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最好的镜头是哪个?,Sony产品为啥那么贵?,单反相机的镜头比相机还贵?,相机是买微单还是单反好一点?,微单和单反的区别...
索尼最好的镜头是哪个?
如果楼主要说的 索尼 什么镜头最贵的话,我认为应该是索尼70-400mm f/4-5.6 G SSM这支镜头,不过因为这支镜头是一支长焦镜头,实用价值不大,所以目前来说索尼最好的镜头应该是索尼Vario-Sonnar T* 16-35mm f/2.8 ZA SSM,这是一支索尼a相机使用的卡尔蔡司镜头,镜头采用了SSM超声波马达,再加上专业的镜头镀膜和金属镜身还有镜头变焦时不会变动镜头外观的内变焦设计,可以说索尼Vario-Sonnar T* 16-35mm这支镜头是现在佳能a相机可以买到的最好镜头了。 索尼Vario-Sonnar T* 16-35mm f/2.8 ZA SSM 2012-11-23 参考报价 ¥11904至¥13925 下面是使用索尼T*16-35mm f/2.8 ZA SSM拍摄的照片样张,供楼主参考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更多摄影技巧和相机产品问答请关注 中关村在线-相机问答堂精编 更多关于数码影响的问题可以到 中关村在线-数码摄影论坛 进行交流分享
Sony产品为啥那么贵?
因为索尼的黑科技多,而且产品的技术应用全面,整体中庸,这点非常厉害,以索尼的手机Z3来说,性能主流以上,内存也是主流以上,屏幕出色,摄像头出色,音乐资源很刁(Unlimited订阅之后方便),独特的设计理念(索尼的设计方向花钱很多),然后带有全防水和不错的续航,这种机器肯定贵了。此外像以前的索尼笔记本电脑,走的也是富士通的那种精工路线,(索尼精工时尚,富士通精工实用),像Vaio Z和Vaio Duo都是极具代表意义的产品,代表一个时代的设计精品和顶级水准。所以这种品牌肯定用主流眼光来看是贵了,尽管索尼的东西也基本是日本设计中国制造。
PS 索尼的产品如果拉通在日系里面排位,价格其实不算高,以前的主流的笔记本电脑也就是接近10000,和富士通,松下那种15000以上的牌子没得比,日系里面唯一算有点低价的是东芝,满意请采纳
单反相机的镜头比相机还贵?
是的,因为镜头比机身使用上更具持久性。 单反相机有档次、等级,镜头也一样有档次、等级。 单反机身价格从3千多到5万多不等,单反镜头也是从几百元到数万元不等。如:尼康D3100机身3200元,18-55mm镜头只有几百元,18-105mm镜头1600多元;尼康D3X机身五万多,尼康最贵的变焦镜头却五万不到,最贵的定焦镜头六万多,但大部分尼康金圈镜头都在一到二万左右。 一般说镜头比相机贵,是因为一台相机不大可能只配一支镜头,普通玩家一般也要配上二到三支镜头,发烧友和专业摄影师的镜头更多,这样算下来是镜头比相机贵。 扩展资料: 影响单反相机镜头价格因素: 1、光圈大的价格会贵,光圈大,通光量就会大类似人眼的瞳孔,表示方法为F1.2F1.4F2F2.8F4F5.6F8数字越大光圈越小,数字越小光圈越大也就是通光量越多,光圈大可可以让景深短也就是拍人像的时候背景会非常的虚化特写。 2、镜片,好的镜片会让色彩还原好,成像锐度高,这也是专业摄影师所追求的。 3、焦距,一般角度越广的越贵一些,比如28mm一般没有12mm的贵一些,因为越广说明拍摄画面越大但是做工越复杂,厂家要控制不要发生变形。更远的也会贵比如400mm以上的镜头价格也贵。 4、德国产的镜头一般都贵做工更牛了,但是德国产的镜头一般不容易买到。 5、镜头是一分钱一分货,不是专业摄影师没必要买专业的,因为如果不是很懂摄影,就是有一个专业镜头也没用,也不能发挥作用。
相机是买微单还是单反好一点?
主要还是看你的个人需求,如果你是摄影爱好者可以购买单反,如果只是想日常随便拍下照的话,买个微单就可以了。 如果你只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就建议购买微单。首先,如果你是一名摄影爱好者,那么不论是购买微单,还是单反,都可以,购买的时候选购热门机型就不会有错。最终的拍摄效果其实和普通人没有太大区别,只是两个摄像头在外观上略有不同。与单反相机相比,微单相机更轻更薄。对于经常出差的人来说,微单相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不仅不占用背包面积,而且还比单反相机好清洁。 如果是专业人士使用,就建议购买单反。单反的光学仪器、镜头、焦距调节的质量都比微单相机高,所有数值都比微单相机高,适合专业的摄影师购买。但是单反相机的价格普遍高于微单相机。如果你有足够的预算,有深度拍摄的想法,可以尝试从单反相机入手。如果你只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喜欢旅游拍摄,也可以买一台微单相机。 我个人的看法其实,无论是微单相机还是单反,拍摄效果都比我们的手机要好很多。所以,你只需要根据你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相机就可以了,不仅可以满足我们日常的拍摄,还可以了解更多的相机和拍摄方法,这对我们以后的拍摄会有很大的好处。目前微单相机和单反的发展都很不错,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和需求进行选择。相机的市场差异化更明显,专业相机更贵,是基于功能为专业人士生产的。但为了迎合市场,也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目前市面上可供普通用户选择的相机款式还是挺多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微单和单反的区别
近些年来,微单数码相机的涌现又令用户们一头雾水,便携式数码相机、单反、微单甚至单电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差异和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简单谈一下微单和单反的区别。 什么是单反 台湾及香港地区将单反相机称作“单眼”相机,单反的全称是“单镜头反光相机”。单反并非数码时代的产物,早在胶片时代就已经存在单反相机。随着照片的载体走向数码化,单反也随同进入数码时代,现在我们所说的单反通常都是说单反数码相机。 单反的特点就在“单”和“反”上,其实随着主流相机普遍采用单镜头取景和成像的方式,“单”的概念已经不是那么重要,而“反”则体现了这种相机和其他相机产品的本质差异。 单反的内部结构中,有一个反光镜和用于光线各种反射的五棱镜,这些用于将外部光线通过物理反射的方式送达取景器的反光镜和五棱镜(或五面镜)成为单反相机取景的主要部件,也是单反同微单与其他便携式数码相机的最大差别。 通过镜面反射的形式最终让人眼能够在相机的取景器中观察到被摄物体,这种取景器被称作光学取景器。是否拥有光学取景器也可以认为是单反与其他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的最大差异。 (单反相机结构示意) 至于单反的这个“单”字,它所体现的意义也很好理解。这得从相机的成像原理说起——大部分初中物理都有及格的朋友应该对小孔成像原理有个大概的了解,相机的成像与小孔成像基本相似,只是相机在构造上更为复杂一些,但整体框架是一致的。 (小孔成像基本原理) 与小孔成像一样,相机成像需要一个成像面,这个成像面在胶片相机时代就是胶片,而在数码时代就是感光元件(或称图像传感器、图像感光器)。被摄物体的影像被投影到感光元件上,最终留下静态画面。 (反光板特写) 示意图中不难看出,单反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前方有反光镜遮挡,所以如果要让画面在感光元件上产生投影(或更准确地说是光信号),那么反光镜必须首先抬起。——也就是说,当反光镜放下时,这面反光镜将被摄景物的光线反射到上方的五棱镜,并最终到达光学取景器和人眼,此时反光镜起着取景的作用;当反光镜抬起时,光线直接抵达感光元件,此时可以完成相机的成像过程。——虽然取景和成像在单反上是两套系统,但它们都是通过一个镜头进行的,光线只有在通过这个镜头后,相机才能进行取景和成像。 所以我们将通过单个镜头完成取景和成像过程,存在反光板及光学取景器的数码相机称作单反数码相机。 (古典的双反相机拥有两个镜头) 有朋友可能会问,既然有单反相机,那有没有双反相机呢?——还真是有。早期,单反尚未成为主流的时候,还有双反、旁轴等多种相机种类。比如双反,就在相机正面配备了两个镜头,其中一个镜头用于取景,另一个镜头用于成像;旁轴也是如此,不过旁轴相机并不存在反光板结构。这也是为什么当把单反的镜头盖盖上时,取景器中什么也看不到的原因,在旁轴仍为主流的时代,即便主镜头被挡住,也不影响取景器的观察,因为光路不同。 (徕卡M9一类的旁轴联动测距相机价值不菲,也是文艺青年的街头上品) 后期单反成为主流的根本原因在于,单反相机基本做到了所见即所得,通常人眼在光学取景器中观察到的景物,即是最终成像的景物,因为取景和成像完全通过一个镜头完成。而双反和旁轴等相机,由于取景、成像光路有差异,最终的成像往往与人们在取景框中看到的有出入,逐渐被时代所淘汰。目前双反相机已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旁轴联动测距相机则依然有一些贵族品牌在生产,如德国的徕卡,这类相机除了在后期改革中可一定程度消除视差,还拥有单反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例如对焦精度更高,无反光板和五棱镜结构,机身更小巧,且拍摄时没有反光板抬起放下的动作,不会产生反光板升抬噪音,也减少了相机抖动等。 (奥林巴斯E-330是首款支持电子取景的单反相机) 2006年,著名相机品牌奥林巴斯发布了一款型号E-330的单反相机,这是一款具备划时代意义的相机。除了内部反光板与传统上翻结构不同,而采用侧翻的形式,另一方面这款单反开始支持电子取景。不过在此需要说明的是,E-330并非首款支持电子取景的相机,而电子取景的出现也比E-330早了十多年,但电子取景出现在单反上还是首次。 前面我们提到,单反是一种支持光学取景的相机,这也是单反与微单和便携式数码相机最大的差异所在,并且也谈到了单反取景和成像所见即所得的特性。那么微单和便携式数码相机是如何取景的呢?什么是电子取景呢? (M43系统将感光元件尺寸缩小至4/3英寸,且去除了单反原有的反光板结构,改进了法兰距等参数) (M43系统与全画幅单反相机感光元件尺寸对比) 2008年,奥林巴斯和松下联合发布了一种名为Micro 4/3结构(简称M43)的相机标准。松下在当年年底推出首款M43标准的相机G1,这台相机的特色在于大胆地去除了反光板和五棱镜结构,但相机镜头仍然是可以更换的。这款相机由于去除反光镜,已经不具备单反的特点,因此无法再称作单反相机。 (松下G1是首款采用M43系统的相机,成为跨越单反和便携式DC的一款相机,但体积并不小) 既然没有了反光板,如何实现取景呢?在取消反光板之后,光线可直接照射到感光元件上,G1就通过实时读取感光元件的图像数据实现在相机后背LCD屏幕上的取景,这种直接使用感光元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子信号并实时输出到屏幕(或电子取景器)上的取景方式就是电子取景。G1的这一取景形式也是基于奥林巴斯E-330单反的前期准备。 随后的几年中,包括三星、索尼、宾得、尼康等厂商在内的多家相机制造商纷纷推出类似结构的可换镜头电子取景数码相机。 (索尼的半透反光板技术应用于A系列的单电中,去除了五棱镜结构) 2010年,索尼对原有单反相机的结构进行了改造,首先在保留反光板的前提下去除了上方的五棱镜,并且反光板改用半透明半反射的材料,这样当被摄物体光线入射后,一部分光线可被反射到对焦系统,另一部分则直接透射到感光元件上,进而实现电子取景。另外这块半透反光板是固定结构,按下快门时,成像过程中无需再抬起反光板,因为反光板本身就透光。——索尼将这种结构的相机称作单电。 (NEX即是索尼的微单系列,从结构中不难看出在去除反光板和五棱镜后的精简性) 同年,索尼也和其他厂商一样推出了去除反光板与五棱镜的可换镜头数码相机,索尼将之命名为微型单电,简称微单。其他厂商认为微单这个称呼相当靠谱,于是也纷纷将自家这种不含反光板、五棱镜,但支持镜头更换和电子取景的相机称作微单。 后来,民间和媒体对微单和单电这两个词汇进行了混用,现在微单和单电都可以用来称呼这种可换镜头但没有反光结构的数码相机。另外索尼的单电结构相机也仍在市场上流通。 (通常,微单与单反间存在感光元件尺寸的差异,微单受限于体积无法使用过大的感光元件) 当代几乎所有主流的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以及手机摄像头都采用了电子取景的形式。从理论上来说,电子取景才真正达到了完全的所见即所得,而光学取景仍然存在视差,并且无法观察白平衡、亮度等实时情况。下面在谈到两种取景形式的优劣时,我们还会谈得更多。 通常,对相机有所了解的人都认为单反和微单差异的根本就在如上所述的取景方式上,这话说得没错,但实际上单反和微单仍有各种主要结构方面的差异。但构成这些差异的本质就在相机的体积上。 相机的本质工作是拍照,拍照所要达到的目标自然是越来越好的图像质量。但要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往往是以牺牲相机的体积和便携性为代价的。当相机出现在家庭及旅游、生活纪录等场合时,便携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微单的出现正是试图将便携性和成像质量二者达到平衡状态的中庸之道。 (索尼SLT-A77单电与NEX-7微单体积方面的差异) 业界有如此迫切地需求将单反内部的反光板和五棱镜结构去除,正是基于消费用户便携性和图像质量需求的共同提升,因为单反相机中最累赘的结构无非就是五棱镜和反光板。 微单的这种变革带来了取景方式的差异化。那么电子取景是否相较光学取景多有弱势呢?至少就现在的形势来看,并不尽然。实际上我们在讨论电子取景和光学取景的优劣问题时,并不是针对微单和单反两种相机的不同进行的探讨,也可视作对单反与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差异的探讨,并且从这一点也可基本了解相机未来的发展趋势。 电子取景发展早期的弱势比较明确,由于电子取景需要相机内部的感光元件与图像处理器实时工作,并且在屏幕上较为迅速地显示给用户看,这对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器来说本身就是个不小的任务,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早期的电子取景数码相机及手机在取景时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问题,“实时”过程甚至严重到可能发生几秒的延迟,取景屏幕上的图像卡顿无比。 不过自微单崛起后,这一问题已经几乎不存在,但内部电子器件的取景过程仍为不停工作状态,所以在耗电方面是比较厉害的,至少单反光学取景是完全的物理结构,理论上不存在耗电的情况。而且屏幕显示质量的好坏实际上也会影响拍摄者对图像取景的判断,在外界过亮的环境下,LCD屏幕的不可读性也是电子取景的弱点,微单中出现的EVF取景器,在原本单反光学取景器的位置换上EVF取景器,用眼睛靠近才能观察电子取景内容,则有效地避免了这一问题。 (许多微单的机背LCD屏幕是多向旋转设计,便于拍摄角度的变换) 但电子取景也有光学取景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去除反光板和五棱镜显然可以让相机变得更小。重点优势还在于进行照片拍摄时没有反光板升抬的机械动作,既不会产生噪音,也不会产生因反光板升抬导致的机器震动。 机背屏幕取景时,无需用眼睛靠近取景器就能看到整个取景内容,另外特别的可翻转屏幕设计,更是令拍摄者可将相机置于任何特殊角度进行拍摄,查看取景屏幕上的内容毫无压力。 另一方面,电子取景在直观性上更到位,除了能够相当实时地观察取景效果,了解色彩、亮度、白平衡情况,还能在屏幕上显示直方图、辅助线等方便用户构图与测光的参考内容,有预见地拍到用户预想中的画面,这些是单反的光学取景无法达成的。 实时电子取景的潜在优势远不止这些,在电子取景过程中完成对焦和测光才是电子取景存在的根本之道。 单反与微单测光方式的差异 我们经常听到拍照的人说“曝光”一词,比如“这张照片过曝了”“这张照片曝光不足”。曝光即是说,感光元件(或早期的胶片)收到外界光线入射的量,这个量多了少了都不好。曝光过度会令整个画面太亮,而曝光不足则会令画面过暗,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画面的细节过分丢失。 (曝光不足,暗部细节有缺失) (曝光过度,亮部细节有缺失) (正确的曝光,应该能够兼顾亮部和暗部细节) 曝光量是由许多不同参数组合而成的,比如外界光线的强弱、快门的速度、光圈的大小、焦段的长短、感光元件本身感光的能力等。确定这些参数应当如何设置,测定光量的多少,这个过程就是测光。 对于不是特别崇尚摄影、构图、效果的普通用户来说,如何将画面真实地纪录下来是我们拍照的首要任务。要做到这一点,测光和对焦是照相过程中我们最需要关心的问题。 对于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来说,测光过程可由相机傻瓜式的完成,无需用户干预,所有曝光参数的设置也无需用户关心。但许多情况下,这种智能的拍摄方式除了让手动拍摄的乐趣大减,而且对某些场景也将无能为力,比如逆光拍摄,可能让前景中的人物一片死黑。 这里,我们无意讲解太多的摄影知识,要完成令人满意的摄影作品,获得合适的曝光量是第一步,否则无从谈起照片的艺术性。当用户尝试自行对光圈、快门速度等参数进行调节时,相机内部的测光系统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了,即便曝光参数的设置由相机自动完成,测光的准确性也尤为关键。 (1)、单反的测光系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