招收了200多名学员,培养了一批人才。以婺剧训练班为基础的婺剧实验团正式更名为“浙江婺剧团”,把原定设在杭州洪春桥的团址改设在金华。 浙江婺剧团的成立标志着婺剧走上了新的历史阶段。剧团工作者从寻访演员、挖掘剧目、创新剧本、培养新秀开始,对婺剧进行了发掘,把婺剧推上了一个崭新的舞台,并使其登上了我国戏剧的辉煌巅峰。 婺剧是建国后才使用的新名称,在这之前,浙江的这类戏剧被称为“某某班”,也被统称为“金华戏”或者“金华乱弹班”。 华东戏曲改革工作干部会议在上海召开。与会人员认为,金华原有婺州之称,而金华戏又发源于江西婺源,清代时期才流入金华,所以,应仿效华东实验越剧团的命名,将金华戏和乱弹班等剧种合称为婺剧。 浙江省婺剧团成立后,为使婺剧后继有人,婺剧团招收了郑兰香和吴光煜等一大批青年演员。此后,又在杭州创办了浙江戏曲学校婺剧班,该班在全省招收演员和乐队45人,这是新中国第一代婺剧中专生,毕业分配到了浙江全省的各个婺剧团。 老演员们还整理和加工出了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黄金印》、《送米记》、《孙膑与庞涓》、《米栏敲窗》、《父子会》、《马前泼水》等剧目参加调演。 婺剧进京演出了《双阳公主》、《三请梨花》、《米栏敲窗》、《牡丹对课》、《僧尼会》、《断桥》等剧目,受到了文艺专家的高度评价。 改革开放后,农村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浙江农村业余婺剧团也如雨后春笋,出现了蓬蓬勃勃的新景象。永康县舟山乡婺剧团演出的由浙江戏剧作家顾锡东编制的《姐妹缘》拍摄成连环画在全国发行。 义乌义亭区婺剧团赴首都演出了历史名剧《海瑞罢官》,受到了好评。一个农村剧团走上北京的戏剧舞台,不仅推动了婺剧的发展,也为浙江省戏剧事业赢得了荣誉。 新一代的婺剧人创造着新辉煌。浙江省婺剧团创作了《白蛇前传》、《贺家桥边》、《梦断婺江》、《江南第一家》、《昆仑女》等剧作,在金华城乡演出,使婺剧成为了金华农村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
3,婺剧的特点是什么?
婺剧的特点: 1、唱腔 婺剧重做轻唱,其唱腔已不如苏昆严谨,着重于感情和气氛的渲染,而不过分讲究吐字运腔的功夫,甚至有的曲牌的唱词成了“堂众曲”,各个戏中可以自由套用。婺剧的唱腔主要有二凡、三五七两类。 2、行当 角色行当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净)、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净)、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杂(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 3、定妆 定妆即敷粉,在京剧中常用白色定妆粉定妆,而婺剧由于底色本身就比京剧要偏黄,所以通常用白色加肉色粉掺在一起与底色相一致。 4、脸谱 是在“古老彩绘图腾”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讲脸谱,总是指大花和小花,而婺剧则除此以外,还有四花、小生、老生、老外、副末,甚至连个别花旦、作旦、武旦等角色也有脸谱。这表明婺剧脸谱的古老和丰富。 5、音乐 婺剧高腔从简单的鼓板、小锣的伴奏,发展成管弦乐伴奏。婺剧乱弹、徽戏、滩簧、时调,从五个人的乐队,发展到十四五个人。乐器除了相互吸收外,如乱弹用牛腿琴、琵琶等乐器伴奏,徽戏用三弦伴奏。 扩展资料: 婺剧的绝活: 1、飘若纸人 属轻功一类的特技。角色犹如悬在半空,低头直臂,左右晃动,前后打转如纸人一般。演员表演方法是:两只脚尖踮地,利用轻柔的身段功夫,忽而摇摆,忽而左右移动,忽而360°打转,均要显示出如纸在空中飘浮的形态。 2、大眼小眼 这是婺剧徽戏《火中练》(《湘子渡妻》)中韩湘子的表演。湘子在乔装丑僧向林氏挑逗时,右眼睁得很大,左眼缩得很小,甚至连乌珠也看不到。这种神情,将丑僧嗜色如命的心理活动表露无疑。 3、蜻蜓点水 是婺剧徽戏《探五阳》中王英的特技表演。王英在探五阳城时,寻找水源,将右手直立撑地,全身平直,时而表演“吃水”,时而身子后翘。这一特技,显示王英的高超武艺和侦察时的神秘姿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婺剧
4,金华的婺剧简介
金华婺剧,发源于浙江金华,是金华最古老的戏曲。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当地的人们有的叫她为农村戏,俗称金华戏,是浙江省第二大剧种,因金华历史上素称婺州而得名。她拥有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大声。婺剧在金华这个拥有浓厚艺术文化的城市,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比发源于江苏昆山,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只晚200年。 婺剧是一个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剧种,艺人多系农民出身。以前,农闲时出外组班演戏,农忙回家生产,直到抗战初期才开始有固定的班社出现,长期流动于乡村演出,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婺剧在表演艺术上以鲜明生动与强烈粗犷相结合,不但保留了许多傀儡、傩舞、目莲戏等古老的表演动作和程式,且拥有变脸、耍珠、舞叉、窜火、窜梁、穿刀、十八吊等大量特技表演。
5,戏曲曲牌是什么
戏曲曲牌是京剧音乐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戏曲的发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戏曲曲牌各有固定的名称、句数、句格(包括长短不等的字数、字音的平仄等),以及曲调方面的板式、板数、调高等,格律相当严谨。
曲牌多数为身段表演的伴奏,昆曲中曲牌是唱腔和身段的伴奏,京剧中也有很多用曲牌伴奏的演唱。
我知道的一些京剧曲牌:小开门、万年欢、柳摇金、山坡羊、哪吒令、傍妆台、花梆子、东方赞、小磨房、海青歌、夜深沉等
6,婺剧的表演有什么特点?
婺剧由于早期长时间在广场上演出,没有进入真正的舞台,所以形成了夸张、粗犷、强烈、明快的表演风格。 在表演中,它还非常注重吸收傩戏等古老剧种的表演动作和程式,拥有变脸、耍牙等大量特技表演。此外,婺剧演员手指和手腕的表演功夫也格外吸引观众的眼球。 婺剧的表演风格粗犷有力,动作夸张生动、线条分明、讲究造型。特别是婺剧高腔、乱弹、徽戏的武打动作,往往吸收民间武术南拳北腿的架势,运用在舞台上就能显示出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 如在婺剧徽戏《月龙头》中,北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表演的那一套红拳和滚叉,就是从江湖拳师那里吸收过来的。这套拳术通过演员的演绎,更加显示出了赵匡胤的勇猛和威武。 另外,婺剧徽戏《水擒庞德》中的周仓,其威风凛凛的身段架势和呲牙咧嘴的面部表情,则是通过模仿寺庙里的四大金刚和十八罗汉的动作,经加工提炼而成的。 很多剧种的一招一式都讲究一个圆字,动作呈连续变化的曲线,而婺剧却往往圆中带直,曲线中出现折线和直线,以此来显示动作的力量和感情的强烈,也就是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的表演特点,用他们的行话说就是: 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 如婺剧剧目《断桥》是一出文戏,但白素贞和小青的蛇步和一连串的舞蹈身段,许仙的吊毛、飞跪、抢背、飞扑虎等跌扑功夫,其动作难度均不下于武戏;反之,婺剧剧目《水擒庞德》是一出武戏,剧中人物却慢招缓式,在乐曲中开打,以舞蹈动作取胜。 过去婺剧服饰没有水袖,因而演员们的手腕和手指功夫就显得非常突出,如旦角的开门、整装、整容等动作,无不注重这手指的颤动功夫;净、生等角色的各种运手动作,也十分注重转腕、翻掌加上亮相时屈腿亮靴底等动作,这与傩舞和佛教舞蹈颇有相同之处。 另外,角色上场时两臂平曲,大拇指翘起,其他四指并拢;起霸时用身子旋转动作;扬鞭催马时鞭梢总是向上等;又与傀儡戏的动作相似。这些手势动作,既表现了各种人物的性格,也显示了这一剧种强烈粗犷的风格。
7,东阳市婺剧演出有限公司怎么样?
东阳市婺剧演出有限公司是2013-07-02在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注册地址位于浙江省东阳江滨北街东阳剧院内三楼。 东阳市婺剧演出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30783072862101L,企业法人赵雷,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东阳市婺剧演出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戏曲表演、综合文艺表演;服装、灯光、器乐、音响、道具、舞台车租赁;非学历非证书戏曲、声乐培训。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东阳市婺剧演出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8,婺剧的由来
婺剧 婺剧,俗称“金华戏”,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淳安以及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鄱阳、景德镇等地。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改今称。 [编辑本段]婺剧历史 明清以来,金华一带是盐、丝入赣和漆、瓷入浙的商业贸易地区,加之物产丰饶,故历来是各种戏曲争胜斗奇之地。明中叶流行的义乌腔形成于金华府(治今浙江金华)属义乌县。明末的高腔、昆腔,清初的乱弹腔,清中叶的徽戏,均曾在金华流行。 高腔有侯阳、西吴、西安、松阳之分。侯阳高腔流行于东阳、义乌一带,有人认为可能是义乌腔的派生,擅演武戏。西吴高腔因在金华北乡的西吴村开设科班而得名,其唱腔较西安高腔委婉、质朴,且多滚唱,与徽池雅调有渊源关系。西安高腔流行于衢州一带,衢州古称“西安”,故名。相传与弋阳腔有密切关系,也有人认为可能是西平腔的遗响。其曲调字多腔少,具有一泄而尽的特点。以上三种,均一人启唱,众人帮腔,锣鼓助节,音调随心入腔。 多数高腔的特点是锣鼓助节,不管托弦,一人启齿,众人相和,声调高亢激越。而西吴高腔及松阳高腔却有乐队伴奏,是我国各种高腔中特有的形式。高腔曲牌很多,不同剧目有规定的“套式”。初用长短句词格。剧目丰富,如《槐荫记》、《合珠记》、《白兔记》等。 昆曲,俗称“草昆”、“金昆”,是昆腔流传在金华一带的支派。因长期流动演出于农村的草台和庙会,以农民为主要观众对象,故语言较通俗,追求情节曲折,唱腔也不拘泥于四声格腔,以演武戏、做工戏、大戏为主。在明代之后,一直被视为婺剧诸声腔中的正宗。实际上是昆曲在衢州(今衢县一带)、金华的一个支流,在语言、曲调上均结合当地习惯予以简化或改变,故称“草昆”。现其剧目已较少演出,部分曲调则为乱弹声腔所吸收,如乱弹曲调中含有[昆头][小桃红][新水令][下山虎]等片断。 乱弹,因专工乱弹的“乱弹班”多出自浦江县,故又称“浦江乱弹”。以二凡、三五七、芦花为主要唱调。其流行地区除金华、衢州、严州(治今浙江建德)外,也常在昌化、桐庐一带演出。二凡具北方戏曲唱腔的特点,有人认为源出于西秦腔,也有人认为源于安徽的吹腔和四平调。三五七具有南方戏曲唱腔的特点,属早期吹腔。有人认为其形成与皖南的徽州、四平、太平诸腔有关。芦花则源于吹腔一类,系徽戏遗响。 据《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乱弹在婺剧中,指唱“三五七”“芦花调”“二凡”“拔子”四个声腔。“三五七”“芦花调”由安徽“石碑腔”演变而来,用笛主奏,曲调华丽、流畅、舒展,唱调字少腔多,后发展为字多腔少的“叠板”。“二凡”是秦腔传到南方后演变而成的声腔,在婺剧中又发展为“尺字”“小工”“正工”“凡字”四种不同属性的曲调,又各有“倒板”“原板”“流水”“紧皮”“垛板”等不同板式,分别具有激昴、高亢、悲壮、沉郁等感情特点。“拔子”也有“倒板”“回龙”“原板”等板式。按定调性质,一般“二凡”与“三五七”相联,“芦花”与“拔子”相联。剧目较多,如《芦花絮》《桂芝写状》《雪里梅》《珍珠衫》等。 徽戏,自皖南传入。清末以来,大量皖人迁往金华一带,多数经商,徽戏随商路流入,金华、衢州两府本地徽班达三十余个,仅1918年前后开设的本地科班就有十余个。婺剧徽班自成一格,以拔子、芦花、吹腔等老徽调为主。唱西皮、二黄,表演粗犷、泼赖、朴实、健康,剧目有《二进宫》《法门寺》《青龙会》等。其中《火烧子都》《水擒庞德》等的表演风格,在今皮黄剧中较少见。 滩簧,相传源出苏州滩簧。乾隆、嘉庆年间(1936-1820),金华已有曲艺滩簧坐唱班。有人认为,滩簧系由往来于衢州、兰江的花船船娘卖艺带入,先有业余坐唱班,后由婺剧艺人衍为戏曲,成为婺剧声腔之一。有“浦江滩簧”、“兰溪滩簧”、“东阳滩簧”之分。剧目有《僧尼会》《断桥》《牡丹对课》等。解放后整理的传统剧目《僧尼会》《断桥》在剧本和表演上都有新的创造。 时调,是明清以来时尚民间小戏的统称。有来自明清俗曲,有的属南罗,有的为油滩,有的源于地方小调。由当地民歌、歌舞演变而成,是一种演唱农村生活小戏的声腔,剧目有《走广东》《卖棉纱》《王婆骂鸡》等。 以上六种声腔,在婺剧中不是一戏混用,而是各个声腔都有一批专长剧目。最初,高腔、昆腔、乱弹等独立成班,后发展为合班,并有不同的组合。高、昆、乱兼唱的戏班,俗称“三合班”。以后,徽戏传入金华一带,有的三合班弃高腔而兼唱徽戏,有的徽班却兼唱乱弹。之后,又吸收了滩簧和时调。
9,婺剧有那些剧目
名丑:
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江南名丑吴光煜,演了几十年的小和尚,不仅受到广大戏迷的喜爱,也多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作为一个老艺术家,吴光煜多年来不论是为普通观众演出,还是为中央领导表演,不论是在农村简易舞台,还是都市豪华剧场,都是一样的一丝不苟,尽其所能。
名旦:叶竹青,小生申爱凤:
六十年代初,晋京演出,受到了首都观众及专家的好评。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许永芳、吴凤花、黄志宏、陈咪咪、方友高等一批中青年艺术尖子,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陈健、金勇英、陈晓峰等一批年轻演员亦脱颖而出,从而构成了完整和强大的演出阵容。
剧目:婺剧名家经典折子戏剧目演员表
《活捉三郎》
徐东福 饰 张三
施秀英 饰 阎惜姣
《九锡宫》
胡哲学 饰 程咬金
朱广才 饰 唐王
倪更生 饰 张天佐
翁晓荣 饰 张天佑
第二集
《断桥》
倪志萱 饰 白素贞
朱元昊 饰 许仙
朱珠凤 饰 小青
《斩吕布》
吴亦芝 饰 吕布
钱桂芝 饰 曹操
江小娇 饰 陈宫泰
徐汝英 饰 貂禅
袁根生 饰 刘备
第三集
《昭君出塞》
徐汝英 饰 王昭君
袁根生 饰 王龙
《踢宫》
徐逢仙 饰 秦香莲
朱广才 饰 陈世美
胡哲学 饰 门官
第四集
《拷打·提牢 》
倪志萱 饰 洪苏秀
叶根仙 饰 牢头婆
蒋歌真 饰 李二
《桃花霸》
周越仙
第五集
《李大打更》
黄志立 饰 李大
经金莲 饰 李大嫂
朱芸香 饰 小英
吴莲英 饰 卢山
《追狄》
楼东海 饰 狄青
徐逢仙 饰 双阳
第六集
《临江会》
申爱凤 饰 周瑜
钱桂芝 饰 关羽
袁根生 饰 周善
胡跃章 饰 刘备
夏美崽 饰 鲁肃
施秀英 饰 船女
《铁龙山》
方柄环 饰 姜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