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索引 1,朱允文怎么死的?是被朱棣杀的吗? 2,朱允炆到底是怎么死的,朱棣最后找到他了吗? 3,朱棣的噩梦是朱允炆,他们之间是有什么样的恩怨? 4,被朱棣赶下皇位的朱允炆,他的儿子下场怎么样? 5,若朱允炆被朱棣活捉,朱棣会怎样处置他? 1,朱
本文目录索引
- 1,朱允文怎么死的?是被朱棣杀的吗?
- 2,朱允炆到底是怎么死的,朱棣最后找到他了吗?
- 3,朱棣的噩梦是朱允炆,他们之间是有什么样的恩怨?
- 4,被朱棣赶下皇位的朱允炆,他的儿子下场怎么样?
- 5,若朱允炆被朱棣活捉,朱棣会怎样处置他?
1,朱允文怎么死的?是被朱棣杀的吗?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孙,太子朱标次子。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又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早逝)。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年号为建文。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驾御不住众臣。
朱允炆即位之后,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一反明太祖的做法,推行了一系列新政。首先是重德省刑,锐意文治,崇尚礼教。以致刑部的囚犯比往年减少了三分之二。同时又选派廷臣二十四人为采访使,分巡天下,观风俗,烛幽隐,兴办利民之事。其次是均免赋役。减免历年逋租和天下荒田租税。针对江浙赋役过重的情况,建文帝特下诏“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对于佛道势力多占良田的情况加以限制。在朝廷内,建文帝对宦官管教甚严,同时又诏谕地方官,一旦发现宦官奉使横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师,加以严惩。这也引起了不法宦官的怨恨,在日后靖难之役中或投靠燕王朱棣,或是做为内应。
建文帝在官吏方面也进行了改革,重新更定官制,大力精简机构,革除冗员。在建文帝在位的四年间,撤消了九个州,三十九个县以及一大批冗官冗吏和税务机构,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可以说建文帝的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他以仁义礼乐化民的治国思想,改革了洪武时期的不少弊政,给社会带来了一阵清风。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所以后人有“四年宽政解严霜”之誉。
正当建文帝行新政之际,大明王朝却祸起萧墙。原因是建文帝登基之后,见于各地藩王(即他的各位叔父)“拥重兵,多不法”的状况,担心会造成西汉时的七国之乱,采纳了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削蕃。但朱允炆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他并没有先削实力最为强劲的燕王朱棣,而是从其他藩王下手,先后废了周王朱肃、齐王朱福等五王为庶人,这样即引起了藩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当朱允炆决定向朱棣开刀时,却为时以晚。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市),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公元1399年7月,朱棣在作了充分准备后,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用“恢复祖宗旧制”为旗号,挥师南下,争夺帝位。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部署兵力,奋力平叛。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不过由于大将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尽管燕军气势汹汹,并曾攻下城邑,但却旋得旋失,所以鏖战三年,燕军仅据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战争出现僵持局面。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这时一些被建文帝处罚的不法宦官向朱棣透露了京师空虚的情报,并表示愿充当燕军内应,朱棣正确分析了形势,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军对就会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南京,成为一国之君后,相信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因为大家都是观望的态度。于是朱棣改变以往攻城夺地的战略,率军直捣南京。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燕军渡过长江,兵临城下。此时的建文朝廷已经乱作了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齐泰、黄子澄借募兵为由,离京奔广德、苏州。左都督徐增寿密谋私通朱棣作为内应,被朱允炆察知,亲手将他砍死。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穗和大将李景隆私自开门降燕,让燕军杀入城内。朱允炆闻报,流泪说道:“朕未曾薄待朱穗、李景隆等人,他们竟在紧要关头背叛于朕。”忠于建文帝的御史连楹假意投降朱棣,挨近马前行刺不成被朱棣所杀。朱允炆听说后叹道:“如此忠臣,朕却不重用,这是朕的过错,悔之不及,朕还不如一死以殉社稷吗。”说完拔刀就要自杀,被左右死命阻住,朱允炆无奈,又见警报迭传,下令纵火焚毁皇宫,朱棣杀入宫中,搜寻了三天,始终没有找到朱允炆。追问内侍,他们也不知朱允炆是死是活,只知他下令纵火后就不见了踪影。马皇后和大多数妃子、内侍都被烧死,内侍们怕朱棣不信,找了一具残骸说成是建文帝的尸骨。朱棣命人从灰烬拨出残骸,已是满身焦烂,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只得下令以天子礼殓葬。
此时朱棣的靖难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帝位,年号永乐。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几乎没有人反对。而在朝廷内却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杀却有千人。永乐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可见建文帝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作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关于建文帝的生死,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下令纵火后,自己与少数随从从地道中逃出,乘船潜往云南,削去头发,改换僧装,自号应文,浪迹天涯。朱棣闻讯后,一直怀疑建文帝仍活在世上,可能存亡海外,将成后患,便命太监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寻找,同时借以宣扬国威,交通各国,结果仍然未找到他的踪迹。
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南明弘光年间追崇为惠宗让皇帝,清朝乾隆年间,被追谥为恭闵惠皇帝,所以建文帝又史称明惠帝。
2,朱允炆到底是怎么死的,朱棣最后找到他了吗?
靖难时建文帝潜逃,替身死于南京,但朱棣知他没死,为了快速统一天下,他一边密而不宣一边派人继续调查追杀。由于叛徒告发,建文帝的船队被堵于江上,混战建文帝中落水失踪,疑似溺水而殁,朱棣虽不尽信,但大势已成,遂未深究。实建文帝获救于忠仆,后逆转北上,隐居于山陕山村,数十年不曾出世。朱棣陨宣宗殁,仁宗朱瞻基得人秘报建文帝行迹,遂派心腹协同锦衣卫秘密用毒药于建文帝居所将主仆二人鸩杀,并纵火灭迹,后与建文帝主仆过往接触者,或失踪或离奇亡故者不能俱计。直到大太监曹吉祥叛乱时此事才被传出,乱事平定后该事被强制封口,不再流传
3,朱棣的噩梦是朱允炆,他们之间是有什么样的恩怨?
明初,一场叔侄间皇位争夺战彻底改变了明朝的命运,也留下了历史上一个未解之谜:建文帝朱允炆去哪里了? 当然,最想知道答案的就是朱棣了,作为建文帝的叔叔,他愧对朱元璋的嘱托,把侄子弄“丢”了,为此他“惶惶不可终日”,势必要找到失踪侄子的下落。 为了不引起社会的恐慌, 朱棣对外宣称朱允炆在南京皇宫的大火中被烧死,封锁所有消息,杀死所有知情人,但欺骗别人容易,想要欺骗自己内心却不易。朱棣深知自己皇位来历不正,害怕侄子朱允炆再次出现。事实证明,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直面恐惧,朱棣也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选择直面朱允炆消失的事实,安排的两路人马去寻找。由于朱棣对外宣称建文帝已死,自然不能明目张胆地去寻找,只能派人偷偷摸摸地找,因此朱棣选择了郑和和胡淡两个人,将寻找建文帝下落之事交于他们去做。 郑和率领他的舰队浩浩荡荡去了海上寻找,当然郑和对外宣称是弘扬大明国威,秘密任务才是寻找朱允炆。根据历史记载,郑和一共七次下西洋,其中六次是朱棣健在之时,然而郑和未能完成朱棣的任务,他没有寻访到朱允炆的任何下落。 其实,朱棣手中是有些关于朱允炆下落消息的,只是知道消息的人“不愿意”告诉他,这让朱棣很苦恼。此人就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朱允炆就是在他的安排下逃出宫的,但溥洽却被朱棣抓住了。 抓住溥洽之时,我们可以想象朱棣当时的心情,犹如即将淹死之人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对于生的渴望是最能表达朱棣当时心情的比喻了。 溥洽是个聪明人,他心里明白,不论朱棣用任何手段,都不能说出朱允炆的下落,这是在保护朱允炆,也是在保护自己,如果朱棣从他嘴中得到想要的答案,按照朱棣凡事做绝的态度,即便是承诺让他荣华富贵,也会无情送他一张前往地府的车票,所以溥洽一直咬紧牙关,未向朱棣透露关于朱允炆下落的半个字。当然,不用翻阅任何资料我们也清楚,朱棣肯定对溥洽任何办法都用了,严刑拷打、金钱诱惑等等,电视剧看到审问犯人的所有手法,肯定一样不落的都用在了溥洽身上,即便是这样,溥洽一样未开口,可见此人也是一个硬汉。 如果历史不开玩笑的话,溥洽注定会在监狱里终老一生,但历史却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永乐十六年,朱棣急匆匆的来到庆寿寺,只为见一生的挚友最后一面,朱棣要见的不是别人,正是明朝“黑衣宰相”姚广孝。 朱棣与姚广孝在寺里谈了很久,最后姚广孝向朱棣提出了最后一个请求,他希望朱棣能够放过溥洽。由于朱允炆下落之事的敏感性,无人敢为溥洽求情,闹不好这可是丢小命的大事,哪里敢乱插嘴。 退一万步说,即便是朱棣不去怪罪求情之人,但放了溥洽是绝对不肯能的,但凡事总有例外,姚广孝就是这个例外。 不客气地说,朱棣现有的江山、皇位,有一半是姚广孝的功劳,但此人却只知道付出,从来不求任何回报,朱棣多次想奖赏他,但都被他拒绝了。 面对这样一位挚友的请求,朱棣无法拒绝,纵然这个问题牵扯到他的皇位问题。朱棣答应了姚广孝的请求,彻底将溥洽放了,让姚广孝不带任何遗憾地离开了世间。 其实,朱棣与姚广孝也都明白,建文帝已经消失十多年了,即便是现在从溥洽口中得知建文帝的下落,也只是一个过失的消息,根本无任何价值可言,再说了,溥洽到底知不知道建文帝藏身何处还是以谜,所以朱棣放了溥洽也不为过。 姚广孝走了,只留下朱棣一人承受夜晚的“噩梦”,随着年龄的增加,朱棣从梦中惊醒的次数也在增加,这么多年过去了,未得到任何关于侄子下落的线索,但关于朱允炆的事情还未结束,还有一个人未回来,那就是胡淡,他自从接到朱棣的命令后,从未中断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3000多孤独的日夜,未消磨胡淡完成任务的决心,积压内心的苦楚也不能向任何人倾诉,他不像郑和那样有一个“冠冕堂皇”的对外声称,说白了,如果他不能给朱棣一个满意的答案,他永远也不能回到大明王朝的皇宫,不能像正常官员那样走到朝堂之上,因此他必须找到一个朱棣满意的答案才能回去见皇帝。 永乐二十一年的一个深夜,这应该是被历史记住的深夜,风尘仆仆的胡淡惊醒了正在睡梦中的朱棣。关于当晚胡淡与朱棣谈论了什么,无人知晓,只知道两人谈论了很久,但今晚过后,胡淡与正常官员一样了。由此可知,胡淡给了朱棣一个满意的答案,也让朱棣苦苦等待了二十多年的结果画上了一个句号。 我们从正史中看不到任何关于此夜晚两人谈话的内容,但朱棣想要的答案无非就是侄子的下落,答案怎么才能让朱棣满意呢? 如果胡淡对朱棣说,建文帝已经死了,这样的答案朱棣是不会满意的,因此最合理的答案就是:“我找到了建文帝,并且与他商谈了很久,他只想一个人安静地活下去”,不管这套说辞的可信度有多高,但这样的回答确实让朱棣满意。 得到答案的朱棣,以后的每个夜晚不再是煎熬,他也彻底感觉到了解脱,最起码他不用再考虑建文帝会突然出现的问题了。 上天是公平的,让煎熬了二十一年的朱棣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也让他有生之年不留任何遗憾了。永乐二十二年,朱棣死于北伐蒙古的归途中,他精彩的一生落幕了。随着朱棣一生的落幕,建文帝失踪后的风波也消失了,不论是郑和还是胡淡,亦或是姚广孝、溥洽,都在这场关于建文帝下落之谜的风波中被卷入,但最终让着场风波彻底平息的还是胡淡在那个夜晚与朱棣的谈话,也许朱棣知道了建文帝的下落,不过世人却无人知晓。
4,被朱棣赶下皇位的朱允炆,他的儿子下场怎么样?
朱允炆的两个儿子,其中长子同他一起葬生火海,幼子则在“靖难之役”后被软禁。朱允炆因为性情十分像他父亲朱标而颇得朱元璋喜爱。后来他父亲因病英年早逝,痛失爱子的朱元璋更是将疼爱全部转移至朱允炆身上,为此他还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元璋的其它儿子对他的这一决定感到非常不服,但是碍于朱元璋的存在却也不好说些什么,但是心里总归因此生出了不满。 谁知在朱元璋驾崩之后,继承皇位的朱允炆竟然又开始削藩。为此本就对他这个毛头小儿继承皇位一事多有不满的各地藩王,便变得更加人心浮动。各地藩王中,实力最强的藩王当属就藩北京的燕王朱棣。出于这方面的原因,朱允炆在削藩时将他安排在了最后。结果朱棣在得知他要削藩之后决定先发制人,于是“靖难之役”由此爆发。 朱棣一路从北京长驱直入至南京,没多久就成功攻破宫门,而待他率军进入宫中之后并未看到朱允炆的身影,询问过宫人之后才被告知朱允炆已经于火海之中丧生。朱棣攻进宫时宫殿确实在着火,待火扑灭之后也确实找到好几具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尸首。据宫人所言,这几具残骸便是朱允炆以及其皇后和太子的尸体。这太子便就是朱允炆的长子朱文奎。 除了这个儿子之外,朱允炆还有一个儿子,名叫朱文圭。“靖难之役”发生时他这个儿子就只有两岁,尚不知事。待皇位易主之后,年仅两岁的朱文圭便被软禁了起来,故而也被世人称呼为“建庶人”。其实朱棣对于被烧死的朱允炆一直存有怀疑,所以在位期间一直秘密派人四处查探朱允炆的蛛丝马迹,但是至死都没能得到一个准信。
5,若朱允炆被朱棣活捉,朱棣会怎样处置他?
根据历史相似的事件来看,朱棣很大概率是要杀掉朱允炆的。毕竟他想当稳这个皇帝,实现他的野心,就不可能容许朱允炆还存活在这个世间,让自己夜长梦多。 这一推测是有依据的,从朱棣当上皇位以后,如何处置朱允炆的兄弟以及自己的那些兄弟就能知道答案了。朱元璋长子朱标是朱允炆的父亲,由于英年早逝,所以皇位就传到了朱允炆的头上。朱棣篡位成功以后,朱允炆的其他兄弟下场极其凄惨,而且都是死得不明不白,虽然大家都心照不宣,但是没人敢做出头鸟,替他们伸冤,其他人尚且如此,作为对朱棣皇位有直接威胁的朱允炆,如果朱棣活捉到他,试问朱棣又怎么会放过他呢。 其实朱元璋作为一个开国皇帝,他应该深谋远虑,但却有很多人都在质疑他,说他是制造这叔侄俩互相残杀惨剧的罪魁祸首。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朱棣是什么样的人(朱棣是最像他的一个儿子),不仅心机深、有城府、有野心,而且杀伐果断毫不留情。如果朱元璋为了稳固明朝基业,把皇位给到朱棣的,那也许一切事情都没有了。可他偏偏把皇位给了仁慈且庸弱的朱允炆,却没有为朱允炆除掉这一个最大的隐患。 也是因为朱元璋一念之仁,导致了自己的后代子孙为了皇位而自相残杀。自古帝王之家就很难有亲情,他们是会为了权势,为了皇位做出很多惨绝人寰的人。所以假若朱允炆被活捉了,那他的下场只有最凄惨,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好在直到现在,朱允炆的下落也仍然是一个谜,我们就假设他已经去到了某国小国度,远离权势中心和杀戮,宁静平和度过了后半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