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索引 1,戒烟养生馆 2,谁能告诉我柴静吸烟吗? 3,貌似最近大记者柴静发生了很多事情,谁全部完整地告诉我。 4,柴静的 穹顶之下众说芸芸,有的说实话说得太多;有的说是打着环保的旗帜,背后有阴谋。哪个才是真相呢? 5,柴静记录片穹顶之下主要讲
本文目录索引
- 1,戒烟养生馆
- 2,谁能告诉我柴静吸烟吗?
- 3,貌似最近大记者柴静发生了很多事情,谁全部完整地告诉我。
- 4,柴静的 穹顶之下众说芸芸,有的说实话说得太多;有的说是打着环保的旗帜,背后有阴谋。哪个才是真相呢?
- 5,柴静记录片穹顶之下主要讲了什么事
- 6,你对X线了解有多少?
- 7,柴静怎么样大家说说看法 好坏都说吧 我了解一下
- 8,为什么说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不合法,而且禁播了?
- 9,真不明白,那些整天拿柴静抽烟开车说话的人什么心态
1,戒烟养生馆
本人从事戒烟工作快10年,得出的结论是:戒烟难,从事戒烟工作(事业)更难。10年来我看到太多的失败的例子,很少戒烟产品能活过3年的。办戒烟所只能说是想法是美好的,结果是痛苦的,一是销售半径内的市场无法支撑戒烟所存活,二是戒烟方法的效果是否理想,戒烟成本高不高。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很少有成功的先例,我们宁波这样的戒烟所开过6、7个,如烟力健、帕斯刷刷、医处会戒烟中心、.....几乎没有活过1年的,医院的戒烟门诊也是冷冷清清。全国的情况也差不了多少。为何在戒烟吧里会那么热闹?主要是网上成本很低,所以一些戒烟产品都在上面活动宣传。其实这些热心推荐产品的,几乎都是销售人员,其他人是不可能那样热心的。
2,谁能告诉我柴静吸烟吗?
她不吸烟的,她的朋友包括团队都出来申明了。但也大可不必为她的文艺表象迷惑,就事论事就可以,她的雾霾片子出发点是好的,但也有好多普通人接触不到的目的。还有就是片子太不严谨,为了论点乱找论据,数据许多都是胡侃。总体评价,大家看热闹,增强环保意识,可以真正起到治理雾霾的目的就可以了,其他的不用考虑,也跟你没什么关系。
3,貌似最近大记者柴静发生了很多事情,谁全部完整地告诉我。
大记者柴静的口碑开始出现裂缝,是在女儿出生那一年,一个素来对国家大事关注不已,而且也一直以此作为人设的国民主持,生下了一个拥有美国国籍的女儿,而且是故意为之,又大谈国内雾霾严重空气不好,导致了国民度大幅下降。 柴静在分娩前的几个月就跑到了美国,做了"赴美产子"大军中的一员,因为只要在美国降生的孩子,就会自动获得美国国籍。 《穹顶之下》所讲述的,是当时的社会热门话题——雾霾,那几年,因为工业化速度发展过快,国内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许多城市的天空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人们的健康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大家对于雾霾这个词,都是谈之色变。 关于为什么制作这部片子,柴静提到了自己的女儿,她说,在怀孕的时候,女儿的健康状况就非常堪忧,去医院检查之后,发现是因为环境污染所致,于是她考虑良久,才决定把女儿生在美国,给她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环境。 柴静被网友扒出: 可惜这一次,柴静并没有风光太久,很快,《穹顶之下》中使用的数据就被网友扒出来有恶意夸大的嫌疑,而柴静本人也被拍到了在美国开着大排放量的汽车出门的照片,对破坏环境痛心疾首的她,居然是个带头破坏环境的人么。
4,柴静的 穹顶之下众说芸芸,有的说实话说得太多;有的说是打着环保的旗帜,背后有阴谋。哪个才是真相呢?
这个问题真说起来会很大很杂,我试着做点自己的解释。
首先我们先了解几个知识点。(PS:精力和能力有限,想到那算那)
1、美国人口不到3.3亿;失业率百分之五左右。
2、中国人口14亿左右;劳动力逾8亿之巨。
3、国际社会经济次序,发展中国家生产一般商品出口给发达国家,由于大家都争相出口,竞争激烈,商品价格往往低到过分;发达国家消费一般商品并支付外汇,外汇大部分又回流到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
4、中国的化石能源储量结构,富煤少油少气;我们大量进口石油天然气。石油天然气的能源进口被俄罗斯“耍过”多次。简而言之,俄方多次高调以油、气相诱,当我们积极回应时又一拖再拖就是不决。
5、能源主权,这个概念不好理解。简单说,地球上的化石能源是有限的、短缺的、不可再生的,需求是旺盛的(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客观动力)。俄罗斯、委瑞瑞拉的化石能源控制在国家手里,前些年石油大涨,她们得以因之国家占有这个收益,得以有钱支付提高国内福利待遇。那提个问题:那这些短缺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应该谁去占有它呢?
7、(跳的有点大)进口能源就需要保障能源进口的安全,走中亚走缅甸的管线都要经过不稳定地区甚至无人区,搞个爆炸什么的破坏不是难事。走海路,中国的海军尚在形成远洋作战能力中,反海盗就已反的十分辛苦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被耍多次仍热衷引进俄罗斯的油气资源的主因了,我们的能源进口严重不安全。
8、09那次危机,美国救市,量化宽松,导致大量热钱涌入粮食、原材料期货市场,石油大涨、小麦大涨等等。
9、国内那些民间资本因规模经验往往干不过外资。
心理学知识:1、人们会容易记住让自己感到害怕感到愤怒的信息;2、在害怕、担忧、愤怒、着急这样的激烈情绪面前,理性思维能力会下降。3、需求层次论;4、自我选择效应。
好了,回到问题。
首先,环境问题是真的严峻,这是不争的事实。然后,怎么解决呢?出现问题总得想办法吧,而且还是这样让每个人都害怕的威胁到生命健康的环境问题,大家就都更在意了。之前又未对环境问题做过了解,视频中展示的又是如此严峻,观看时会发生什么呢?看到因雾霾引起的各种疾病,是不是害怕了?害怕之余是不是迅速的转化为某种愤怒了?愤怒之后是不是对于视频的各展示各观点更易不加思考就接受了呢?
环境是问题,但不只是环境的问题。它只是最后承载代价的那个,环境问题是果。她是我们广泛的不加节制的高速的(得找个中性词,就激进吧)激进,我们大家共同造成的。从衣住行来说。工厂生产的一般商品的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出现,这属于点源污染。点源污染在技术上可防可控,但是会有成本,成本增加了,产品的价格要不要跟着涨呢?如果涨,出口量会不会下降?我们自己会不会抱怨物价高?
再说“食”,我们现在的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化学化、养殖的规模化。种粮食要用化肥农药对吧?再好的化肥也有70%以上没被植物吸收,直接排放了;农药也一样70%以上排放了,这属于面源在技术上不可防治,必须改变生产方式。规模化养殖后,几千头牛几万头猪一起打屁都会成为污染。更何况,我们在养殖过程中要各种化学物去催肥缩短出栏时间。集中养殖还会增加一定的死亡率,“上海黄浦江漂猪”就是打掉上游的死猪产业链后,死猪无法处理(且不说焚烧代价大,深埋也没地埋更因寸土寸金不愿埋)于是就漂黄浦江去了。
环境问题,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行为造成的。保护环境,应该每个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样的宣传,应该很多很多,我不多说了。
说完环境问题,说说视频中的“献策”吧,我个人并没有看这部分内容,我自己也实在想不出有啥“策”可献,都是大家的利益需求,我也没那权力啊。既然要回答问题,在网上找了找,好像说是三条——1、减煤洗煤,多用天然气(这条实际上很久以前就开始做了,只是客观因素的制约也很大);2、能源破垄断,还市场权力;3、工业到生活节能以减排。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不是献策是献毒了。
1、我们的能源储量结构决定了那样做,只能绝大部分天然气依赖进口。一来,我们尚无力为自己的海上运输提供足够的安全保护。索马里我们能去反海盗,但是泰国呢?更何况鬼知道,那是海盗干的,还是他国秘密机构干的,就拿CIA来说,它干的脏活还少吗?管线运输更是问题,随便找个不稳定地区甚至无人区,给你炸那么一下,难吗?这也是我们对于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如此的(可以说是)渴望吧,被耍多次,还孜孜不倦的主因。
2、把能源交给市场,且不说能解决什么。先说利益,让私人公司赚个盆满钵满?恐怕还是外国私人公司,它们资本雄厚,国内民间资本干的过?交给市场,打破国家垄断?那可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啊,那行为是什么?卖国啊!
好了,就算是非得要卖,或者相当理想只卖给本国(资本无国界)了。那且不说打破国家垄断后,会不会迎来民间资本组成的新垄断(资本逐利,实在不看好它们不会对能源实行垄断,而且现实中也没这案例啊)。就当它能打破所有的垄断,那之后呢?真问题,就被这八竿子打不着的办法解决了?大家都用上热核这样真.清洁能源了?都开电动力车了?
3、关于碳排放,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确实应该全人类减排。但是,看过柴静采访关于开完国际减排会议回来的丁仲仪教授的那期《面对面》(节目应该是叫这名)后,你会发现那压根就是国家间的博弈啊。发达国家之前疯狂排过了,现在她们的经济发展没那么高的硬性指标要求了,居然还想要分那么高的份额。按人口数量来,中国主动自减30%,只要她们人均数量的70%,她们都不答应。说好的人权呢?大家指着别人减排的情况,都想自己都要点指标,发达国家更希望以指标来从发展中国家获利,这种情况下,你说,怎么办?
最后,保护环境既是大事,也是小事。它关乎人类的命运,我们每个能也都可以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浪费粮食啊、随手关灯啊、随手关水龙头啊、不开大排量汽车或方便的话拼车出行啊等等大事小事都可以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毕竟是我们人类自己的活动在破坏环境。借用,丁教授在那期节目中的话“需要保护的是人类自己,地球不需要人类来保护”。是啊,在地球面前,我们小小的人类又算得了什么呢?她的寿命还有那么长,就算人类没了,她也可以演进出其他很多文明。
关于环保政府一直在努力,最近的大动作——15年就关掉一大批污染企业,她遇到的阻力也很大,她要面对的问题比我们多多了。我们不能只要求她做什么,而忽略掉自己的那份责任,那份作为。14亿人能汇聚出的力量超乎你的想象。
5,柴静记录片穹顶之下主要讲了什么事
环保问题,中国污染问题,PM2.5
整个穹顶之下,最后图穷匕现,再一大堆假造数据,偷换概念之后,直指两桶油,这难道不是国家最近正在打击的中石化垄断有关?一个个还天真的认为柴静为人民说事呢,只不过是换了衣服的国家的走狗,等中石化的事件完了,鸟你个肺啊,还认为这篇纯虚构加臆想的记录篇能有什么用?我就搞不懂,一个央视10大最穷记者之一的柴静,能拿出几百万拍一个公益纪录片?动脑子啊,没有国家指示,她敢一个人对国家抨击?没长眼睛啊,没看到第二天环保类股长了多少?就是利用你们一群不会自己思考的愤青,去炒作,去老钱,一个个还起着劲的帮人家捞钱。不看大势?
故意直接改数据,为了夸大事实,直接在原有的数据后面加个0,还有直接拿2004年的数据说是现在的,都不会看?
看似说到了什么,其实呢,你以为这破烂片子出来是为了整治雾霾?最后被炒,视野的是煤矿工人,在石油工人等等最最基础的,最最平穷的工人。
不知道,一个记者,专门去骗取人民的同情心,她女儿?她女儿好意思说出来?她年少就抽烟,一天几包的走,难道不是肿瘤的罪魁祸首?她怎么不去骂自己?不去说吸烟有害下一代?被蒙蔽的中国人。还能想想情况,想想事件在说话啊?
http://yunpan.cn/cZfs4zfY7HpYf 访问密码 6365
自己去看吧
6,你对X线了解有多少?
1895 年11 月8 日傍晚,德国科学家伦琴新发现一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新射线,便取名为X 射线。另外他还发现X 射线还可以穿透肌肉显示出骨骼的轮廓。第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是他夫人手骨的照片,手指骨骼和结婚戒指在底片上清晰可见。1895 年12 月28 日伦琴向维尔茨堡物理医学学会递交了一篇关于X 射线的论文《一种新射线──初步报告》。这报告轰动了整个新闻界,几天后就传遍了全世界。X 线从一发现就被用于医学检查。在计算机技术和射线探测器件飞速发展的今天,X 线影像检查设备日新月异。计算机断层摄影(CT)、计算机X 射线摄影(CR)、直接数字射线摄影(DR)、数字减影(DSA)介入手术治疗及检查等等都已成为医生临床诊断及治疗离不开的有效手段。 就像药物治疗会有副作用一样,接受X 线检查时,被X 线照射的组织器官细胞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但这种损伤没有立竿见影的自我感觉。如果损伤轻微,致病的可能性就很小;如果射线损伤较重,就会导致致死性癌症或遗传性疾病的发生。事实证明:任何生物在X 线的大剂量长时间照射下最后都会死亡。 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对射线损伤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其敏感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如下:胚胎、性腺、乳腺、眼晶体、甲状腺、肝、肾、脑、肌肉。 国际辐射防护委员(ICRP)研究证实,辐射致癌及遗传性疾患是剂量线性无阈的,也就是说受照射越多,患致死性癌症及遗传性疾患的可能性越大。ICRP 提出,辐射防护应遵循三项原则:使用辐射正当化、防护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我国采纳了ICRP 的建议,并由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辐射防护规章、标准,以保障职业人员、受检者和公众的放射卫生安全。国家卫生部在2002 年1 月3 日发布了《国家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用放射射线)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诊断、治疗时,应当按照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受照剂量,对临近照射的敏感器官和组织应当进行屏蔽防护。对孕妇和儿童进行医疗照射时,应当告知对健康的影响。”卫生部在《医用X 线诊断防护安全操作要求》中还明确规定,对人体敏感部位和组织(如性腺、甲状腺、乳腺等)应采取适当屏蔽保护。 拍片和透视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检查手段。拍胸片患者上身越裸越好,以免内衣扣、胸罩钩、项链等挡住病变部位。给婴幼儿检查时,最难的是固定婴儿的体位,家长千万别舍不得孩子啼哭而不让捆绑固定,否则你的宝宝将受到不必要的全身照射,你也得陪着接受一次X 线伤害。非检查部位,特别是射线敏感器官应尽量远离照射野,例如拍上(手)、下肢(足)片时,将手臂、腿伸直,甲状腺、乳房、性腺远离照射野。这些都是患者应该主动配合的。透视的时候你可以医生尽量采用脉冲式曝光,这样医生自然知道你懂的防护,也会更加标准的进行操作了。 CT 的实质也是利用X 线成像,CT 扫描对人体的损伤比拍片要高出100 多倍,做一次CT 全身扫描体检,会使受检者辐射致癌的危险性增加约8%。但是很少有人一次要求对全身进行扫描检查。如果你是做头部CT 检查时,你可以要求医生用防护服挡住你的脖子(甲状腺)到大腿的中上部(性腺)。另外你最好要把眼睛闭上。这就是最简单有效的自我保护。 在医院如果你因为乳腺疾病而被要求乳腺摄影时,你可以拒绝。 截止到2004 年底,没有一个经济发达国家的主管部门批准计算机X线(CR)乳腺摄影用于临床诊断,更不能用于乳腺癌普查。因为在医院的首选检查是超声检查。作为常识,大家应该知道,超声和磁共振检查是对人体没有任何损伤的。至少现在的科学还没有发现。 放射科医生有义务告诉患者,患者也有权利知道,X 线检查的利与弊、有无其他可替代的方法,在征得患者的同意后再开单检查,尤其是对孕妇、婴幼儿患者,更应慎重。一般孕妇如果接受了5 葛瑞(一种单位)的X 射线暴射量,相当于照20 张腹部X 光片或2 次的骨盆计算机断层,此种剂量下将来胎儿导演的机会将增加40%。但是实际上几乎没有医院这样做。患者也应该拒绝一切不正当的X 线检查。 总之,X 线用于医学检查应依法、科学和规范。辐射致癌是随机事件,致癌的危险度是大量人群发病事件的统计结果。在使用科学和规范的情况下,拍摄一次胸片,患者致癌的可能性仅为十万分之一,甚至更低,所以患者不要谈射线色变。
7,柴静怎么样大家说说看法 好坏都说吧 我了解一下
柴静美国产女 2013年年初,柴静被爆与摄影师赵嘉结婚,引发众多讨论。此后,柴静渐渐淡出荧屏。《南都娱乐周刊》报道,柴静于2013年10月底生下了一个女儿,生产的地点是在“美利坚合众国”。根据美国法律,这孩子生下来就是一个美国公民。此事一经曝光便引发舆论的火热讨论。 雾霾调查 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为什么选了雾霾这么一个题材?因为这不是一个计划中的作品,当时因为孩子生病,我辞职后打算用相当的一段时间陪伴她,照顾她,所以谢绝了一切工作邀请。照顾她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整个生活都被它影响了,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所以就做了这个调查。 这一年我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去了一些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调查了背后的执法困境。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也去了伦敦、洛杉矶这些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 我自己曾经对雾霾无知无觉,现在我对空气有我的爱惜,所以我去找适合我的方式,比如尽量不开车,比如参与公众参与立法研讨会,与扬尘的工地交涉,打环保举报电话12369,要求餐馆安装上法规要求安装的设备,要求加油站维修油气回收装置。我把这些也呈现出来,这些只是能做的一小部分事情。我相信,别人心底有自己的爱惜,有适合自己的实践。 当前《大气防治法》正在修订,我将采访的资料和稿件都发给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希望能为法律修订带来一点参照。他们逐字看完,附上建议,返还给我,并打电话表示感谢,说会在修订时考虑相关问题。 我将稿件也发给了正在制订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方案的小组成员,得到的反馈也让我很意外。他们提出的唯一意见是,如果篇幅不限,可以谈得更多。 这次的拍摄费用差不多一百万吧,因为有国内外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费用。钱是我自己投的,国内一些基金会联系过我,愿意资助,但我当时完全不知道自己会做成什么样子,又要照顾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就没接受,非常感谢他们。我两年前出过书,用稿费负担的。 部长表态 2015年3月1日,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他昨晚认真地看了柴静的纪录片,今天一早就给她发短信,对她表示感谢。陈吉宁说,柴静的纪录片从公众健康的角度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值得敬佩。对柴静的报道,用积极和善意的态度来鼓励这种行为。陈吉宁说,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很重要,将认真采纳落实媒体意见
8,为什么说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不合法,而且禁播了?
这个可能的因素有:
1、调查本身存在硬伤。雾霾危害有多大,目前还没有科学定论。柴静充分利用自己的煽情才干,把雾霾和得癌症联系起来,特别是利用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得的良性肿瘤来说事,这对不懂科学的多数人起了至关重要的煽情作用。另外她利用自己都看不懂的图表来说事,但图表被质疑是被串改过的,和图表显示的和她的解说完全不一致。
2、主要是目前中国缺少这样的新闻自由,没有国家或组织的支持个人是很难完成涉及面如此广泛的调查的。即使自己做了调查,也很难获得发表和推荐。而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居然事后得到了国家环保部长的感谢和各大网络的首页置顶推介,这更让人怀疑其背后有操盘手。所以许多人猜测这是某组织假借柴静之口表达自己难以启齿的意思罢了。
3、这个调查的结论科学性不足。在一个刚刚工业化的国家,既要保持发展和增长,又要彻底杜绝雾霾,其实是个很难两全的事情。这需要权衡利弊,科学论证,逐步采取措施才能办到。而不是像柴静所说的那样“人人有责”、“绿色、低碳、减排”比较空洞的话语。
9,真不明白,那些整天拿柴静抽烟开车说话的人什么心态
《穹顶之下》在互联中国上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首先当然是如约而至的一片赞美声。 最直接的朋友圈反应是:比起和香港人吵架,这才是重要的事情,我们该为雾霾治理做点什么了,买空气进化器没用,我们要拿出行动。这是经常激荡于虚拟空间的“公民行动精神”。 知乎上的环境系男生同样表达了这种钦佩,批评自己一直耽于行动,怕得罪人。“我想柴静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为一个学了七年环保的人,(只知道)那个出门带口罩的方法,人家的作为勇敢,就是一阵号角,号召你要醒过来。” 许许多多的普通人被感动了,许多人表示准备行动。柴静给出的个人行动方案主要就是举报,以及少开一点车。所以相关部门要准备好了,可能会像微博随手拍解救流浪儿童那阵子一样,短期内会收到好多投诉中国。 更全面更专业的赞扬当然也已经提前准备好。视频甫一发布,腾讯大家、南都评论、人民中国等就几乎同时推出了评论、访谈、回顾文章。 南都记者汪涛,一直专注大气和环境健康领域报道。他回顾了视频发布前夕的心情: 在环保部的一次会议上我遇到柴静,互留了联系方式后,她时常和我探讨一些大气污染的问题,要一些专家的联系方式。我没有对别人说起柴静在关注雾霾的话题,后来听说她当了妈妈后,对于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越发关注。我很欣慰。只是觉得她太认真了,大气污染的各个领域都要涉及,做了一年,竟也没看到报道。直到二0一5年一月,我被邀请去给他的演讲提意见是,我才明白柴静为何要花一年时间,为何要采访那么多人。”“在柴静的片子中,最触动我的场景便是她的小女儿,扎着俩小辫,伏在窗前,看着雾霾笼罩的世界。” 人民中国专访柴静,谈及母亲的身份,记者坦言“觉得特别亲切”,柴静说正是对孩子健康的担忧,成为她一年以来行动的“基本动机”,这样的人之常情更让记者对这一年以来的行动“不仅理解,而且能够强烈地带着情感感受到。”更在官微中呼吁:“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原《焦点访谈》主编庄永志将柴静的这次行动看作“互联中国时代的公民调查”,“目力所及,这是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她居于调查的动员,将引发新一轮的、更广泛的从立法完善到公共政策调整再到公民个人作为的治霾行动。”“她以个人、市民而不是机构雇员的身份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以及污染治理的立法、战略规划和能源政策的制订与实施,可以从信息公开和民主决策的视角考察其间的得失、权衡国外同类决策的可否借鉴。中国民不必居于渠道信任,而是出于对传播者个人魅力的赞赏和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对社会议题的重视而上中国观看《穹顶之下》……《穹顶之下》,仅仅是中国民参与的开始。” 可想而知,微博上的大V们也纷纷送上支持。崔永元、五岳散人、姚晨、李佳佳、袁莉、罗昌平等等都表示了对柴静的敬意和对污染的关注。 和菜头则特别强调了柴静的互联中国思维及其对环保产品的推动。“我花了一0年时间才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终于采取了应对行动。那么对于海量的大众来说,也许要花更长的时间,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让足够多人正确认识到雾霾的危害,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可是,仅仅是认知是不够的,还需要让人们行动起来。在这个意义上,柴静的《穹顶之下》动员了社交媒体上的各种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认识到雾霾的危害,知道自己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这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在许多人还在热衷讨论什么是“新媒体”、“互联中国思维”的时候,柴静和她的团队们已经悄然做出了他们的新媒体产品,而且免费发布到了全中国。在我看来,这件事情甚至要比《穹顶之下》本身更重要。”和菜头更大胆预测:波澜壮阔的雾霾公关攻防战这才揭开序幕而已。 著名财经人士江南就此奉劝笔者:少罗嗦,赶紧多买一点环保题材股票。 然而,柴静隐退的一年,也正是微博退潮,各种专业意见媒体兴起的时期。在专业人士和独立思考者越来越多的时代,即便是柴静,也不再像过去一样收获一边倒的赞美。 赞美每每相似,批评和担忧却多种多样。 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方式最容易引起批评。关于婴儿的桥段最先引起不满。婴儿的肿瘤病和雾霾到底有无关系,纪录片是否煽情过度失去客观态度?有圈内媒体人在微博上表示:柴美女是资深烟民,加上高龄产妇,这些对孩子的健康影响可能更大。呼吁柴静戒烟的中国民不在少数。但许多烟民表示:不戒烟也可以生好孩子,孩子有良性肿瘤是偶然事件,治好就行,健康就好,大家都别拿这说事。此外,柴静开的车也被吐槽排量太大。 一位匿名中国友表示:要把故事讲成这样,其实很简单——拜罗永浩为师。这部片子,从第一眼我就觉得有浓重的罗氏脱口秀风格,果然,最后的特别鸣谢名单里面,头一位就是罗永浩。 有关新闻传播体制的更深层担心来自两位新闻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吕新雨教授与庄永志商确道:崔永元和柴静都是自出百万来做调查性报道,这一名人现象值得关注,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公民新闻其实是名人新闻。柴的报道在两会前上线也是看点。这些报道具有所有名人效应的优势,以及问题。调查性新闻在体制内的没落,社会对此种新闻的饥渴,也是此类新闻能够有影响的社会基础。这些都是值得分析的新现象。失去新闻生产体制对新闻客观性的保证,以名人效应为公众信仼的基础,这一转变后面的隐患很值得探究,也为隐性资本操控留下空间,它可以构成新的压力政治的模式。名人生产新闻的横出与体制性新闻生产的危机在今天中国是一对互相关联的问题。 有中国友则称这部纪录片声势浩大地推出,是中国式游说集团甚至绿党的诞生。但是有新华社的朋友不同意:这个是不了解敝国新闻体制,哪有啥压力政治?人民中国是谁办的?这明显是部门利益支持的动作,时机也拿捏得非常讲政治,新部长履新、两会前夕。 北大吴靖教授认为: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名人自费拍摄新闻调查是一种包装成公共行为的商业行为,生产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市场化的算计。这种算计在柴静纪录片的完成品从内容到形式每个细节中都可以找到。从莫须有的雾霾导致婴儿肿瘤的叙事策略开始,到再次搬出幼儿和母爱来遮蔽数据漏洞和逻辑混乱的结尾。包装、姿态、煽情、自我展演的商品逻辑几乎全程覆盖真实、理性、深入、质疑、论辨的公共对话逻辑。 媒体人西坡的观点比较婉转:因为有了当母亲和照顾孩子的经历,所以在面对雾霾时更不能忍,所以发起“一个人的战斗”。公共言说目的就是调动公众,拿个人经历做引子,搞些小煽情(采访小女孩有没有看过蓝天)、小金句(“有义务没权力”)都是正常的手段,视频整体还是克制的,主要以援引专家、机构的观点和数据为说服力。对于一直关注雾霾新闻的人来说,《穹顶之下》没有太多新料,但对普罗大众来讲,这是一次系统、靠谱的雾霾知识普及。 但片中的专家、机构观点和数据是否有说服力,受到了更大的挑战: 从事财税行业的不愿具名中国友W告诉笔者:关键她的结论就是错的。以天然气和新能源取代燃煤燃油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秀良心有用吗?一是中国的能源结构决定的(煤储量巨大),二是因为燃煤燃油只要适当集中处理,应用合适的技术,污染并不严重,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北京的所谓雾霾十年二十年之内不难解决的原因。憎恶大工业是中国环保主义的最大误区,事实上以大工业取代小工业才是实现环境友好的唯一途径。中石油中石化加起来大约占全国成品油市场的漆0%,剩下是各种地方炼油和民营炼油企业。中石化与地方炼油企业、民营炼油企比,那个污染大,哪个品质好?开车遇到两个加油站,一个是中石油加油站一个是杂牌加油站,放心去哪个? 资深环境报道记者李靖云表示:我国的油气储量和可开采储量是两回事,大量的点状分布,开采非常困难,成本很高。过去搞过石油大进军,到处搞油田,结果是什么可以去查纪录。至少前些年川渝中小型油气井出的那一系列悲惨事故足够触目惊心了。如果遍地开花式开发,污染会呈什么样水平? 一位不具名中国友说:错误太多,说几条一眼扫到的:一、引用陈竺的数据未必就权威,上海的阚海东和环科院王金南应该有相关数据,你们谁拿到了;二、在吸烟率这么高的现实中,肺癌数据没啥意义,充其量也就是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拜托你们分清楚发病率和死亡率; 如何解决雾霾?指望开发天然气和减少汽车可行吗?《大目标》作者任冲昊表示,“还是修核电站靠谱,北京都有核电站,我们大热河省先来俩。” 重阳金融研究院贾晋京研究员的看法独树一帜:如果是要蓝天的话,柴静还没有涉及雾霾的核心问题。雾霾的最重要的成分其实是水蒸气。是水蒸气导致几百种各类成分结合成气溶胶,成为观感很差的雾霾。要减少雾霾,关键是减少水蒸气。要减少水蒸气,只有减少水的使用以及人口量。要是为了健康,那确实要按柴静说的减少汽车尾气、工业污染排放。但是这里有个问题:这不会减少雾霾。再概括一下:减少水蒸气会带来蓝天,美国之所以有蓝天就是这个原因。但这并没有减轻环境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只是水溶胶少了罢了。减少工业排放,会有利于健康,但不会减少雾霾,不会带来蓝天。 看完这些批评,笔者觉得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感觉《穹顶之下》也确实只是一部个人的纪录片,虽然尽力做到数据翔实,但还是有诸多不严谨。但是这样的纪录片毕竟给很多人带来希望和热情。西坡就表示:同样作为媒体人,我很敬佩柴静,同时感到一丝惭愧。暗下决心向柴静学习多做扎实工作。 引起中产阶级钦佩的柴静式行动,也引起了另一个层面的警惕。 比如吴靖教授表示: 要呼吁公民责任,却只挑相对而言最容易最高姿态的打中国报警投诉排放超标,轻轻说句少开点儿车,对于最实际但也是最困难最不讨好的公共政策选择却不置一辞,这些选择包括:提高入城费,提高限行天数甚至单双号限行,控制大排量汽车,继续严格的摇号限号政策等。这些都会引起相当多城市中产的埋怨。看来对雾霾的恨还是没有超过对成为中产阶级知性女神的爱。而当谈到能源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就完全不顾中国的历史、地理和实际状况,忙不迭在完全没有数据没有论据的情况下把所有罪过都扣到所谓的国家能源垄断头上,为能源的私有化摇旗呐喊,为资本瓜分能源市场鼓噪,至于私人资本的进入如何就能迅速转变中国的能源结构,如何可能不计成本在中国各地探查天然气并在全国建设稳定安全的输气中国络,柴静抒情之余估计没有气力去论述、论证和论辨了。 中戏教师“树上的男爵”也批评了柴静纪录片的中产阶级保守心理: 说到空气污染,北京人动不动就骂河北,说河北的钢铁厂水泥厂是北京雾霾的罪魁祸首。春节期间包括北京人民在内的大都市中产阶级开车自驾到大理,把小小大理堵了个水泄不通,春节期间PM二.5指数飙升。如果关闭了河北的钢铁厂水泥厂,河北人民就会下岗失业,而北京人少开点车,顶多就是生活不太方便而已。我想说的是:治理空气污染,那些充分享受着现代生活便利的大都市中产阶级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一边控诉着空气污染,说不许烧煤不许搞水泥厂钢铁厂,但却丝毫不提自己高能耗的生活方式,那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只想着别人为自己牺牲而自己压根没打算负责任。环境污染毫无疑问应该治理,但治理方式不应该是去砸那些正在发展道路上苦苦经营的欠达地区人民的饭碗,相反,应该充分反思并有效约束中产阶级们美其名曰“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西坡也担心环保的代价由谁承担: 雾霾并不是这两年的新生事物,只是这两年才引起注意罢了。而最关注雾霾的,显然并不是农民、富士康员工乃至环卫工大爷,而是城市中产、文艺青年、富豪老板(钢厂老板等除外)。后者是这个时代民间最有话语权的,他们脱离温饱阶段,不管有没有户口都已将双脚迈进了城市大门,但他们也只是为自己代言。制造雾霾的“落后产能”及附着其上的人群,在舆论场并没有属于自己的话筒。不说话不代表他们不存在。但没有话语权就意味着他们有可能以“为时代让步”的名义被牺牲掉。 无论如何,柴静唤起了新一轮关注环保的热情。值得进一步讨论的是如何正确关注环境问题。 长期关注环境问题的记者李靖云告诉笔者: 这是个政策问题,我最担心就是政治化,那是立场问题。既然在中国就得面对中国的环境治理。我不关心纪录片是否有利于建立民主自由或者有利于党国改善治理。中国目前社会抗议增长最快的就是环境问题,据中国环境科学会的数据,从一99陆年开始年增长二9%。所以那句“唤醒民众”实际多余。第一,准确的数据。柴静的纪录片最大的意义估计是介绍了马军老师长期的环境第三方监控数据,没有数据一切都是空谈。第二,能源政策和格局明晰化,中国的能源过去现在未来都必须靠煤,公众必须要了解这一基本事实,问题可以简化为如何对燃煤做环境处理。第三,减少污染源所必需的代价,这点必须讲清楚。限制大城市人口,发展中小城镇必然增加碳排放和污染。反对垃圾集中处理,反对核电,反PX实际在鼓励污染。数据指示基本状态,确定你需要付出的代价。不要总是反问过去,历史也不是阶段性和重复性的,而是现实性的。其实看看我们现在做的能源环境报道比如南方能源观察和财经无所不能,就知道柴静基本才入行。 南京大学周雷博士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认为应当怎样研究污染问题: 柴静是很良善的记者,但是她用调查数据、归因和解析来重新阐述常识,并将其系统化,造成一种相信和感同身受效果。所以她的调查和崔永元自费调查,因为受制于知识观和认知模式,都无法进行真正认知意义的突破和突围。虽然,崔永元更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提到煤的污染,她说到洗煤,却没有深究洗煤水的可能后果;提到能耗和油耗,她分析行业内幕和总量,却没有分析这些能耗的生成细节,哪些人主导了哪些消费并实现了何种污染扩散?中国的污染与世界经济的关联?中国现有污染机制的原因,它是学来的?还是内生的?在没有弄清楚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之前,她在海外的调查几乎全是盲人摸象式数据。她提到伦敦的几百万污染行业工人转型,伦敦现有的环保模式,但却没有意识到整个西方,甚至整个人类都在外包和异化自己的认知。当那些污染行业从自身国家逐步淘汰,大气开始朗清,似乎就觉得问题解决了。柴静采访了一些老北京,说到儿时的记忆,似乎存在一个曾经有效和环保的北京style。这种逻辑和认知模式错得非常离谱。研究污染,从来应该多线并进,但不是用小分队调查的方式,而是能寻找到症候的发生机制。 然而,对于批评的反批评也已经出现。 李华芳在微博发表文章认为:批评柴静的学者那是因为“轴”和“酸”,学界游戏规则是占据知识山头,媒体游戏规则是靠故事煽动情感。你搞学术影响力人家搞媒体影响力彼此彼此啊。但重要的是,搞政治运动的人要学习柴静的动员能力,不然怎么煽动革命?至于普通人那就是搭便车的,“革命”不需要你们。 环球时报肯定会认为李华芳这是一厢情愿把柴静当作“革命”工具。虽然今天没有发表文章,但环球时报官方微博连续发声:“请那些不认同柴静的人,先好好看完那个纪录片。里面的干货很多,而且都来自于环保部门的专家和官员,给人感觉跟像是中国环保部门的一次集体控诉。那些纠结于柴静本人的人,你们应该看得更广一些,更高一些。”“其实如果大家看了这个片子,就会发现这个片子的主角并不是柴静,而是那些在我国各地,感到各种无力感的环保局的干部们。柴静只是一个记录者,她记录下的是环保立法和执法的种种无奈。如果看这个片子的最后,是去对柴静品头论足,那么你恐怕并没有看懂这个片子到底在说什么。” 崔永元显然比环球时报悲观,他对澎湃新闻表示:《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你可以推断一下,假如柴静拍了一个深入浅出的纪录片,让所有人都明白了雾霾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导致雾霾被彻底治理,那你说我们要那些部门干嘛用啊? 要看得更广一些,更高一些。对柴静纪录片比较持中的看法来自春秋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陈平教授:这样的纪录片推动形成公民环保意识可帮助环保执法。应当鼓励。但同时要让大家理解:环保水平只能逐步改善,否则导致去工业化,造成严重就业危机和社会问题。 最后,笔者看到有朋友说:“雾霾越来越严重/人均预期寿命越来越长,这个逻辑也是白金/蓝黑啊。”这个点评给人的抚慰程度真是比的上柴静纪录片给人的震动程度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