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儿#酷儿

时间:2023-09-08 22:37:00 编辑:大鹏 来源:长期打折网

酷儿是指哪种人呢?,酷儿指哪些人,酷儿是指哪种人...

【酷儿#酷儿】:今天购物助手分享的内容是——酷儿指哪些人酷儿,哪些,酷儿,,,,购物将详细内容整理如下: 酷儿是指哪种人呢?
酷儿是指哪种人呢?
提示:

酷儿是指哪种人呢?

指男女同性恋和双性恋的人。 酷儿理论是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个新的性理论,在过去数年间,一个新的指称酷儿(从男女同性恋和双性恋的政治和理论中发展起来。 酷儿理论目前是性政治中的活跃分子和学术界十分熟悉和钟爱的一个理论,知识分子的作用之一在于为一个争取解放的社会运动提供话语支持,酷儿理论就是这样一种话语。 酷儿理论这一概念的发明权属于著名女权主义者罗丽蒂斯, 她是美国加州大学桑塔克鲁斯分校的教授,酷儿理论最初见于1991年差异杂志的一期女同性恋与男同性恋的性专号,这个理论的发明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首先使用这一用语的罗丽蒂斯是在批评的意义上使用这一用语的。 这位女同性恋女权主义者的观点是用酷儿理论取代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的提法有一个问题,即掩盖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她担心这一用语会解构我们自己的话语和男同性恋者的建构性沉默,这就违背了她提出的强调男女同性恋各自的特殊性的初衷。 她还担心,在酷儿理论以其自身实践与女权主义理论相区别时,妇女问题,特别是女同性恋问题,会遭到被强制性边缘化的命运,酷儿理论的前身是各种与同性恋有关的理论。 罗丽蒂斯认为,同性恋如今已不再被视为一种游离于主流的固定的性形式之外的边缘现象,不再被视为旧式病理模式所谓的正常性欲的变异,也不再被视为北美多元主义所谓的对生活方式的另一种选择,男女同性恋已被重新定义为他们自身权利的性与文化的形式,即使它还没有定型,还不得不依赖现存的话语形式。

酷儿指哪些人
提示:

酷儿指哪些人

“酷儿”是指有同性恋倾向的人。
“酷儿”是由英文Queer音译而来的词汇,原来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贬称,并且有“怪异”之意,后被性的激进派借用来概括他们的理论,含反讽之意。
作为性别身份认同,“酷儿”可以指代所有非异性恋顺性别的身份认同。该词原本诞生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晚期的同性恋解放运动,是一个被同性恋者从主流异性恋者手中夺回使用权的词汇。这一反转使用具有很强的策略性,倾向于为反击美国异性恋主流社会的压迫而被创造的“政治身份”。

酷儿是指哪种人
提示:

酷儿是指哪种人

酷儿(Queer,不是Qoo®!),词源英语,属概括性术语(umbrella term)。在当代的语言环境中用于称呼社会上所有非传统性别及性取向的人群,是所有非异性恋和非顺性人的统称。 简言之,只要不是顺性人或异性恋,就都是我们的人! 看看,是不是超级酷炫?简直有一种我们是老大的错觉!而且,别忘了我们的名字,我们叫酷——儿耶!听上去就很酷嘛,对不对。 可是,虽然我们在中文语境中这么酷,Queer这个词在英语世界中的形象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要说起来,那完全就是一部性少数大家庭的血泪史。 虽然“queer”现在已经是我们性少数者骄傲的标签,当它刚开始被使用时,其实是一个贬义词。 在16世纪初(1500年左右),“queer”被英语从苏格兰语中吸纳 , 正式进入英语世界。也是在这个时期,“queer”这个词正式与“奇怪”“异样”的意思挂了钩,为以后引申为在性向上的“非主流”打下了基础。 到了近代,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交汇之时, queer的原意“奇怪”还在被广泛使用,比如在柯南道尔的笔下: Holmes raised his eyebrows. “And yet you have sent for me?” “Ah, yes, that’s another matter —— a mere trifle, but the thing you take an interest in —— queer , you know, and what you might call freakish.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main fact —— can’t have, on the face of it.” “What is it, then?” “queer”一词作为“反常”的意思出现在1904年出版的《第二块血迹》,柯南 · 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56短篇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queer“奇怪”的原意开始有被所谓“不正常的性行为”、“性事上的逾矩”之意取代的趋势。 当时间正式迈入20世纪时,根据牛津词典,queer的词义在这一时期逐渐演变为针对非异性恋的侮辱词汇。 在50-60年代的民权运动中,“queer”被用来与“dyke”(骚货)“faggot”(死基佬)等词一起被用来攻击LGBT群体。 如果我们坐时光机穿越到那个时候,然后自我介绍说是酷儿的话,估计场面会非常的尴尬……类似我们在现在的语境下介绍自己是“破X”,真的是很屈辱了。 不过,随着同志运动的发展,我们终于渐渐恢复了对自己的自信,开始拥有了自己的“pride”。对我们来说,叫嚣着“queer”的人,就像幼儿园的骂人小孩子一样可笑! 这样强大的自信,最终让我们拥抱了“queer”这个词,让这个曾经是我们“敌人”的词变成了我们自己的标签。 酷儿国度(Queer Nation)的海报: “恐同(同性恋)是社会疾病” “恐同(同性恋)对你的健康产生威胁” 一个彰显这种强大自信的著名例子是于1990年成立于纽约的性少数权益组织,酷儿国度(Queer Nation)。它率先使用“queer”一词作为自己的名字,并利用恐同言论自身制作用于反击的宣传海报:他们将恐同言论的句式原封不动地照搬,仅将所有原句中的“同性恋”换成“恐同”(见上图)。 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些举措有着对主流社会极大的反讽之意,充分体现了性少数者们对自己群体的信心。 1985年的同志骄傲游行 而性少数者们的这种自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发展于80年代的LGBT研究。在80年代的美国,原本作为侮辱词汇的“queer”被激进派的性少数支持者重新启用,作为他们理论的概括。 这就是酷儿理论。

上一篇:福联升@网站小助手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