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索引 1,上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下联? 2,上联: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下联: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有什么特点啊) 3,上联:冻雨洒窗 东两点西三点 东西都有 对下联 4,对联:冻窗洒雨.东两点西三点.下联? 1,上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
本文目录索引
- 1,上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下联?
- 2,上联: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下联: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有什么特点啊)
- 3,上联:冻雨洒窗 东两点西三点 东西都有 对下联
- 4,对联:冻窗洒雨.东两点西三点.下联?
1,上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下联?
我们讲一个明朝大文学家蒋焘的故事,这还是发生在他小时候,不得不说古代的小孩子真的是非常聪明啊,司马光砸缸、仲永少有奇才、纪晓岚少时智挟县太爷、反正还有一大堆的神童,炎炎夏日的一天,蒋焘父亲的朋友来访,两人相谈甚欢,聊了很长时间,顿时觉得口干舌燥,茶水也不解渴,蒋焘父亲便吩咐下人,切了西瓜,蒋焘当时也在场,几个人吃的津津有味,吃着吃着,外面顿时雷雨大作。 朋友一见到这种场面,那兴奋劲就来了,对着蒋焘父亲出了一上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此联一出,便难倒了蒋焘父亲,这可怎么对啊,对不下来,岂不是很没有面子,心里正犯嘀咕呢,结果蒋焘看出了父亲的心思,看到切开的西瓜后,灵机一动,对着两人说,下联我来对,我出的下联是: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上下联对的相当工整,可以说是非常妙了,但是妙中不足的是,上联“冻”“洒”嵌入其中,但是下联头一句却未完全应照上联,可以说,上联算是千古孤对了,至今还未有合适的下联以对。
2,上联: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下联: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有什么特点啊)
这是一副拆字对联,用以表现汉字形义的特点。 上联含义:冻雨洒在窗上,东两点西三点。“东”加两点即“冻”,“西”加三点即“洒”。东两点西三点很符合冻雨洒窗的情景,很形象。冻雨,冷雨,寒雨。 下联含义:切瓜分给客人,横七刀竖八刀。“七”与“刀”横合即“切”,“八”与“刀”竖合即“分”。横七刀竖八刀很符合切瓜的情景,很形象。 扩展资料: 区分对联的上下联方法有 1、按字调平仄 一般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比如“家园似锦添春色,福运齐天赖党恩”,上联最后一个字“色”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恩”是平声。 2、按时序先后 时间在前的为上联,时间在后的则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3、按事情发生因果 事情发生前为上联,产生因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3,上联:冻雨洒窗 东两点西三点 东西都有 对下联
切瓜分客 横七刀竖八刀 横竖俱全
苏东坡有个门生,春寒时节独坐家中书房。这时,天正下着毛毛细雨,因见冷雨敲窗,便触景生情,吟成一联: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东西都有;
这个上联非常妙,“冻”字拆为“东”与两点,“洒”字拆为“西”与三点。
但他沉思良久,苦无下联相对,便搁了下来。
半年之后,他又想起此联,依然未能对上,只得向老师请教。当时正值暑天,苏东坡并不急于应对,只是默默地拿起刀,细细地切开一只大西瓜,然后请学生吃瓜解暑。书生见老师总不开口,便道:“请恩师赐对。”东坡笑了笑,说:“刚才我不是已经给你对上了吗。”书生以为老师是在开自己的玩笑,急道:“没有呀,对子在哪里?”东坡笑指切开的西瓜,念道: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横竖俱全。
书生这才恍然大悟,“切”字横着拆成“七”和“刀”,“分”字竖着拆成“七”和“刀”;更妙的是切合了当时切瓜待客的情景。从此,书生对于苏老师更是崇拜有加了。
4,对联:冻窗洒雨.东两点西三点.下联?
切瓜分片,横七刀竖八刀。 这是一幅经典名联,关于这幅对联还有一个故事呢。 古时候有一个秀才在家里攻读诗书,他的妻子给他带回了一只西瓜。这时,正巧外面下起了大雨。秀才就突然来了灵感,吟出上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这位秀才的妻子原也是一位才女,她一边切西瓜一边听丈夫出的上联,当他听罢上联,当即以切西瓜为题对出下联:切瓜分片,横七刀竖八刀。 这幅拆子对真是巧妙之极,上联冻雨洒窗,写景,东两点西三点,刚好冻字与洒字,既合景又合字。下联切瓜分片,叙事,横七刀竖八刀,分别是切字与分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