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沿海成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综合研究,具备有利的成矿构造环境...
东南沿海成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综合研究
张达1,2 吴淦国1,2 陶建华3 狄永军1 余心起1 (1.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3.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州350003 摘要:本文在以往东南沿海成矿带地质矿产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基础上,以区域成矿学理论及区域构造地质学为指导,通过综合编图及数据库建设,综合分析了东南沿海成矿带构造演化及成矿规律。内容包括:全面总结了东南沿海大地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区域成矿规律特征;建立了该区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模式;厘定了东南沿海成矿带的成矿地质条件;详细分析了东南沿海成矿带矿床时间及空间分布规律;对重点成矿区带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进行了详细总结与研究;根据综合研究成果,将东南沿海成矿带与国内外主要成矿带进行对比,总结了区域找矿模式及典型矿床找矿模式,划分了东南沿海成矿区成矿远景区带,提出了区域找矿思路及找矿方向;并指出了不同成矿远景区及成矿集中区的主攻矿种、主攻成矿类型及主攻方向。 关键词:东南沿海成矿带;数据库建设;成矿规律;找矿方向 1 引言 东南沿海成矿带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的华南大陆东部,濒临西太平洋,地质历史早期是华夏古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新生代由于强烈的构造岩浆作用而使其成为环西太平洋构造-岩浆-成矿带的重要成矿区之一。该区属古华夏构造域,经历了华夏古陆的形成与裂解、扬子与华夏板块的碰撞拼合、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坂块的相互作用。北北东向的萍乡—江山—绍兴断裂带(华夏地块与江南古地块的分界线)及北东向的丽水—政和—大埔—海丰断裂带(中生代火山岩带与前中生代沉积变质基底的分界线)控制了该区主要的构造成矿格局,从而成为东南沿海地区具有重要远景的成矿区(带)之一(图1)。 长期以来,前人对东南沿海成矿带的区域构造演化、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及成矿系列已经做了较为详细的工作,并取得了大量的找矿成果,基本形成了该区主攻的找矿区带。特别是1999年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东南沿海成矿带开展了大量的矿产资源评价项目,发现了一批金、铅锌、银、铜、钼、锰等大、中型矿产普查基地和重要找矿远景区段,确定了该区主攻矿种及主攻矿床类型。综上所述东南沿海成矿带铜铅锌多金属矿产资源具有较好的潜力及找矿前景。为了深化东南沿海成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综合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了重点成矿区(带)综合研究项目“东南沿海成矿区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综合研究”(项目编号:200110200035)。项目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全面收集并分析整理该区前人资料及成果,掌握区内地质工作程度,明确与矿产资源评价有关的亟待解决的重大地质问题,编制成矿区工作程度图、工作部署图、矿产地质图、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图件、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图等数字化基础性图件,建立东南沿海成矿区数字地质图数据库、化探数据库、重力和航磁数据库、矿产地数据库(应包括小型矿床和矿化点)等,明确区域资源评价的主攻矿种、主攻矿床类型及找矿方向,建立区域找矿模型,划分成矿带,筛选有利成矿地段或重要成矿远景区并进行排序,提出下一步工作部署建议。下面对该区编图及建库成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等主要成果进行简要介绍。 图1 东南沿海成矿带地质构造图 2 大地构造背景 东南沿海成矿带地处华夏古陆的主体部位。经历了7个主要构造阶段:古元古代华夏古陆形成、中元古代华夏古陆稳定增生、新元古代早期华夏古陆与江南古陆对接碰撞、新元古代古陆裂解、加里东期褶皱隆升、海西——印支期准地台裂陷、中生代大陆边缘活动和新生代板边裂陷与碰撞造山阶段。和铜铅锌等多金属成矿有关构造阶段主要有以下3个。 (1)新元古代华夏古陆裂解:新元古代早期发生强烈的碰撞造山运动——晋宁运动(约850Ma),使华夏古陆和江南古陆连为一体。其后,于830~750Ma发生广泛的陆内裂解,龙泉群(浙江)、马面山群(福建)和铁矿街群(江西)是华夏古陆新元古代裂解的产物。这些岩层现在呈狭长的带状分布于浙西南、闽北、闽东及赣东北,系古陆地壳拉张减薄过程中裂谷内的产物。根据地层层序差异及岩性组合和厚度特征,初步判断政和—尤溪一带为裂谷盆地沉积中心。板内裂谷环境为块状硫化物型或沉积喷流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准地台裂陷阶段:晚泥盆世在粤东北、闽西南及赣东北铅山—上饶一带发育局部的内陆断陷盆地。拉张作用造成地壳局部减薄,并形成大量的同生断裂及基性或局部双峰式岩浆作用。这种特定的构造环境对于铜铅锌等的富集具有重要的作用,形成一系列大中型铜多金属矿床。中三叠世全区逐渐隆起,由陆表海转为残留相盆地沉积,预示印支运动的主要活动期的到来。 (3)中生代大陆边缘活动阶段:华北、华南和印支地台在三叠纪拼结,引发印支运动,使晚三叠世以前的盖层普遍褶皱,并且伴生大量薄皮式逆冲推覆构造和滑脱构造。推覆构造运动学特征表明该区东部有一个向西的俯冲带,可能是古太平洋与华南块体的边界。该构造演化阶段又可分为3个小的阶段,即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拉张阶段、中侏罗世的挤压阶段及晚侏罗世以来的拉张阶段。这3个小的阶段又伴随有大量的岩浆活动,对于铜多金属成矿作用的贡献或是形成热液型矿床,或是对早期形成的矿化有重要的叠加改造作用,在东南沿海成矿带,这种改造作用应该是该区形成大规模成矿的主体。 3 编图与建立数据库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重点成矿区带综合研究项目的实施方案、项目总体任务目标和项目设计书的要求,本项目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空间数据库建库及综合图件的编制。在项目承担单位的大力协作下,本项目按要求完成了任务(表1)。 4 成矿地质条件 4.1 主要地层条件 东南沿海成矿带地层出露广泛,发育齐全,包括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等4个大的地层断代,其中大部分地层和成矿关系密切,或作为成矿的初始矿源层,或成为良好的赋矿层位。根据地层岩性、岩相、成岩环境的差异及建造演化史,可将该区地层分为3个大的岩系:前泥盆纪基底岩系、晚古生代以海相沉积为主的盖层岩系和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及火山岩系。其中重点介绍以下和成矿关系密切的层位。 前寒武纪基底地层:从下到上主要由古元古代麻源群(福建)、八都群(浙江)和周潭岩组(江西)以及中新元古代马面山群(福建)、龙泉群(浙江)和铁砂街群(江西)组成两套巨厚的火山-沉积旋回。 古元古代变质岩主要为具低角闪岩相变质的变粒岩、片岩、片麻岩,经历了至少4次深层次的塑性变形,是金的主要矿源层。 表1 东南沿海成矿带数据库建设与编图工作进展一览表 中-新元古代马面山群为一套空间上密切伴生的具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的细碧-石英角斑岩系及细碎屑岩、钙镁、硅质岩类组合,原有的划分方案认为自下而上分为大岭组、东岩组、龙北溪组。为该区铅锌矿床的主要赋矿层位,在浙江龙泉群及江西铁砂街群变质岩中也有大量的铜铅锌矿化存在。 晚泥盆世—中三叠世盖层岩系:主要分布在永梅地区和赣东北一带。中下石炭统、下二叠统、下三叠统等层位碳酸盐岩相与碎屑岩相过渡处见层状、似层状Cu多金属矿层产出,说明该套岩系为区内主要的成矿层位。 中三叠统—第四系:主要由陆相碎屑物和火山喷发及火山沉积物质组成。蕴藏着与火山和次火山作用有关的Cu、Au、Sn等多种金属、非金属矿产。 4.2 重要岩浆岩条件 岩石类型齐全,从超基性-超酸性及碱性岩类均有,以酸性岩类为主体。花岗岩成因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陆壳改造型、同熔型、A型及地幔分异型;岩浆活动与构造运动关系密切,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岩浆岩分带性明显。由中部向西北与东南,后期叠加的岩浆岩时代有变新的趋势,幔源在分亦随之增高;中生代中、晚期岩浆岩规模大,侵入岩和火山岩紧密共生,形成双峰式火山-侵入岩岩石组合。岩浆岩和区内金铜铅锌矿化有关。 4.3 构造控矿条件 多方向构造的复合部位往往控制矿床产出。东南沿海成矿带盖层构造以断裂为主,方向有NE、NNE、SW、SN、NW及EW向,隐伏或出露地表,延伸几千米至几十千米。推覆构造和滑脱构造是重要的控矿类型。推覆构造在该区具有长期的演化史,如加里东期、印支期及燕山期,甚至喜马拉雅期都有见及,其规模有大有小,主要出露重要的地质块体界线及附近。很明显对于该区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对铜、铅锌矿的控制作用也不容忽视,成为某些矿床重要的控矿要素。如武夷山隆起带上的冷水坑银铅锌矿受多级别的推覆构造控制。此外不同岩性层之间的滑脱构造在该区也较普遍,主要集中在盆地边缘。对早期层状矿化体的后期富集起到了关键作用,永平铜多金属矿、玉水铜铅锌矿及枫林铜硫矿床都有此控制规律。 5 成矿系列及成矿规律 5.1 成矿系列研究 根据东南沿海成矿带矿床同位素年代学特征及成矿时代分布规律,结合成矿作用特征及矿床空间分布,从时代演化角度,该区可划分为如下成矿系列。 (1)与中新元古代华夏古陆裂谷内海相变基(中)性火山作用有关的海底喷流沉积-叠加改造型铜(钴)铅锌银成矿系列。主要矿床类型有闽中地区的梅仙式铅锌矿床(峰岩、丁家山、八外洋等矿床)、水吉式铅锌矿床、东岩式铜钴矿床,北武夷山一带的铁砂街式铜矿床。 (2)与加里东期区域变质、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金矿化及与花岗岩混合岩化有关的伟晶岩型铌钽锡成矿系列。主要矿床类型有闽中地区西坑式伟晶岩脉型铌钽锡矿床的形成,双旗山-肖坂金矿床、何宝山式金矿的初步富集。 (3)与晚古生代坳陷盆地内局部裂谷(永梅坳陷)火山喷气作用有关的块状铁、铜铅锌矿床成矿系列或海相热水喷流沉积-叠改型铜铅锌钴钨铁矿床成矿系列。主要分布在龙门坳陷、永梅坳陷内的梅州—连城、永定—龙岩—大田、华安—德化阳山等3条北东向裂陷带及北武夷山西侧的赣中坳陷带。矿床(矿体)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含矿层位为一套浅海-海湾相碳酸盐岩、细碎屑岩夹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相建造,由南西往北东,含矿层位的时代逐渐变新,由广东龙门马星到梅县玉水、龙岩马坑、大田等地其含矿层位依次为D3—C1、C1—C2、P1q1—P1w、T1x。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岩类主要岩性包括英安岩、安山玄武岩、安山质角砾岩、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沉凝灰岩、铁硅质岩等,岩石化学性质具拉张构造环境下火山活动的特点,北武夷山地区则以海底喷流作用为主。主要矿种以铁、铜、铅、锌、银、硫组合为特点,矿床类型有永梅坳陷区的玉水式铜铅锌矿床、马坑式铁矿床、钟魏式铅锌矿,北武夷山一带的枫林式铜矿床、永平式铜硫钨矿床。 (4)与早侏罗世幔壳混源花岗质岩浆有关的锡、钼、钨、金矿床成矿系列,成矿岩浆岩分布于断陷盆地及其边缘,岩浆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部分源于地壳熔融,属同熔型成因,矿化分布于火山碎屑建造中或侵入岩体周围。主要矿床有与中性、中基性有关的有Fe、Ti矿、中甲锡多金属矿、鹞子岽锡矿。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的闽中肖坂-双旗山金矿、何宝山金矿、上村金矿、白仁岩金矿、小坑金矿、大丘埂金矿等。 (5)与早侏罗世海相黑色页岩建造及海底喷流作用有关的黑色页岩型银锑矿床成矿系列,如梅州嵩溪银锑矿。 (6)与晚侏罗世中酸性花岗岩有关的锡、钼、钨、铅、锌、金矿床成矿系列,主要有与中酸性花岗岩有关的矿床主要形成厚婆坳式锡矿床、龙凤场式铅锌铜银矿、遂昌治岭头金矿床、枫林式铜矿及永平式铜硫钨矿床的热液叠加改造。 (7)与早白垩世中酸性斑岩-潜火山作用有关的铜、钼、金、银、铅锌、钨、锡成矿系列,矿床类型较为广泛,主要有紫金山式高硫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冷水坑式银铅锌矿床、岩背式锡矿、悦洋式(冰长石、绢云母型-低硫型)、行洛坑式钨钼矿床、罗卜岭式铜钼矿床、赤路式钼矿床等。 (8)与晚白垩世陆相火山作用及热液活动有关的金银铅锌硫铁成矿系列,主要分布在武夷山隆起带、永梅坳陷带与北西向陆相火山带叠加复合部位及沿海火山断陷带上。主要矿床有浙江东部大型及超大型典型非金属矿床、闽中裂谷带热液叠加改造作用、岭头坪式金矿床、银坑式层状铅锌矿床、屏峰式层状硫铁铅锌矿床。 根据东南沿海成矿带铜铅锌矿产资源找寻需求,对于铜矿资源评价要优先研究成矿系列(1),另外还要注意研究成矿系列(3)的对于扩大铜矿资源的重要性,在北武夷山一带成矿系列(1)中的铜矿资源有大的潜力。 5.2 成矿作用特征 成矿作用特征研究是为了确定一个成矿区(带)最具资源潜力的成矿作用的类型,以为该区开展资源评价奠定基础。 根据成矿系列特点,东南沿海成矿带绝大多数矿床都是由岩浆作用所形成,是该区区域成矿作用的最大特色。与成矿有关的岩浆作用方式有多种多样,包括不同时期的海相火山及陆相火山作用,潜火山和中浅成侵入作用等。 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是该区最重要的特征,因此,在对本区铜矿产资源评价过程中应该按以下顺序重视以下几个主要的成矿作用类型。 (1)潜火山中低温热液成矿作用。是本区一种最具特色极其重要的成矿作用,已发现的紫金山及台湾金瓜石大型-超大型金、铜矿床均由其形成。 (2)斑岩成矿作用。本区由斑岩作用形成的大型-超大型矿床有铜、钨、钼、锡及铅锌银等。其成矿斑岩与国内外典型地区相比有许多共同点。 (3)海底喷气(喷流)作用形成的铜矿床在本区极具找矿潜力。区内一批大型铜铅锌银矿床由其形成。主成矿时代是新元古代及晚古生代,构造环境为陆内古裂谷或晚古生代坳陷的局部裂陷环境,成矿作用与地壳拉张及壳幔作用而形成的双峰式火山岩有关。新元古代铜矿床主要包括武夷山隆起西部的铁砂街型块状硫化物铜矿床及东部的东岩铜钴矿床。本区已发现由海底火山活动或喷气(热液)作用形成的晚古生代块状硫化物铜矿床,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这类矿床均产于永梅坳陷及武夷山西麓的饶南海盆内。石炭纪中期由于地壳伸展作用而在海盆内形成多个张裂中心,导致深源的火山及气液活动。福建龙岩和广东梅州及江西的铅山处于当时盆地内的凹陷中心。形成了与海底远火山及喷气-热液有关的玉水块状铜铅锌矿床及永平式和枫林式铜硫钨矿床。 (4)侵入接触交代作用形成广泛分布的中小型铜矿床。燕山期岩浆侵入至碳酸质围岩时,在其接触带往往形成矽卡岩矿床,以铅锌银为主。侵入岩成分偏酸性,地层层位从元古界到下三叠统都有。矽卡岩及矿体常沿一定层位和层间破碎带分布而成为层状矽卡岩矿床。此类矿床又往往围绕某个侵入岩体成群分布而形成矿田或矿集区。有的矿床内还见到有矿化的斑岩及爆破角砾岩类,因而又与斑岩型矿床构成一种具有成因联系的共生组合系列。本类矿床以形成于永梅坳陷区特别是大田一带广泛分布。 (5)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及构造充填作用也能形成大型矿床。成矿与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和岩浆热液作用有关。矿体虽产于侵入接触外带的沉积岩地层内,但随着距岩体的远近而呈现出成矿元素的水平分带特征。此外,其控矿构造也比较特殊,使主矿体成为一种似筒状体产出。这种类型的矿床在武夷山隆起东麓如建阳—顺昌一带广泛分布。 5.3 时空分布规律 时间分布规律:从以上成矿时代特征可以总结出如下分布规律。 (1)东南沿海主要矿床成矿时代阶段性集中分布特征非常明显。成矿时代主要在新元古代、志留纪(420Ma左右)、石炭纪(300~350Ma)、侏罗纪(200~180Ma、154~135Ma)、白垩纪(125~96Ma、92~70Ma)。其中,中生代以来成矿作用阶段多、延续时间长。 (2)东南沿海区域构造经历了7个主要演化阶段:华夏古陆形成、裂解、华夏古陆与江南古陆对接碰撞、加里东改造、准地台裂陷、中生代大陆边缘活动和新生代板边裂陷与碰撞造山阶段。成矿作用也是这些主要构造事件的产物。因此,成矿时代和构造运动的时代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华夏古陆形成阶段始自古元古代早期,初期形成一套低成熟度的杂砂岩夹大陆拉斑玄武岩,具有典型的板内和MORB特征,此阶段还没有如此相对应的成矿记录;华夏古陆的裂解发生在新元古代,龙泉群和马面山群及铁砂街群以及鹤溪群可能为古陆地壳拉张减薄过程中裂谷内的产物。裂谷带的下部是由双峰式的细碧一角斑质火山岩所构成,其岩石化学属钙碱或钙碱拉斑过渡系列,地球化学具陆内裂谷特征。由于海底火山喷流作用而形成梅仙式、水吉式、东岩式等Cu、Pb、Zn、Ag矿床;华夏古陆的稳定发生在新元古代早期的青白口纪,华夏古陆整体呈隆起状态,只有一些零星的矿化而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矿床;加里东运动发生在志留纪末,主要表现为古地块的活化,420Ma左右金元素的初步富集及伟晶岩型矿床的形成和加里东运动对应;晚泥盆世在闽西南发育内陆断陷盆地,早石炭世时裂陷范围扩大,中石炭世—早二叠世裂陷和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裂陷更显著。与此相应形成石炭纪末期的玉水铜多金属矿床、马坑铁矿、潘田铁矿等,早二叠世末期的小型Pb、Zn、Cu矿床以及早三叠世末期钟魏式铅锌矿等;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最先记录是由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的裂堑作用,此时东南大陆从特提斯向环太平洋构造域转换业已开始。主要矿床有中甲锡矿、肖坂金矿、泰宁何宝山金矿。之后经历了古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之间洋陆俯冲(中侏罗世),这一期间成矿记录很少。晚侏罗纪后期开始,东南大陆由挤压转变为拉张环境,成矿分为两个阶段:晚侏罗世(154~135Ma)主要矿床有厚婆坳锡银矿床、遂昌治岭头金矿床,早白垩世(135~96Ma)有紫金山铜金矿、莲花山钨矿床、西岭锡矿床、毫石银矿、大岭口银铅锌、冷水坑银铅锌矿床、岩背斑岩型锡矿。晚白垩世则表现为扩张裂解,主要矿床有浙江东部大型及超大型典型非金属矿床、闽中地区晚白垩世的热液叠加作用等。 (3)成矿作用时代和构造应力场特征也有密切的关系。东南沿海的主要成矿阶段几乎都和拉张构造应力场相对应。虽然加里东期的成矿形成于挤压构造应力场,但不论从规模还是类型上都不占主导地位。中晚元古代古裂谷环境、晚古生代的裂陷环境及中生代早期及末期的伸展环境对应的成矿作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是东南沿海主要成矿环境。 (4)东南沿海金矿的形成经历了早古生代的初步富集、早侏罗世成矿、晚侏罗世及白垩世多阶段成矿;铅锌矿的形成同样经历了几个大的阶段。说明不同的金属矿化时代都是构造岩浆演化的结果。 (5)矿床时间分布和不同的构造单元有关。中晚元古代及早古生代成矿主要发生在浙闽前寒武隆起带上,晚古生代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永梅坳陷带上,中生代成矿作用呈线状(NE、NW)分布在中生代断陷盆地边缘同时对早期成矿进行强烈的叠加改造。 空间分布规律:广义上的东南沿海成矿带包括武夷山隆起及其相邻构造成矿单元,是东南沿海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该区矿床、点或矿化点的密度统计,主要表现为总体成带分布(成矿带),局部集中分布(矿集区)的特征。 矿床的空间分布受三级构造单元的控制明显。铅、锌、银、铜、金、钼矿床主要分布在闽浙火山断陷带上;锡、银、铜、钨则主要分布在粤东火山断陷带上;龙泉—建殴隆起以金、铜、铅、锌为主;永安-梅县坳陷带以铜、铅、锌、金、锡、钨、钼、稀土、铁矿为主;武夷山隆起带以金、铜、银、铅、锌、锡、钨、铌、钽、稀土矿为主。 6 矿产资源找矿方向及找矿远景区划 6.1 主攻矿床类型 根据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成矿作用特征、成矿系列及成矿规律分析对比,东南沿海成矿带铜矿床主攻矿床类型如下。 主攻类型:加强潜火山中低温热液硫酸盐型,重视斑岩型,在不同成矿单元开展晚古生代海底喷气(喷流)-叠加改造型及中新元古代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叠加改造型,注意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及构造充填作用类型铜铅锌矿、韧性剪切带型和破碎蚀变岩型金矿。 6.2 找矿远景区划 根据东南沿海成矿带矿产资源区域成矿规律及成矿地质条件,以此为基础,对该区主要成矿区带重点铜矿成矿远景区进行了划分,指出了重点找矿地段及主攻方向等(图2)。 图2 武夷成矿区成矿远景区划图 A上饶—江山—绍兴铜(金)成矿亚带 A1饶南坳陷弋阳—上饶—铅山铜铅锌找矿远景区 A2江山—绍兴细碧角斑岩型、混合岩化型、热液型铜(金)成矿带 B武夷山隆起铜铅锌银钼成矿亚带 B1贵溪冷水坑—金溪珊城铜铅锌钼找矿远景区 B2广昌—建宁铜金找矿远景区 C浙西南—闽中铅锌铜银成矿亚带 C1遂昌—庆元铜金铅锌找矿远景区 C2政和夏山—建瓯东岩铜、金、银、铅、锌找矿远景区 C3顺昌黄锌厂—建阳唐科铜金铅锌多金属找矿远景区 C4尤溪县梅仙—德化仙洋铜、铅、锌多金属找矿远景区 D大田—梅州铜铅锌银成矿亚带 D1大田铅锌银铜找矿远景区 D2梅州铜铅锌银(锑)找矿远景区 E上杭—云霄构造岩浆成矿亚带 E1上杭—永定燕山期上叠式火山盆地铜金找矿远景区 E2平和—南靖铜铅锌找矿远景区 F宁德—浦城—上饶燕山期构造岩浆成矿亚带 F1浦城—松溪一带铜钼多金属找矿远景区 F2铅山篁碧—上饶梨子坑铜铅锌找矿远景区 G浙闽粤火山断陷成矿亚带 G1寿宁—古田铜铅锌银金找矿远景区 G2闽清铜找矿远景区 G3永春铜成矿集中区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Mineralization Regularity and Further Ore Prospecting in Coastal Metallogenic Belt, Southeastern China Zhang Da1,2, Wu Ganguo1,2, Tao Jianhua3, Di Yongjun1, Yu Xinqi1 (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2. Key Laboratory of Lithosphere Tectonics and Lithoprobing Te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3. Fuji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Fuzhou 350003) Abstract: Based upon the formerly researches on the mineral resources, geophysics, geochemistry, and through comprehensive compilation of geological maps and data-bases,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tectonic evolutions and mineralization regularities of coastal metallogenic belt of Southeastern China. In detail, this research summarized the features of tectonic, geophysics, geochemistry and mineralization regularities,and established the spatio-temporal model of tectonic evolutions. By analysed the miner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ore deposits, as well as by paralleled internal ore bets with foreign ones, this paper studied and summed up the geological and mineralizing conditions. Furtherly, this work partitioned the coastal metallogenic belt into several perspective areas and put forward the thoughts and direction for ore deposits probing, as well as provided the major mineral deposit and mineralization type for further prospecting. Key words: Coastal metallogenic belt of Southeastern China; Compilation of geological data-bases; Mineralization regularity; Further prospecting direction
具备有利的成矿构造环境
一般而言,铂族元素矿产往往聚集在具有裂谷构造环境、地幔岩浆活动强烈而地壳又长期相对稳定的大陆构造背景区域。裂谷构造环境可以促成地壳开裂(但又不扩张成为大洋),造成含PGE的地幔物质上涌并侵入于地壳浅部形成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可以促使地幔岩浆在侵位以后充分结晶分异、赋矿物质迁移、富集、聚集成矿。 四川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扬子克拉通、松潘-甘孜造山带、秦岭造山带三大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东南部属扬子克拉通的一部分,西北部属古特提斯造山系东部的松潘甘孜造山带,北部属于秦岭造山带。三大构造单元形成了四川省显著的地理地貌分区:东南部扬子克拉通为较为宽缓、低山的四川盆地;西、北部松潘-甘孜造山带、秦岭造山带为高原、高山深切割地区。 四川东南部的扬子克拉通,其内部由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及中、新元古代褶皱基底双层结构岩系和稳定的古生代—新生代沉积盖层组成,属于扬子地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松潘-甘孜造山带位于四川西部、西北部,主体位于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与龙门山-小金河断裂之间,由一系列平行的蛇绿混杂岩带、火山岛弧带及主动大陆边缘复理石沉积组成。形成一系列由NW转向NE向或转向SN向的弧形逆冲-滑脱体系。 秦岭造山带位于四川北部边缘,由一套震旦系-寒武系非稳定的碱性火山碎屑岩、磨拉石及硅、泥质岩组成复理石建造,加里东期岩浆岩发育,形成近EW走向的构造-岩浆岩带。 “扬子地台西缘”就位于扬子克拉通西部与松潘-甘孜造山带、秦岭造山带的接壤部位(康滇地区、龙门山地区、米仓山地区),是四川铂族金属矿产的主要产地。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地幔柱可以为铂族元素成矿提供最为有利的构造条件,因为只有地幔柱可以将地核与地壳表层相沟通,从而有可能将在地核中富集的PGE搬运到地表(王登红等,2003)。我国发育最好的地幔柱就是晚古生代的峨眉地幔柱,其活动范围涉及滇黔桂,但中心恰好在四川,这就为在四川地区寻找铂族元素矿床提供了充分的构造环境条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