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各个官员穿的衣服都是什么颜色,古代穿衣有讲究,各个官员穿的衣服都是什么颜色?,三国时期主要穿的衣服样式是什么,三国时期主要穿的衣服样式是什么,古人穿衣有什么讲究,古人穿衣有何讲究...
古代各个官员穿的衣服都是什么颜色
以唐朝为例: 三品以上着紫色; 四品,深绯; 五品,浅绯; 六品,深绿; 七品,浅绿; 八品,深青; 九品,浅青。 品服的花饰:三品以上绣纹:一品,径五寸独科花;二品,径二寸独科花;三品,无枝叶散答花。四至七品绣纹,均是径一寸的小朵花;八至九品无绣纹。 庶人只能衣白布。而白居易当时的职务是江州司马,司马一职在别驾、长史之下,是州刺史的佐官,当时,实际上是闲职。 其官阶是最低的文散将仕郎,从九品,所以,只能穿青衫。 其实不是以深浅为高低的,而是以难易来定位的,在古代紫色和绯色的染料是最难调配的,所以很稀少就显得穿的人高贵了。 扩展资料 男子服饰 官服清代的官定冠服,上自皇帝,下至文武官员,以及进士、举人等,均按品级服用。 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 分冬夏两种,冬天所戴之冠称暖帽,夏天所戴叫凉帽。 皇帝朝冠,暖帽为圆形,帽檐反折向上,上缀红色帽纬,顶有三层,用四条金龙相承,饰有东珠、珍珠等。凉帽则是前缀金佛,后缀舍林,亦缀红色帽纬,饰东珠,顶与暖帽相同。 皇子、亲王、镇国公等,朝冠形制与皇帝大体相似,仅帽顶层数及东珠等饰物数目递减而已。 文武官员的冠顶,上衔顶珠,其质料、颜色依官员品级而不同。顶珠之下,有一支两寸长短的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蓝翎、花翎之别。 蓝翎是雕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花翎为孔雀翎。尾端有如眼睛似的一圈,叫做眼,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多者为贵。 服饰有衮服、朝服、龙袍、常服袍、行袍、端罩、螃袍、补服、行挂等。衮服、朝服、 龙袍是皇帝的礼服。 衮服为祭祀先王、圜丘等大礼时服用。 朝服用于殿廷朝会、重大军礼、外藩朝观等。 龙袍,是次一等的礼服,明黄色,绣九条龙、十二章及五色云纹饰。 龙袍下幅,斜向排列许多弯曲线条的水脚,上有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立有山石宝物等,寓「一统山河」绵延不断、「万世升平」等吉祥含义。 龙袍的制作极为考究。清代龙袍,往往先由清宫第一流工师精心设计,经皇帝审定、认可后,才派专差送苏杭等地精工督造。 常服袍,是日常处理政务时穿的服装,前后左右开衩,颜色花纹随意。除皇帝外,宗室成员都可以穿这种四开衩袍。 行袍,为出巡、骑马时的服装,形制大体如常服袍,只是袍长略短。 端罩,是皇帝的礼服挂,类似普通外挂,用紫貂、黑狐皮制作。职位较高和其它皇族近臣及侍卫等都可穿用。蟒袍是官员的礼服袍 。皇子、亲王等亲贵以及一品至七品官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别等差。 礼服袖端做成马蹄形,俗称「马蹄袖」,男子及八旗妇女皆用。 以常服代礼服穿时也需另做马蹄袖,用钮扣连于袖口,行礼时放下,礼毕解去,袍仍为常服。这是清代礼服衣袖的特点。 凡官员参加三大节、出师、告捷等大礼必须穿蟒袍。 官员礼服的另一种是补服,也叫补挂,是比袍短比挂长的一种长挂,对襟,胸、背各缀一块补子,是清代官服中主要的服装。 挂罩在袍服外面,增减方便,是满族风习,也是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与顶戴同为品官级别的重要标志,(清代补子的具体规定),补挂为品官标志,不得混用。 一般官员也有常服袍、挂,平时穿用,颜色、花纹不限。一般官员的行挂比常服挂短,袖长及肘,石青色,庶官、扈从都可以穿。 清代还有一种黄马挂,是较为荣宠的官服。巡行肩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待卫什长,都例准穿黄马挂。有功大臣也特赐穿著。太平天国之后,文武勋臣得赐者较多。 一般男服一般男服有袍、挂、换、衫、裤等。 马挂,一罩在袍衫之外,长仅及腰,原为军中服饰,因便于骑马,故称「马挂」。康熙末年,富家子弟开始穿著。雍正时,穿者日多。以后传至民间,不分贵贱,逐渐作为一种礼服。 马挂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马甲,或叫坎肩,向例为王公贵族服用,至清后期人人可穿。 长衫、袍挂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礼服,官吏人士开两衩。 不开衩的称「一裹圆」,为市民百姓服装。 清代一般官吏士庶所戴之帽,最常见的是瓜皮帽,系沿袭明代六合帽式,作瓜棱形,圆顶,顶部有一红丝线编的结子。 咸丰初,帽顶又作尖形。帽为软胎,可折旦放于怀中。一般市贩、农民所戴毡帽,亦沿袭前代。冬天人们多戴风帽,又称「观音兜」,因与观音大士所戴相似而得名。 夏天则戴竺帽、凉帽等。 军戎服清代早期的武士服装,也用马蹄袖。头盔有皮革和铁制两种。盔周围垂貂尾、獭尾、雕翎等装饰物,有垂于后面的护领。 武将所穿锁甲,有明甲、暗甲、绵甲、铁甲,形式是上衣下裳,有护肩、护腋及护心镜。穿盔甲时,腰旁挂撒袋贮放弓矢。自火器发明后,这种盔甲已不大用了。 另有藤牌营、绿营兵,戴虎帽,穿黄布虎纹衣。一般士兵穿短衣窄袖的紧身袄裤,加镶边背心。背心胸背各有一圆圈,内书兵、勇等标明所属的字样。水兵短衣窄袖,襟前也有标明某船的字样。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古代服饰
古代穿衣有讲究,各个官员穿的衣服都是什么颜色?
以明朝为例: 五至七品穿青色; 八九品穿绿色; 四、五品的官员可以穿红色; 三品以上穿紫色。 中国古代老百姓的服饰在主要以白衣为主,因为白衣造价很便宜,又不需要染色、最适合没有钱的老百姓。 扩展资料: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帝王官员的服饰制度达到了最完备、最繁缛的地步。帝王服装上增加了团龙纹,这是明代才开始形成的礼仪制度。龙纹成了帝王的专用徽记。这种绣龙的帝王常服,是明代皇帝最常穿的服装,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的。 除了织有金盘龙纹的圆领窄袖黄袍外,还有折角向上巾,玉带和皮靴几种成分。 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补子图案: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 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除此之外,还有补子图案为蟒、斗牛等题材的,应归属于明代的“赐服”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代官服制度
三国时期主要穿的衣服样式是什么
1、基本沿袭汉代末期服制,简练且实用。主要的有袍、襦、裙等。富贵人家衣料主要是绫罗绸缎,平常人家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
2、男性有祭祀礼服,它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典礼穿者。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候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皮弁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且是深衣制的袍服,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3、女服服饰有庙服,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皇后的庙服色是皂下。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女性朝服以蚕衣为朝服。
三国时期主要穿的衣服样式是什么
1、基本沿袭汉代末期服制,简练且实用。主要的有袍、襦、裙等。富贵人家衣料主要是绫罗绸缎,平常人家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
2、男性有祭祀礼服,它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典礼穿者。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候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皮弁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且是深衣制的袍服,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3、女服服饰有庙服,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皇后的庙服色是皂下。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女性朝服以蚕衣为朝服。
古人穿衣有什么讲究
衣服是人的外在修饰,衣冠整齐,干净得体,是我们应有的修养,也能展现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在中国古代,衣冠的意义尤其重要。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义之邦”,而“礼义”的外在表现,最直接的就是衣冠,所以我们又说“衣冠礼义”、“衣冠文物”,等等。可见“衣冠”是和礼仪道德紧密相关的。
“衣冠”和“礼义”有什么联系呢?“衣冠”又为什么对于“礼义”如此重要?《周易》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就是说,黄帝、尧、舜这样的古代圣明君王,只是把衣裳穿得很得体,就这样把天下治理好了。古代的“衣裳”和我们所说的“衣裳”不是一回事,而是“衣”与“裳”两部分,上衣称作“衣”,下衣称作“裳”,上衣下裳,就好像天在上、地在下一样。这是教导民众要各守本分,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整个国家就会安定和谐了。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衣冠也非常重要。人之为人,和禽兽不同,就在于人懂得礼义道德,而礼义的开始,就是形体要端正,态度要恭谨,说话要和顺。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报效国家。而这一切的开始,就是衣服要整洁得体。如果不能做到穿衣得体,剩下的就都成了空话。所以《礼记》的《冠义》中说:“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就是说,只有衣冠得体规范之后,才能做到形体端正、态度恭谨、说话和顺。
那么,古代的衣冠服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先从两千多年前的周朝说起。周朝有个“冠礼”,就是所谓的成年礼。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这个“冠礼”的仪式,也称为“加冠”。加冠之后,就表示此人已经成年,要有成人的德行,履行成人的义务。这种仪式持续了两千多年,贯穿整个皇权时代。加冠仪式主要就是给男子换上成人的衣服。我们就从加冠仪式来看看古代的服饰制度:
冠礼有三个主要环节,第一就是“初加”,即第一次加冠。宾客为即将成年的男子戴上“缁布冠”,也就是黑布做成的帽子,外形有点像现在的草帽。然后男子起身回房,穿上“玄端”、“爵韠”,也就是黑色的衣服和系在腰上、障在膝前的装饰。所谓“玄端”,是上衣下裳分开的,上衣前面开口相连的部分称为“衽”,右边的衽掩上左边的衽,就是“右衽”,中华的衣服一般都是右衽的。领子称为“襟”,袖子是“袂”,袖口是“祛”。下裳类似现在的裙子,不过分为前后两片,这样方便行走。
第二是“再加”,即第二次加冠。宾客为男子带上“皮弁”,是鹿皮做成的帽子,有些像现在的瓜皮帽。然后男子起身回房,再换一套新的玄端、爵韠。第三是“三加”,即第三次加冠。宾客为男子戴上“爵弁”,模样和皮弁相似,只不过是用红里泛黑的皮革做成的。然后男子起身回房,换上一套“纁裳”、“靺鞈”,就是有些泛红的下裳和皮革做成的障膝。
鲁荒王墓出土皮弁
上面说的冠礼,是通行于当时低级贵族“士”这一等级的礼仪,其中三套衣服,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初加”缁布冠的衣服,是士的`日常穿着;“再加”皮弁服,是士到都城朝拜国君时穿的衣服;“三加”爵弁服,是士辅助国君祭祀时穿的衣服。
当然,古代的衣服不止这三种。一套衣服中最重要的就是帽子,如果我们用帽子来区分各种衣服的话,有冕服、弁服、冠服三种。天子、诸侯有“冕服”,所谓“冕”,就是天子诸侯的帽子,有些像瓜皮帽上加一块木板,板的前后垂下很多串玉珠子。冕服又分为好多种,情况比较复杂。接下来就是“弁服”,除了前面提到的“皮弁服”、“爵弁服”,还有一种“韦弁服”。再往下就是“冠服”,包括“玄端”和“朝服”。
说完了男性的衣服,可以再说说女性的。与男性的上衣下裳不同,女式衣服是上下相连的。《诗经》中有不少描写衣服的诗句,比如《硕人》中的“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所谓“褧衣”,就是女子罩在外面的单衣。《出其东门》这一首有“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缟衣”就是白色丝绢做成的上衣,“綦巾”是浅绿色的围裙,这都是当时未出嫁的女孩子所穿的衣服。
《诗经》中还写到了男子的衣服。比如《子衿》里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衿”就是衣领,有青色衣领的衣服,是当时学生所穿的。下面“青青子佩,悠悠我思”,是说学生身上有青色的佩带。《蜉蝣》这一首里说“衣裳楚楚”、“采采衣服”、“麻衣如雪”,所谓“衣裳”,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上衣和下裳。“麻衣”是用麻布做成的上衣,因为麻布是白色的,所以说“麻衣如雪”。
古人穿衣有何讲究
导语:衣服是人的外在修饰,衣冠整齐,干净得体,是我们应有的修养,也能展现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在中国古代,衣冠的意义尤其重要。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义之邦”,而“礼义”的外在表现,最直接的就是衣冠,所以我们又说“衣冠礼义”、“衣冠文物”,等等。可见“衣冠”是和礼仪道德紧密相关的。
“衣冠”和“礼义”有什么联系呢?“衣冠”又为什么对于“礼义”如此重要?《周易》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就是说,黄帝、尧、舜这样的古代圣明君王,只是把衣裳穿得很得体,就这样把天下治理好了。古代的“衣裳”和我们所说的“衣裳”不是一回事,而是“衣”与“裳”两部分,上衣称作“衣”,下衣称作“裳”,上衣下裳,就好像天在上、地在下一样。这是教导民众要各守本分,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整个国家就会安定和谐了。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衣冠也非常重要。人之为人,和禽兽不同,就在于人懂得礼义道德,而礼义的开始,就是形体要端正,态度要恭谨,说话要和顺。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报效国家。而这一切的开始,就是衣服要整洁得体。如果不能做到穿衣得体,剩下的就都成了空话。所以《礼记》的《冠义》中说:“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就是说,只有衣冠得体规范之后,才能做到形体端正、态度恭谨、说话和顺。
那么,古代的衣冠服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先从两千多年前的周朝说起。周朝有个“冠礼”,就是所谓的成年礼。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这个“冠礼”的仪式,也称为“加冠”。加冠之后,就表示此人已经成年,要有成人的德行,履行成人的义务。这种仪式持续了两千多年,贯穿整个皇权时代。加冠仪式主要就是给男子换上成人的衣服。我们就从加冠仪式来看看古代的服饰制度:
冠礼有三个主要环节,第一就是“初加”,即第一次加冠。宾客为即将成年的男子戴上“缁布冠”,也就是黑布做成的帽子,外形有点像现在的草帽。然后男子起身回房,穿上“玄端”、“爵韠”,也就是黑色的衣服和系在腰上、障在膝前的装饰。所谓“玄端”,是上衣下裳分开的,上衣前面开口相连的部分称为“衽”,右边的衽掩上左边的衽,就是“右衽”,中华的衣服一般都是右衽的。领子称为“襟”,袖子是“袂”,袖口是“祛”。下裳类似现在的裙子,不过分为前后两片,这样方便行走。
第二是“再加”,即第二次加冠。宾客为男子带上“皮弁”,是鹿皮做成的帽子,有些像现在的瓜皮帽。然后男子起身回房,再换一套新的玄端、爵韠。第三是“三加”,即第三次加冠。宾客为男子戴上“爵弁”,模样和皮弁相似,只不过是用红里泛黑的皮革做成的。然后男子起身回房,换上一套“纁裳”、“靺鞈”,就是有些泛红的下裳和皮革做成的障膝。
上面说的冠礼,是通行于当时低级贵族“士”这一等级的礼仪,其中三套衣服,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初加”缁布冠的衣服,是士的日常穿着;“再加”皮弁服,是士到都城朝拜国君时穿的衣服;“三加”爵弁服,是士辅助国君祭祀时穿的衣服。
当然,古代的衣服不止这三种。一套衣服中最重要的就是帽子,如果我们用帽子来区分各种衣服的话,有冕服、弁服、冠服三种。天子、诸侯有“冕服”,所谓“冕”,就是天子诸侯的帽子,有些像瓜皮帽上加一块木板,板的前后垂下很多串玉珠子。冕服又分为好多种,情况比较复杂。接下来就是“弁服”,除了前面提到的.“皮弁服”、“爵弁服”,还有一种“韦弁服”。再往下就是“冠服”,包括“玄端”和“朝服”。
说完了男性的衣服,可以再说说女性的。与男性的上衣下裳不同,女式衣服是上下相连的。《诗经》中有不少描写衣服的诗句,比如《硕人》中的“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所谓“褧衣”,就是女子罩在外面的单衣。《出其东门》这一首有“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缟衣”就是白色丝绢做成的上衣,“綦巾”是浅绿色的围裙,这都是当时未出嫁的女孩子所穿的衣服。
《诗经》中还写到了男子的衣服。比如《子衿》里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衿”就是衣领,有青色衣领的衣服,是当时学生所穿的。下面“青青子佩,悠悠我思”,是说学生身上有青色的佩带。《蜉蝣》这一首里说“衣裳楚楚”、“采采衣服”、“麻衣如雪”,所谓“衣裳”,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上衣和下裳。“麻衣”是用麻布做成的上衣,因为麻布是白色的,所以说“麻衣如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