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索引 1,阿房宫赋知识点 2,《阿房宫赋》哪些句子更重要,经常考哪几句? 3,阿房宫赋文言实词 虚词和句式,要有翻译,谢谢,满意者给分 4,高考文言文虚词,实词一词多义归纳 1,阿房宫赋知识点 阿房宫赋》知识点整理 一、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古
本文目录索引
1,阿房宫赋知识点
阿房宫赋》知识点整理 一、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明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 ,出了名的人。 3、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 组织(企业、活动)。 4、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5、可怜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6、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 避免接触 7、直走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8、气候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 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二、常见实词归类 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楚人一 炬,可怜焦土 (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4上食埃土,下 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②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 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②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 5、缦 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 状语) 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 6、尽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 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 7、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8、为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 三、文言虚词 1.焉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 囷焉 (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而 (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 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 连词,表转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 人哀之而不鉴之 3.其 (1) 代词。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 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 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其 人 4.于 (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 之农夫 5.之 (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 之也 (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 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1、辇来于秦 (乘坐辇车) 2、朝歌夜弦 (奏 乐) 3、鼎铛玉石 (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4、金 块珠砾 (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5、楚人一炬 (火把) 6、族秦者秦也 (灭族 ,杀死一族的人) (二)名词用作状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向北,向西)/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蜂房水 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 把珠…… 数词用作动词 :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名词作动词。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 )/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朝歌夜弦 ,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楚人一炬,可怜 焦土(化为焦土)/ 鼎铛玉石,金块珠 砾(当 作铛、石、块、砾) (4) 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指金玉珠宝之物) (5) 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 ……为鉴)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疑问句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疑问代词“何”表疑 问)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代词“奈 何”表疑问) (3)谁得而族灭也(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 问) 省略句 (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 ) (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 (3)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 (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 倒装句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 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 (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 五.文言翻译 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译文: (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 西,一直通到咸阳。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译文: 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 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 座通连、檐角交错。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河虹? 译文: 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龙一 般,可是,)没有云彩,怎(会有)蚊龙 (腾空)?复道横空而跨,(就好像天上 的彩虹,)(可是)不是雨过天晴,怎( 会有)虹霓(凌空)?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 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 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 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 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 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 几年,摽掠其人,依叠如山. 译文: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 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 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 堆积如山.
2,《阿房宫赋》哪些句子更重要,经常考哪几句?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翻译: 1、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 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 2、燕国、赵国收藏的金玉,韩国、魏国营谋的珍宝,齐国、楚国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 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 3、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扩展资料: 赏析: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更其传神。不说长桥如龙,复道如虹,而说“未云何龙”,“不霁何虹”,不仅笔势跌宕,而且从惊叹语气中表达了对那些建筑物的观感,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 2、“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意思是:六国统治结束,四海合而为一;蜀地的山变得光秃秃了,阿房宫建造出来了。该句形象的表明了阿房宫的气势雄健,涵盖无穷,看似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 “六王毕”“四海一”,一亡一兴的原因和关键这些问题都在后文“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掠其人,倚叠如山……”这几句话深刻的表明。 3、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为了丰富历史教训的内容,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行文至此,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成功地表现了他的创作意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房宫赋
3,阿房宫赋文言实词 虚词和句式,要有翻译,谢谢,满意者给分
汉武帝民情:
虚词
开放分类: 词语、语文、词汇、汉语、词典
1、词典释义
xūcí
(1)
[function word,empty word;form word]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2)
[boastful words]:虚夸不实的言辞。
2、语文名词
“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请看下联: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原来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门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为“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洪承畴后来投敌卖国,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再看这样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副对联是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称为名联。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不是东西”,上联的“也“字和下联的“之”字都运用得很好,如去掉虚字,则难称佳作。
以虚字入联,多用于古人祠堂、集字集句联。如山东济宁子路祠联:
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
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拯,见义必为。
--------------------------------------------------------------------------------------------
虚词有什么作用?用以构成文句,工整文意,例如耳、目是实字,若夹配以“而”“之”二字,联成“耳而目之”,就有灵动活跃之义。唐代刘知几说:“夫人枢机之发,+ +不穷,必有徐音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唯、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史通》卷六《浮词》)所以古书用虚词以足成文句,工整文意,随所可见。例如用“为”字,《左传·襄公十七年》:“而何以田为?”《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何以圣为?”《国语·晋语》:“将何治为?”《荀子·议兵》:“……何以兵为?”皆因句末,不加为字,不能成句。还有加“唯”字,《书经·皋陶谟》“百工唯时”,以及《召诰》“无疆唯休”,只“时”与“休”不成句,加“唯”以成之。再有加“或”字,《诗经·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此句若省“或”字,仅“无不尔承”,则文义匆促,加“或”字,语气缓和。若加“之”字,约分为三种:
1.加“之”字语句联用,增强语气。宋人陈叔方说:“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叠八‘之’字,无穷之用,只在于用一助语中耳。”(《颖川语小》)
2.为句尾虚指,联字见意。《诗经·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六句中用八个“之”字,显而易见,少“之”字则文意不整。
3.在句中用“之”字,以工整文句,《诗经》上到处见之。如《诗经·小雅·正月》:“瞻乌爰止,于谁之屋?”用一“之”字,使句子工整。《诗经》中“之”字甚多,据黎锦熙先生统计,《诗经》用之字共1039个,其中动词4个,形容词52个,代名词400个,介助词583个,以介助词为最多。(见黎锦熙《汉语解释词论文集》)除文字用之字为语助外,印文题额也用之字。例如宋太祖赵匡胤见开封城门额有“朱雀之门”,便问赵普何不写朱雀门,加之字何用,赵答以助语。印章亦多加之”字。如汉代人好以五字为印文,若位在丞相,印文为丞相之印章。后世印文取其偶数,平正,印文多用之字,如单名不足四字,则为“口口之印”。(参见《履斋示儿编》卷十二“印文榜额有之字”条)今人尚有用之。又一句用之字和其他字以成句亦常有之。如《诗经·邶风·雄雉》“道之云远”,以及《瞻印》:“人之云亡”,只用“道远”和“人亡”四字不能成句,加此二之字以成之,诗文中类此颇多。
文章必用虚词才能成文。清刘淇《助字辨略·自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柳柳州(柳宗元)所由发哂于杜温夫者邪!”(杜温夫之事见后)这里说古代文言,必用实和虚字,且“虚字一乘,判于燕越”,充分表明虚词的重要性。本来,“实”和“虚”具有相反的意义,而相反正足以相成,好像真、善、美的反面是假、恶、丑,没有假、恶、丑,就没有真、善、美。
虚词由实词而来(详后),它们都是假借字,如也、者、矣、尔、耳、乎、邪、焉、哉、之、以、于等字,今日所用都无原来的意义。清郝懿行说:“凡语词(虚助词)之字,多非本义,但取其声。”(《尔雅义疏·释诂下》)所以虚词有不定的“间”字意义,在句中固为“间”,在句首(如发词、转折词)和句尾(如歇语词)亦为“间”。不论它是“中间”“首间”“尾间”,都非其本义,发生了质的变化。变了质的字,不能从其本义去解,而由其所处的位置和读音以释其义。例如“所”字,原为伐木声或举木声,本义为动词,假借变为名词的“处所”,如派出所、卫生所,由处所引申而变为虚词,如“予所否者”,作“若”字义,发生质变,与本义无关。
我尝读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和杨树达《词诠》等书,他们解释虚词一字多至十余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也不说明其所以然,乃至写此书时反复思考,始知其所以然。清朱骏声说假借的虚词,是“依声托事,谊不在形而在音。意不在字而在神,神似,则字原不拘,音肖则形可不论”(《说文通训定声》卷一《假借》)。例如《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尚书·微子》之“何其”,皆当读基字浊音。音在“基其”之间,盖语辞之有音无字者,虚词只取其音,甚至只有音无字,或在字音之间。故《尔雅》说:“虚,间也。孔、魄、哉、延、无、之,言间也。”所谓间,即虚词处于字和音之间,如处于“基其”二字之间,不是基也不是其,只把它们读浊音就对了。可知假借的虚词用法,不在字而在音。义随音转,音也随意转。所以解读古书中的文言文,理解虚词的作用和假借,至关重要。把握虚词之义,要结合上下文句语气和意义而定。不是斤斤计较于一义,也不能随便取义。
虚词主要分为歇尾词、连接词、介词、系词、感叹词、发词、副词等。在此着重就歇尾词、连接词顺次论之……(以下略)
4,高考文言文虚词,实词一词多义归纳
1、哀
①伤心,悲痛,哀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前赤壁赋》
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并序》
②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③伤悼(为……哀叹)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秦晋崤之战》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阿房宫赋》
2、爱
①喜欢,喜爱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 《种树郭橐驼传》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
②爱护,爱惜,顾惜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指南录〉后序》
③吝惜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
④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
⑤爱戴
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 《书博鸡者事》
○6吝啬
百姓甚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3、安
①安定,安逸,安适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
②使……安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郭橐驼传》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谏太宗十思疏》
③哪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前赤壁赋》
④怎么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史记•陈涉世家》
庶人安得共之 《黄州快哉亭记》
⑤安慰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容
京中安不得身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4、按
①用手压或摁
项王按剑而跽曰(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鸿门宴》
按剑坐于席上 《群英会蒋干中计》
②压抑,止住
偃然按兵不动 《荀子•王制》
③巡行,巡视
按榆溪旧塞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④追究,查究
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
5、案
①几案,短长桌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项脊轩志》
②通“按”审察,察看
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古代一种短腿的托盘
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长亭送别》
6、拔
①超越,超过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攻下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拔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 《鸿门宴》
因拔刀斫前奏案 《鸿门宴》
③提拔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陈情表》
是以先帝间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7、白
①白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
白首不见招 《咏史》
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色,指天亮)《前赤壁赋》
②清楚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训俭示康》
③下对上告诉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传》
④洁白
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等等洁白喻作者正直的人生)《石灰吟》
⑤明白,昭雪
然使君冤未白 《书博鸡者事》
8、败
①破败
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 《促织》
②败坏,毁坏
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训俭示康》
③失败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过秦论》
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
④打败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 《秦晋肴之战》
⑤凋残,衰落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秋声赋》
9、拜
①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
问者爇香于鼎,再拜……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织》
拜送书于庭(拜:行过叩拜礼)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拜谢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拜:拜领)《秦晋肴之战》
③拜见,拜会
拜夫人于堂上 《左忠毅公逸事》
④授予名位或官职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陈情表》
⑤接受任命
于是辞相印不拜 《指南录后序》
○6拜上,呈上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
10、报
①报告,告诉
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
似报主知 《促织》
②回答,答复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报复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过秦论》
④报答,酬谢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苏武传》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陈情表》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秦晋崤之战》
⑤报效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滕王阁序》
○6通“赴”,到……去
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11、暴
①突然
屡撩之,虫暴怒 《促织》
②同“曝”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劝学》
③暴躁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④凶恶,残酷
暴秦之欲无厌 《六国论》
⑤暴露,显露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
12、备
①具备,完备,齐全
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 《劝学》
②防备,准备
行则备一夕之卫 《秦晋崤之战》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秦晋崤之战》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 《〈指南录〉后序》
③周到
备极护爱 《促织》
④备有
左佩刀,右备荣臭(此处为挂着) 《送东阳马生序》
13、被
①覆盖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②表示被动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并序)》
操吴戈兮被犀甲 《国殇》
③被子
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训俭示康》
④遭受,蒙受
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左忠毅公逸事》
14、倍
①加倍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 《过秦论》
②同“背”,违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15、悲
①哀痛,伤心
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黄州快哉亭记》
②眷顾
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 《史记•高祖本纪》
③思念,同情
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④叹息,感慨
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
16、北
①北方
将军战河北,臣哉河南 《鸿门宴》
②特指元军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
③向北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赋》
④败逃,败逃的人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过秦论》
⑤相背
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 《战国策》
17、背
①脊背,背面,反面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 《左忠毅公逸事》
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苏武传》
②背上背着
草屦,背筐,手长镵 《左忠毅公逸事》
③背离,背叛
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鸿门宴》
而皆背晋以归梁 《伶官传序》
④离开,引申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⑤背诵
因使人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三国志•王粲传》
18、奔
①跑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黄州快哉亭记》
②逃亡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指南录〉后序》
19、本
①草木的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种树郭橐驼传》
②本来,原来
予本非文人画土,甘受诟厉 《病梅馆记》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苏武传》
③来源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诸子喻山水》
④探求,考察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⑤抄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 《〈指南录〉后序》
20、彼
①指示代词,那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前赤壁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师说》
②他,他们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
彼实构吾二君 《秦晋崤之战》
③别人,对方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21、逼
①接近,迫近
细赡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 《促织》
②强迫,威胁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2、辟
①开,打开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项脊轩志》
②开垦,开辟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病梅馆记》
③同“避”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秦晋崤之战》
23、蔽
①遮住,遮掩,掩护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前赤壁赋》
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②掩饰,隐藏,蒙蔽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谏太宗十思疏》
24、毕
①完,完成,结束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项脊轩志》
六王毕,四海一(此处为完结,指为秦所灭)《阿房宫赋》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 《左忠毅公逸事》
②使……结束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全部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
25、便
①有利,便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沦》
②(piáan)能说会道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③就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④合适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6、遍
①到处,普遍
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促织》
②全,全部
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 《训俭示康》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诸子喻山水》
27、表
①外,与“里”相对
山河表里潼关路 《潼关怀古》
②表明,表白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寸心 《在狱咏蝉》
③给皇帝的奏章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陈情表》
④标记,作标记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雍水 《察今》
28、并
①合并,吞并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沦》
②并行,并列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疏
③一起,都,一并
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促织》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苏武传》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苏武传》
④并且
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不能行捉矣 《促织》
29、伯
①排行第一,老大,伯父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陈情表》
②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
晋侯秦伯田郑 《左传•僖公二十年》
③古代一方的 首领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陈情表》
④同“霸”
桓公,五伯之上也 《韩非子•难四》
30、薄
①微薄,薄弱
不终岁,薄产累尽 《促织》
②迫近,逼近,靠近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③轻视,看不起
不薄今人爱占人 《戏为六绝》
④(土地)贫瘠
薄田五十顷 《三国志•诸葛亮传》
⑤与“厚”相对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曼》
○6浅薄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陈情表》
31、泊
①停船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石钟山记》
②恬静,淡泊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诫子书》
32、博
①宽广,广博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②换取,讨取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 《促织》
33、步
①行走,步行(专指不借车马徒步行走)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 《秦晋崤之战》
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鸿门宴》
②脚步,步伐
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促织》
③举足两次为 一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阿房宫赋》
34、栽
①裁衣服,剪裁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②同“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
③裁决
唯大王裁其罪 《韩非子》
35、苍
①深绿色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前赤壁赋》
②灰白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
36、操
①拿着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苏武传》
②从事,担任
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促织》
③掌握,控制, 操作
津人操舟若神 《列子•黄帝》
④操守,品德
虽贾人,有贤操 《汉书•张汤传》
37、草
①草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苏武传》
②在草间
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指南录〉后序》
③初稿.
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左忠毅公逸事》
④结草:报恩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陈情表》
38、策
①计策,策略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归而求救国之策 《〈指南录〉后序》
②竹制的马鞭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③拄着拐杖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归去来兮辞》
39、曾
①曾经
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 《训俭示康》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并序)》
②竟,竟然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前赤壁赋》
③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此儿当及其曾祖 《晋书》
40、差
①差别
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史记•萧相国世家》
②差错,错误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礼记•经解》
③稍微地,比较地
吴公差强人意 《后汉书•吴汉传》
④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阿房宫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