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索引 1,历史上的“周公”到底是谁呢? 2,历史上的周公究竟是谁,为何要找他”解梦“? 3,“周公”指的是历史什么人物 4,周公到底是个什么人物他的来源于哪里?谁有详细资料?百度上的周公简历似乎跟周公解梦这个周公没有关系 5,历史上的周公究
本文目录索引
- 1,历史上的“周公”到底是谁呢?
- 2,历史上的周公究竟是谁,为何要找他”解梦“?
- 3,“周公”指的是历史什么人物
- 4,周公到底是个什么人物他的来源于哪里?谁有详细资料?百度上的周公简历似乎跟周公解梦这个周公没有关系
- 5,历史上的周公究竟是谁
- 6,我们常说的"周公解梦"历史上真的有周公这个人么
- 7,历史上真的有周公这个人吗
1,历史上的“周公”到底是谁呢?
周公,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文王在世的时候,周公很孝顺,文王有很多儿子(传说有一百个)。这么多孩子中,周公的品德也很突出。武王即位后,周公参与了讨伐商纣王的全过程,并帮助武王建言献策。 牧野之战前,周公帮武王起草宣誓宣言;攻破都城后,周公亲自拿着象征统治者权威的大钹,从左到右保护武王。之后周公主持了一系列善后工作。他被封在曲阜,成了“”,但他没有去鲁,留在求援。 十字军东征后不久,武王崩溃了。一些大臣占卜以预测武王的病情。这时候周公说,光动祖神是不够的。 于是他立了一座坛,戴了一顶玉冠,捧了一个玉桂,向祖先祈祷说:我多才多艺,能侍奉鬼神,武王不如我。我想把自己而不是武王作为人质,请求上帝不要夺走武王的生命。祈祷后进行占卜,结果很吉祥。周公很高兴,就让历史学家把祷词记录下来,封在青铜盒子里。第二天,武王的病奇迹般地痊愈了。 武王死后,年轻的成王即位,周公怕群臣违抗成王而导致谋反,果断接替成王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事。这时,周公的弟弟们开始搬弄是非,说周公篡位不利于称王。周公知道后,就向太公王、赵公义等大臣说明了安置周王室的想法。 得到他们的支持。后来,周公征服了管叔、蔡叔、武庚的叛乱,解决了东方的大片领土。诸侯才完全臣服于周。他的儿子白勤到鲁上任时,热情地对他说:“我是之子,之兄,之叔。”。我的地位够崇高了。还能要求什么? 之所以洗头的时候会把头发拢几次,吃饭的时候会把嚼过的东西吐出来几次,出来见见因为怕丢而前来拜访的智者;去鲁不要专横。当王乘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有一次他生病了,周公仍然祈祷他能代替自己来换取王乘的和平。后来有人污蔑周公,周公就走了,去了楚国。当王乘看到周公在财政部为自己祈祷的记录时,他非常感动和后悔,所以他欢迎周公回来。周公为了稳定东方,主持建设了以成州为中心的周朝统治东方的洛邑; 洛邑建成后,周公将政权交还给王乘,他愿意重新做朝臣。在周公死前,他留下遗言,将自己埋葬在周朝,而不是回到他在西方的故土,以示他将继续守护国王。 周公辅佐武王称王,平定东方,建立周及礼乐制度,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使周人稳步巩固统治,为后来近800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公因其美丽的性格和杰出的能力而受到历代政治家的称赞。儒家尊崇的圣人孔子,最崇拜周公,他一生的愿望就是以周公为榜样,让天下重新安定。
2,历史上的周公究竟是谁,为何要找他”解梦“?
其实我们大家口中所说的周公解梦是真实存在的,他原名叫姬旦,也称周公旦,是周成王的叔父,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他的父亲和哥哥就是封神演义里面姬昌和姬发的历史原型,这样讲起来大家是不是感觉很亲切了。 历史上的姬旦是皇室贵族,并且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他是周朝统治者的弟弟,所以别人称之为周公。后来他的哥哥去世,他的小侄子继承了皇位,但是小侄子年纪尚小,并不懂得如何打理朝政,所以周公并没有封地,而是辅佐侄子如何处理国事。 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他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宗法制和等级制度。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娣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他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国,在诸侯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卿大夫。另外他还建立了一套比商代更加严格的官僚统治机构,大大强化了西周封建专制的国家机器。 在周公辅佐小侄子治理国家的同时他也建立了周朝完备的封建制度,再加上后来孔子大力推崇文物周公,所以在儒家文化中,周公也有极高的地位。 孔子推崇周公,就像我们现在崇拜孔子一样,因为周公经常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家文化长期倡导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与梦境结合起来,所以梦经常被称之为周公之梦或者梦见周公,因此周公解梦中的周公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周公旦。
3,“周公”指的是历史什么人物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扩展资料: 人物经历 武王正式即位之年二月,武王在丰地秘密地与周公接触,武王日夜思虑灭商之事,悄悄地考虑怎样才能得到诸侯的配合与响应。 在举行的孟津(今河南洛阳孟津县)会盟与誓师中,也体现了周公敬德的思想。武王先祭祀天神,向东校阅军队,一直到达孟津。这次行动,是武王即位后第一次大规模出师。 武王灭商二年后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 周召分陕之后,周公旦就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部新拓展的领地;而召公奭的责任就是进一步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经济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公
4,周公到底是个什么人物他的来源于哪里?谁有详细资料?百度上的周公简历似乎跟周公解梦这个周公没有关系
记述周公最多的文史典籍,可以参看《尚书》或《史记》、《论语》。 周公与《周公解梦》的关系,是出自於民间传说周公对於堪舆命理有所研究,特别是针对於潜意识的预言,此传说也关系到孔子,由于孔子的一句“吾不复梦见周公”(我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后世多以“周公”形容人进入梦乡。 “梦周公”一词原来出自于《论语.述而》篇的记载︰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说︰“我衰老得很严重,我也很久不再梦见周公了。”) 所以,“周公”和“梦”关系颇深。“梦周公”、“梦见周公”是民间认为一个人将要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周公会来投梦,典故出自《论语·述而》,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我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后来周公遂被称为“梦神”。 故而《周公解梦》是传统的梦文化,依据梦的内容预测未来的一部专书,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周公解梦》中,分梦为十五类:直梦、象梦、因梦、想梦、精梦、性梦、人梦、感梦、时梦、反梦、借梦、寄梦、转梦、病梦、鬼梦。 周公,姬姓,周氏,名旦,谥文,又称周公旦、叔旦、周旦,周文公。 父亲:周文王。周文王第四子。 母亲:太姒。 兄弟:连周公共有十八人,四爷最聪明,制礼(《周礼》)作乐(《乐经》已失传)。 1. 长兄伯邑考,早卒 2. 二兄周武王发 3. 三兄管叔鲜 4.周公 5.五弟蔡叔度 6.六弟郕叔武 7.七弟霍叔处 8.八弟卫康叔 9.九弟毛叔郑 10.十弟冉季载 11.十一弟郜叔 12.十二弟雍伯 13.十三弟曹叔振铎 14.十四弟错叔绣 15.十五弟毕公高 16.十六弟原伯 17.十七弟酆侯 18.十八弟郇伯 子女:男八人,女未记录。 1.伯禽,封鲁国君主。 2.周平公君陈,袭周公位。 3.凡伯,封凡国君主。 4.蒋伯龄,封蒋国君主。 5.邢朋叔,封邢国君主。 6.茅叔,封茅国君主。 7.胙伯,封胙国君主。 8.祭伯,封祭国君主。 周公是西周初年政治家,第一代周公(封爵:公、侯、伯、子、男五爵位最高一等)。 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追封为“褒德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为“文宪王”,后世多称其为“元圣”。 周公据说曾辅助武王克殷军事行动。武王克殷之后,分商都畿地区为邶、鄘、卫三国,设三监督察治理。武王克殷三年后逝世,由周公旦和召公奭、太公望辅佐其子周成王。 文王三子管叔鲜乃周公旦之兄长,按照兄终弟及的制度,武王逝世后则依次当由管叔继承王位,然而周公旦却把他与五弟蔡叔度派到商畿地区(一说七弟霍叔处亦被派到商地),于是管叔、蔡叔联合商族残余势力与徐国、奄国等东夷外族(《史记·管蔡世家》载联合帝辛之子武庚),合兵勤王,在商畿地区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他们四处散布流言,说“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将对武王之子有所不利)、“天降割于我家……有大艰于西土”(上天降下灾祸,在首都镐京的地带将有大难),周都镐京位于殷之西,诅咒西方周国要有大难降临。 周公出师东征,三年后平叛,正法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废霍叔为庶人,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俗称“周公东征”。 周公在战后,建造了成周雒邑,称为“东都”,以便管制殷朝顽军。 《尚书大传》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书,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山东省周公庙. 周公曾提出“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如《金縢》、《无逸》等。周公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将周公、孔子并称“周孔”。 周公死后葬于毕。2004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内的周公庙地区,发现了疑似周公之墓葬群。 周公是否在周武王之后摄政称王,自汉代以后就争论不休,是中国政治学术领域极具争论的一大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未有定论,现在存在多种观点,一是认同周公曾经摄政称王,荀子、尸子、韩非、翦伯赞、金景芳、宫长为、郭伟川持这种观点;二是认为周公并未称王,仅仅是代行王权,司马迁、廖平、王国维、钱穆同意此说;三是认为周公摄政,在遇到大事的时候则称王,郑玄持此说;四是认为周公和周成王并行称王,顾颉刚持此说;五是认为周公既没有摄政,也没有称王,王慎行、马承源持此说;六是认为周公有摄政,但没有称王,杨向奎、王冠英、夏含夷、赵儒迎、杨朝明持此说。梁启超则陷入自我矛盾,莫衷一是。 《尚书·金縢》篇载周武王在克商后的第二年病笃,周公旦设坛祭祀,祈祷太王、王季、文王,愿以己身代替武王而死。不久武王病逝,武王子诵(成王)年幼,周公旦当政称王。 晁福林认为后人拘于宗法制度下的正统观念,无法相信周公僭位称王之事,辩解成周公辅佐成王摄政来理解。晁福林认为根据先秦史籍文献的记载,周公确实称过王。 《司土簋》铭文有,“王来伐商邑,延令康侯图于卫”。《蔡尊》铭文有,“王在鲁”等记载,顾颉刚认为这都是周公称王的直接证据。 Xiao chen dan zhi 小臣单觯. 《尚书·周书》记述周公之事时使用“王”、“朕”等言辞。《大诰》篇记述周公东征之事时称呼周公为“王”、“朕”,如“王曰:‘呜呼!肆哉尔庶邦君越尔御事……肆朕诞以尔东征’”。《多士》篇、《多方》篇记载周公东征取胜后自商都奄返镐京之事,亦使用“王”、“朕”称呼。《康诰》篇又有,“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此篇涉及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封康叔于卫地之事,康叔乃文王之子、周公之弟,故文中称“弟”。《酒诰》篇、《梓材》篇的性质与《康诰》篇相同,皆称呼周公为“王”。《洛诰》载,“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指周公大力治理周廷文武受命称王七年。《韩非子·难二》载,“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礼记·明堂》称,“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晁福林认为周公称王之事出于当时政治形势的考虑,是一种紧急措施。杨宽据此认为克殷未久,成王年幼,商族残余势力及方国与国遍布东方,因此周公才当政称王。 《逸周书·度邑》载,“王欲旦传于后。王曰:‘旦!汝维朕达弟……今维天使子,惟二神授朕灵期,予未致……维幼子大有知……乃今我兄弟相后,我筮龟其何所即。’”记述武王决定“兄弟相后”传位于周公旦,并对此事进行过卜筮。 晁福林认为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在周公之前的时代是颇为常见的,在商代习见、周先公亶父传于三子季历、文王不传于伯邑考之子而传于次子武王。西周初期,以嫡长子继统的宗法制度尚未完善,所以周公旦继承王位并非后人理解的大逆不道之事。杨宽认为可能因为兄终弟及不符合周朝的宗法制度,所以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未被取用,写作摄政。 上海博物馆藏小臣单觯(汉语拼音:zhì),《殷周金文集成》编号为“一二·六五一二”。其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克服商的武庚叛乱后,来到成师,周公赏赐小臣单的事件。 从铭文可以证实周公辅佐周成王扑灭叛乱的史实。
5,历史上的周公究竟是谁
提到周公,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周公解梦”“周公吐哺”两个成语。 周公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姓姬名旦,我们所熟知的“武王伐纣”中的武王叫姬发,是文王的第二个儿子,所以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 上面说到关于“周公”的两个成语,那么我们便分别从两个成语开始来讲述一下“周公”的传说吧。 周公吐哺 周公吐哺,出自《史记》,意思就是周公礼贤下士,重人才,在吃饭的时候遇到客人来访,经常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 这一点与东汉献帝时,左中郎将蔡邕的“倒履相迎”,如出一辙,后人常用这两个成语表达在位者礼贤下士的情怀,用以激励自身。 在曹操的《短歌行》中将“周公吐哺”纳入其中,“天下归心”随其后,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怀。 周公解梦 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创造了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卜筮专著,为我国的术数学奠定了基础。所以第一次听到“周公解梦”的时候,便不自觉的将周公认定为周文王。 实际上,周公就是周公,民间多称“周公旦”,在武王伐纣中,周公的贡献不亚于姜子牙,而在周朝建立之后,周公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则远大于姜太公。 周朝建立后,姜太公分到了齐国,周公分到了鲁国,而周公将自己的儿子安置到鲁国,自己则留在京中辅助武王。 周朝建立2年,武王便一命呜呼,周公担心诸侯乱政,便开始摄政,七年之中平乱、肃商、建都、制礼乐,七年之后归政于小皇帝。古人认为若没有周公,恐怕周朝会和秦朝一样,二世而亡。 周公摄政的七年间,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制礼乐”,也就是后来孔子终生倡导的礼乐制度,被称为“元圣”和儒学先驱,而周公频频出现于孔子的梦中。 所以在孔子学说主宰的时代,“梦见周公”便成为一个共识流传了下来,周公解梦应运而生,周公解梦并不是周公写的,只不过借“周公”之名,这全赖于周公所创立的基础政治文化思想造福人类。
6,我们常说的"周公解梦"历史上真的有周公这个人么
《周公解梦》即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为后人借周公姬旦之名而著。
古代周公,说的是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7,历史上真的有周公这个人吗
周公,即周公旦,他是周成王的叔父,对于建立和完善周代的封建制度他有很大贡献.
周公在儒家
文化
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以"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言,隐喻周代礼仪文化的失落.
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教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与梦联系起来.梦,经常被成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
因此,周公解梦中的周公,即是周公旦.
关于周公的详细解释:
周公姬旦(?~公元前1105)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因封于周人故地周原,故称为周公。
周武王弟。被封于周(今陕西岐山北),因称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蔡、霍叔等联合武庚(商纣王子)及东夷进行反抗,他出师东征,经三年征战,平定叛乱。又分封诸候,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传说他求贤若渴,广招人才,并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
他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他于父兄一起发动了灭商的正义战争,推翻了殷王纣的残暴统治,建立了新王朝──周。
灭商二年之后,武王死去。当时,新王朝草创未就,百业待兴,困难重重。为了保卫灭商战争的胜利成果,使新政权走上发展的道路,周公毅然践祚,暂时替年幼的成王管理国家大事。可是反对派却利用这件事情恶意中伤周公,说周公怀有政治野心,想取成王之位而代之。不仅如此,管叔、蔡叔等少数王室贵族分子还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在殷商故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企图夺取国家的最高权力。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周公一面对没有参加叛乱的周人开诚布公地说明自己的代行国政的意图,以取得他们的谅解和支持。一方面运筹帷幄,派兵东征,经过3年的苦战,终于平定了管蔡之乱。
周公在东征胜利之后,立即着手制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重大政策,来恢复战争的创伤,巩固国家新政权。他的具体措施是:
1、大分封:武王灭商后,周人的统治范围比以前扩大了许多倍,如何在这样辽阔的被征服地区建立起周人的巩固统治呢?在生产力低下,交通闭塞的西周初期,确实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周公汲取了管蔡之乱的教训,决定实行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大分封之后,殷人的复辟势力被彻底瓦解,周政权的政令从此通过新分封的诸侯贯彻到全国各地。这样就有效地控制住全国的局势,并且也促进了各个地区经济文化上的联系。
2、营成周:灭商之前,周人的政治中心在渭水流域的丰、镐地区,史称“宗周”。武王克商后,觉得宗周远离东方,不利于东方的统治,因此曾设想在天下之中的洛邑建立一个军事重镇,来加强被征服地区的统治,但是武王生前未能实现这个宿愿。周公在东征胜利后,立刻着手在洛邑营建周新城的工程。营成周的工程分为两上部分,一名成周,一名王城,是互相毗邻的两座姊妹城。工程竣工后,周公借此机会,大会四方诸侯,以便检阅一下中央政权的实力。这次空前的政治盛会说明了周政权已经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它与夏、商二代相比较,中央与地方诸侯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周天子的地位已由以前的诸侯之长变成了诸侯之君,这种君臣关系的确定。
3、制礼作乐:周公深知,要取得一个政权须要“武功”的,可巩固一个政治却须要“文治”,仅仅依靠暴力和强权是无法维持统治的。为了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周公开始了一项最重要的政权建设工作──制礼作乐。所谓制礼作乐,就是通过“礼乐”的形式把阶级社会中各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制度化,固定化,使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中。周公制礼作乐所涉及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也是复杂的,它包括当时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如:嫡长子继承制,井田制,刑制,乐制等。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制度对于稳定周代的社会秩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周公摄政第七年,周政权巩固了,成王也成年了。为了实现自己制定的嫡长子继承制他以身作则,把政权交给了成王。
孔子是极为推崇周公的,周公的事迹是后世儒家宣扬的典范,甚至有人说儒学精华实际上是周公作“孔子述”。这足以说明周公是臬影响了后世之中国了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