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小说创作之历代服饰资料参考(四)隋唐五代服装(5),14-小说创作之历代服饰资料参考(四)隋唐五代服装(7)...
12-小说创作之历代服饰资料参考(四)隋唐五代服装(5)
半臂,即一种无领、半袖、对襟的短外衣。
其特点是衣长至腰部以下,短袖宽口,肩袖平直,半袖至肘部,领口宽敞,胸前结带。
与襦裙服装相配套,穿在衫襦之外,男女皆可穿用。
初唐至中唐盛行,晚唐到五代时渐少。
隋唐时期的一种 舞蹈服 ,用孔雀羽毛制成,对襟、袖根窄瘦、袖口肥大,跳舞时如翔云飞鹤之状。如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 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间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
唐朝的女子穿男装成为社会风气,在 开元和天宝年间 最为盛行,流行的主要城市是 长安 与 洛阳 。
女着男装特点为 :头戴男子软脚幞头,身穿男子窄袖圆领袍衫、缺袍,腰间系蹀躞带,穿小口裤,脚穿六合乌皮革靴或锦履。
女穿男装是唐朝社会开放的一种反映,女子穿男装,既保持了女性的秀美俊俏又增添了潇洒英俊的风度。
《中华古今注》记:“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
盛唐时期,女子还盛行穿 胡服 ,特别是在京城中的宫廷、贵族女子之间,主要流行 回纥[hé]族 的服装样式。回纥族也叫 回鹘[hú]族 ,是今天维吾尔族的先民。
其服装 特点 是 翻领、窄袖 , 领、袖和下摆处有锦边装饰 ,头戴 高顶毡帽 ,腰束 蹀躞带 ,上有多种饰物,下身穿 小口裤 ,脚穿 高靿[yào]靴 等。
隋唐时期女子的鞋履多种多样、名目繁多,有 高头履、云头履、凤头履、平头履、圆头履、线靴 等。
高头履 也叫“ 重台履 ”,鞋的前部高高翘起,形如重台,这种鞋是唐朝妇女最常穿用的。
《新唐书·车服志》:“武德间,妇女曳履及线靴。” 云头履 因其翘头制成云朵形状,故称。
缠足又称裹脚、缠小脚、裹小脚。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陋习。
缠足陋习早在 汉朝以前 就已经出现,传说上古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但那时并不普及。
一般认为,妇女缠足始自五代 ,根据有史可查的资料,与南唐后主 李煜 的嫔妃 窅[yǎo]娘 有关。
《道山新闻》云:“李后主宫嫔 窅娘 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令宿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由是人皆效之,以纤弓为妙。”以此知裹足自五代之来方为之。
从隋朝到初唐、盛唐,再到晚唐,女装有一个从窄小到宽松肥大的演变过程。
隋和初唐时女装 廓形纤长平直,表现出隽秀之美;
盛唐时 女装廓形宽肥,裙长曳地,表现出雍容、华贵、丰腴之美;
到 晚唐时 女装廓形依然以肥大为主,但整体外形呈吊钟状,表现出凝重、瑞丽之美。
14-小说创作之历代服饰资料参考(四)隋唐五代服装(7)
1)羃[mì]䍠[lí]
羃䍠也叫羃罗、羃帷、羃巾等,源于北朝时传入的一种大头巾。
羃䍠是 隋至唐初 妇女出门的必用品,即用纱帛罩住头部并蔽障全身,既可防尘,又能避免路人窥视。
贵妃、贵妇或富有家庭可以在羃䍠上缀以珠玉。《隋书》卷四五《秦王俊传》记载,隋文帝时,秦王俊长于工巧,曾亲手为他的妃子做 七宝羃䍠 。所谓 七宝 ,就是 指金玉珠翠的饰品 。
2)帷帽
帷帽,也称席帽、帏帽,是一种高顶宽檐的笠帽,在笠帽的周围垂下一层黑色纱帛制成的围帛,下垂及颈,遮住头部,起到防沙、防窥的作用。
这种帽式也 来源于西域 。由于王昭君出塞时戴的是帷帽,所以又叫“ 昭君帽 ”。
唐代永徽年间妇女戴的“帷帽”类似现代闽南的 惠安女头上的笠帽 。
3)浑脱帽
浑脱帽是 胡帽的一种 ,在隋唐时代最为著名。
所谓浑脱帽,原指西北方民族中流行的用动物的皮制成的帽子,也称 番帽 ,后来发展为用毛毡或锦缎制成。
特点 是帽顶呈圆弧形、顶部高而呈尖圆形,两旁有护耳小扇,裘毛饰边,可翻上折下。
隋唐时期,妇女讲究面部化妆,并把面部化妆视为重要的礼节。
“ 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 。”女子娇艳夺目、华贵雍容、富丽堂皇,张扬个性、绽放生命力。
1)文眉
唐朝妇女黛眉名目繁多, 初唐 时以“ 细眉 ”为主, 中唐 以“ 阔眉 ”为主, 晚唐 的眉妆则 归于纤细 ,且 多种眉妆并存 。
盛唐 时妇女常将原来的眉毛剃去,然后用一种以烧焦的柳条或矿石制成的青黑颜料画上各种形状,名叫 黛眉 。
除了黛眉外,还有 翠眉、黄眉 等。
从画眉方法看,有 扫黛、薰墨 。
杜甫有诗曰:“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
唐玄宗曾命画工设计出 十眉图 ,即 鸳鸯 (又名八字眉)、 小山 (又名远山眉)、 三峰、垂珠、月棱、分梢、涵烟、拂云、倒晕、五岳 ,并点拨给不同妃子使用。
2)化妆
隋唐时期妇女化妆有多种,如: 花钿妆、酒晕妆、寿阳妆、蛾眉妆、啼妆、飞霞妆 等。
面部的 装饰花钿 可以是画上去的,也可以是贴在脸上的。
化妆顺序 是:一敷铅粉,二抹胭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胭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
( 1)花钿妆
花钿妆是指在眉宇、面颊、太阳穴等处用颜色 染绘纹样 或用 金片、银片、羽翠 等 制成的“花钿 ”来进行妆靥。
花钿传说来源于早期面颊上有疤痕或雀斑的妇人,以丹青、朱砂红等颜色点出圆点、月形、花形等图案。两个唇角外酒窝处也用红色点上圆点等图案作为面颊的掩饰。
(2)斜红妆
斜红妆也称 酒晕妆 、 胭脂妆 。
胭脂俗称 红蓝花 ,用它制成膏或粉,化妆时先施白粉,然后将胭脂在手心调匀,搽在两颊,犹如一抹斜阳。
《妆台记》中记载:“美人妆面,既敷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 浓者为'酒晕妆 ’, 浅者为'桃花妆 ’。”
斜红一般涂在鬓部到颊部之间,或似伤痕,或像卷叶,或如弯月。
(3)蛾眉妆
是指像蚕蛾触须似的弯而长的眉毛。
李白《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
隋至初唐时期,眉妆大多以细为美。
(4)寿阳妆
也称“ 梅花妆 ”。
传说在南北朝时,一日,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殿檐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额上,染成颜色,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见之奇异,争相效仿。
唐代妇女仿效在额心 描画梅形 为饰,并产生了唐朝面妆的特有形式。
(5)啼妆
啼妆因其“ 状似悲啼者 ”而得名,盛行于 唐朝元和年间 ,主要流行于长安、洛阳等地,由西北少数民族传来。
特点是 两腮不施红粉,只以黑色的膏涂在唇上,两眉画作“八字形”,怪诞离奇,有悲啼之状。
3)花钿
花钿是古时妇女脸上的 一种花饰 ,起源于南朝宋,以金箔、银片制成不同花形,贴在额间、两颊、嘴角、鬓角处。
花钿的形状除各种花状外,还有小鸟、小鱼等造型,并制作成圆形、尖型、花型和各种对称形。
花钿是唐朝最具特点的面部化妆 。
隋唐五代时期,服装造型雍容华贵,服装质料富丽堂皇, 面料 以 丝 、 麻 为主,以 红、紫、黄 为等鲜艳的暖色为主要色调。
富家女子 常常用精美的 丝织品 做衣料, 衣服柔薄而精巧 。
花纹 以联珠 对禽对兽为主 ,有对孔雀、对鸟、对狮、对羊、对鸭、对鸡及 鹿纹、龙纹 等象征 吉祥如意 的图案,还出现了 团花、宝相花、骑士、胡王、贵字、吉字、王字 等新的纹饰。
唐朝时已经开始使用 镂空纸花版 ,对于提高织物的印染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
唐朝还流行在绫罗上用金银 两色刺绣 和描花。
刺绣有 锁绣、平针绣 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