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之盛,在安史之乱中戛然而止,为历代史家所感叹和唏嘘,倘使盛唐再延续个一两百年又是何等局面?
唐朝从李渊开国到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再到武则天称帝,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李隆基晚年还有个马嵬兵变和李亨夺位,即便有所谓的盛唐,但实际上内部几乎一直处于动乱之中,每安定一段时间便又会动乱一次。
安史之乱后更惨,不但没能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还多了个宦官掌权干政,宦官干政之严重堪比汉末之时,几可废立皇帝。
唐朝始于618年,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此时距离唐朝建国已经过去了137年,但李隆基也只是唐朝的第五代皇帝。
安史之乱结束于763年,之后唐朝还延续了144年,可是为什么却让人产生了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便结束了的错觉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可从宏观的角度去看,也可从微观的角度去看。
从宏观的角度去看的话,也再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几个方面,晚唐不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显然不如盛唐。
拿军事来说,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唐朝不断向外扩张,版图更是极盛于高宗时期。唐玄宗上台之后,虽然版图和高宗时期一比略有不如,但也一样在一直对外用兵,向西直抵中亚,后来更是和阿拉伯帝国打了一场遭遇战——恒罗斯之战。
虽然说唐朝输掉了恒罗斯之战,可是却仍然稳坐“世界霸主”的位置,阿拔斯王朝还得赶紧来和唐朝讲和,也不断地派人出使唐朝。
可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内部陷入了一个尴尬局面,尤其是对皇帝而言,皇帝弱而藩镇强,皇帝手里几乎没有直接可控制的军事力量,藩镇节度使又各怀鬼胎或野心,唐朝根本不可能再像之前一样拧成一股绳,所以唐朝以军事继续扩张版图的路便不得不放弃了。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同样也是如此,因为“君瘦臣肥”的缘故,这几个领域和盛唐相比,也出现了明显地收缩,拿经济来说,晚唐的财政一度陷入了崩溃的境地。
因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宏观上和盛唐相比,无不是出现了明显或者说较为严重的收缩,这才让人们产生了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便已经结束的错觉。
从微观的角度去看的话,则可以从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去看晚唐之所以没有太多存在感的原因。
一个人,是皇帝。
一个群体,是藩镇,是宦官,也是文官集团或者说掌握笔杆子的读书人。
唐玄宗之后的唐朝皇帝没哪个出色一点,从李亨重用李辅国开始,唐朝的宦官们开始抬起头来了,李亨的儿子李豫即位之后一度受制于李辅国,李辅国还一点不客气地对李豫说,你乖乖待在宫里便行了,政事让我来!
好不容易出了个唐文宗李昂想要消灭宦官集团,可是呢,计划还没实施便被宦官集团给截获了,结果怎样?被宦官集团来了个反杀,死了一千多人,唐文宗自己也被宦官给软禁了起来,还没来得及扑腾便已经被宦官给踩到脚底下了。
当时说是只知有宦官,不知有皇帝,恐怕也不为过吧?唐武宗原本有望中兴,可是耐不住他才活了32岁,才当了六年的皇帝呀!
藩镇也是如此,他们看似还是唐朝的藩镇,但说白了皇帝能叫得动的有几个?藩镇自己控制着军政和财政,谁还乐意搭理皇帝?他们之所以还继续承认唐朝,缺的只是一个契机和一个带头人而已,黄巢一起,朱温篡唐,唐朝瞬间土崩瓦解。
更何况,玄宗之后的唐朝皇帝也没干出点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所以存在感不高,皇帝的存在感都没有宦官高了,晚唐还能有多少存在感?
许多人对于一个朝代或者说一段历史的了解,往往来源于文学作品,而不是正儿八经地去看史书,因为史书对于多数人而言枯燥并且晦涩。
唐有唐诗,但是唐诗的巅峰在什么时期呢?李白、杜甫是在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后杜甫写了一座破茅屋也让唐诗和唐朝一起走上了下坡路,唐肃宗之前的文人们写文写诗是为了歌颂盛唐壮景,唐肃宗之后的文人呢?他们还是在写盛唐,盛唐好呀,盛唐牛呀,好想活在盛唐呀,然后笔锋一转才来个“借古讽今”。
读完他们的作品之后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他们笔下的盛唐。
史家们也是如此,他们的笔墨也多着于盛唐,梁启超说二十四史是二十四姓之家谱,或许这话有点极端,可是史书确实得讲政治,讲政治给谁看?给皇帝看,所以史家们当然得着力渲染盛唐,用最好的词语去描写盛唐,让后来的皇帝们好好学学盛唐的皇帝,总不能让他们学晚唐的皇帝吧?
所以,后来之人一旦论起唐朝则言必盛唐。
于是,晚唐的存在感变更加弱了,这也让许多人会对晚唐历史几乎一无所知乃至不知道晚唐皇帝姓甚名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