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加乔夫眼镜蛇,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是否有实战意义?

时间:2022-12-15 19:04:00 编辑:大鹏 来源:长期打折网

本文目录索引 1,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是否有实战意义? 2,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 3,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有无实站意义? 4,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在超视距作战的今天有多大意义?拜托各位大神 5,世界上第一个做出眼镜蛇机动的人是谁?用什么飞机? 6,“普加乔夫

本文目录索引

1,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是否有实战意义?

理论上,在近距格斗中,可以通过眼镜蛇机动甩开格斗导弹的追逐,甚至瞬间将机头指向敌机开火,而在超视距空战时还可以利用这一动作瞬间降低速度,使得敌机雷达失去追踪,导致袭来的雷达中距弹脱锁。然而实际上这个动作的并不实用。虽然眼镜蛇动作一直被说成是近距格斗中克敌制胜的神奇招式,但这一招式的代价却是战机的速度严重损失,从动作前的425千米的时速一下子损失到了150千米,如果是在单机对单机的战斗中,一旦苏27做出这一机动就一定要反击成功,否则速度严重损失的情况下,对手完全可以凭借其速度上的能量优势在你加速前再一次进入你的六点钟方向。更大的问题是,现代空战很少是单机对单机的情况,即使你做出机动后纵然挑落敌机,但是,由于速度严重降低导致机动能力不足,也很容易被其他敌机击落。至于超视距空战,虽然可以暂时躲过对方的侦测,但是,同样由于载机速度损失,使得自身携带的中距弹在发射时的初始速度较低,缩短了我方超视距攻击射程。如果在动作后迎敌加速,则不具备能量优势,很可能使得敌机在进行一轮中距拦射后从容退出。如果是选择逃跑,那么速度上的劣势将使得敌机更容易追上进行再一轮的射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眼镜蛇机动不是每个飞行员都能飞出来的,虽然难度大,但是,战斗部队还是不会去训练这种于实战作用价值不大的特技动作。

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是否有实战意义?

2,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

机动过程中飞行员快速向后拉杆使机头上仰至110度~120度之间,形成短暂的机尾在前,机头在后的平飞状态,然后推杆压机头,再恢复到原来水平状态。机动时飞机进入的速度约为425公里/小时,飞机以超过110公里/小时的速率减速,然后减速到148公里/小时,这个动作仅使飞机承受3.5~4g的过载,在整个机动过程中,飞机的飞行高度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眼镜蛇机动”刚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对它的实战意义持怀疑态度,认为它只是一种特技飞行表演动作,实战中作用不大。但是随着近距离空战的重新受重视,人们最终还是确认了它的实用性。在空战中,当敌机离你尾部很近并准备攻击时,飞行员可以尝试通过“眼镜蛇机动”的制动作用突然减速使敌机错过你,重获空战优势。
Su-27 飞机的过失速机动——“普加乔夫眼镜蛇”、“尾冲”和“赫伯斯特”机动等都是典型的快速机动动作,都具有快速指向的能力,在近距空战中不但可以作为进攻的战术手段,而且可以作为有效防御的战术手段。概括起来,过失速机动具有以下战术意义: (1) 过失速机动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空战的情景,即取决于敌机的相对位置,飞行速度以及武器系统的能力。 (2) 在使用过失速机动动作,尤其是使用“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时,目标的机动对飞机机头的瞄准影响很小。因为该机动的状态时间非常短。 (3) 实际近距空战中,当我机在蛇形转弯或盘旋等机动过程中发现后方距离较近的敌机时,适时使用“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快速减速,可使敌机“冲到”前方,使我机处于有利的攻击位置。 (4) 在使用全方位导弹的空战中,利用过失速机动动作可在更大范围内攻击敌机,与常规机动相比,可为飞行员提供更多的发射导弹的机会。 (5) 当我机受到敌机导弹攻击时,使用过失速机动动作可迅速地改变姿态,减小遭受攻击的可能性。

3,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有无实站意义?

没有任何实战意义,如果一定要说实战意义,那我只能说是给敌人的战斗机当靶子打了。三代战斗机的格斗原则永远都是能量原则。谁的能量越大,就越有优势,越有希望获胜,简单说,战斗机要么有速度上的优势,比如直线速度,或者更加复杂但实用的爬升速度,角速度等优势,速度快,动能当然大,或者有飞行高度上的相对优势,也就是势能大,总之能量大才能掌握主动。眼镜蛇机动属于自杀机动,又是减速又是损失高度,而且整个机动过程中完全不可控,飞行员只能坐视飞机下坠到一定高度,借助高度上的损失,速度换动能才能重新操控飞机,整个过程高度速度都损失,疯子在实战中也不会这样去自杀的。

4,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在超视距作战的今天有多大意义?拜托各位大神

普家乔夫眼镜蛇机动并非单纯的表演动作~~~ 在遭到空空导弹追尾攻击的时候还是用得上的~~~ 当导弹追尾来袭时,尤其是远程对空导弹追尾攻击,采用眼镜蛇机动是很可能摆脱追击的~~~目前对空导弹没有能瞬间指向的也没有抗硝烟干扰的~~~一次眼镜蛇机动,在操纵杆摆平眼镜蛇机动完成时接着使用一个横滚,同时释放干扰弹就有75%左右的概率摆脱追击~~ 在近距格斗中也是非常有效的~~~比如F22和SU—27SM进入了近距格斗,SU—27可能凭借一次高空眼镜蛇机动加机载航炮击落F22,与F22进入近距格斗时采用高空方式迎敌,注意F22升限也只有18000m在这个高度上F22没有机动优势,SU—27就有可能在被追尾的情况下用眼镜蛇机动摆脱然后采用一次机炮的散面攻击而击落F22~~F22没有瞬间指向能力,在高空高速情况下极有可能被SU27的机炮击落~~~

5,世界上第一个做出眼镜蛇机动的人是谁?用什么飞机?

世界上第一个做出眼镜蛇机动的人是维克多尔·普加乔夫,用的飞机是SU-27战斗机。 眼镜蛇机动:是著名的过失速机动动作,是由前苏联的Su-27战斗机首先试飞成功的。1989年6月在巴黎航展上,前苏联著名试飞员维克多尔·普加乔夫第一次在全世界面前表演了眼镜蛇机动,震惊全场,因此这一机动动作又被称为“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 机动过程中飞行员快速向后拉杆使机头上仰至110度~120度之间,形成短暂的机尾在前,机头在后的平飞状态,然后推杆压机头,再恢复到原来水平状态。机动时飞机进入的速度约为425公里/小时,飞机以超过148公里/小时的速率减速,然后减速到110公里/小时,这个动作仅使飞机承受3.5~4g的过载,在整个机动过程中,飞机的飞行高度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6,“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

楼上的,F-16和F-15/E飞不出眼镜蛇动作,欧洲的台风和阵风我不确定

迄今为止,除了苏式战机系列中的苏-27、苏-30、苏-35、苏-37以及米格设计局的米格-29以及美国的F-22和F16AFTI技术验证机可以完成外 J-10现在也能


小龙和上述飞机存在代差 哪能完成?
你也可以看看这个http://www.hnol.net/content/2004-04/16/content_2403854.htm
一.定义:

眼镜蛇机动是著名的过失速机动动作,是由前苏联的Su-27战斗机首先试飞成功的。1989年6月在巴黎航展上,前苏联著名试飞员普加乔夫第一次在全世界面前表演了眼镜蛇机动,震惊全场,因此这一机动动作又被称为“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

机动过程中飞行员快速向后拉杆使机头上仰至110度~120度之间,形成短暂的机尾在前,机头在后的平飞状态,然后推杆压机头,再恢复到原来水平状态。机动时飞机进入的速度约为425公里/小时,飞机以超过每秒110公里/小时的速率减速,然后减速到148公里/小时,这个动作仅使飞机承受3.5~4g的过载,在整个机动过程中,飞机的飞行高度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二.实战作用:

“眼镜蛇机动”刚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对它的实战意义持怀疑态度,认为它只是一种特技飞行表演动作,实战中作用不大。但是随着近距离空战的重新受重视,人们最终还是确认了它的实用性。在空战中,当敌机离你尾部很近并准备攻击时,飞行员可以尝试通过“眼镜蛇机动”的制动作用突然减速使敌机错过你,重获空战优势。不过“眼镜蛇机动”是一个高难度动作,对战机的机动性能和飞行员的驾驶技术要求较高。迄今为止,除了苏式战机系列中的苏-27、苏-30、苏-35、苏-37以及米格设计局的米格-29以及美国的F-22和F16AFTI技术验证机可以完成外,尚未有其他类型战斗机能够完成这个动作。

7,超眼镜蛇机动是怎么一回事?

是苏-27的成名动作,F-22具体能不能做不晓得
Su-27 飞机的过失速机动——“普加乔夫眼镜蛇”、“尾冲”和“赫伯斯特”机动等都是典型的快速机动动作,都具有快速指向的能力,在近距空战中不但可以作为进攻的战术手段,而且可以作为有效防御的战术手段。概括起来,过失速机动具有以下战术意义:

  (1) 过失速机动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空战的情景,即取决于敌机的相对位置,飞行速度以及武器系统的能力。

  (2) 在使用过失速机动动作,尤其是使用“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时,目标的机动对飞机机头的瞄准影响很小。因为该机动的状态时间非常短。

  (3) 实际近距空战中,当我机在蛇形转弯或盘旋等机动过程中发现后方距离较近的敌机时,适时使用“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快速减速,可使敌机“冲到”前方,使我机处于有利的攻击位置。

  (4) 在使用全方位导弹的空战中,利用过失速机动动作可在更大范围内攻击敌机,与常规机动相比,可为飞行员提供更多的发射导弹的机会。

  (5) 当我机受到敌机导弹攻击时,使用过失速机动动作可迅速地改变姿态,减小遭受攻击的可能性。

8,战斗机在空中怎么能作出眼镜蛇动作?

1.J-10引擎因为进气口不够大吸气不足
2.J-10并非矢量推进引擎,
容易造成推力不足或熄火而造成飞机坠毁


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

机动动作条件

  “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并非任何飞机都能完成,即使 Su-27 飞机也并非在所有的高度、速度点或所有的重心条件下都能完成。从设计观点考虑,一架飞机若能完成“眼镜蛇”机动需要具备三个设计特点:第一,要有很强的上仰操纵能力;第二,应克服迎角为 30°~60° 区间的不对称滚转和偏航力矩(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设计特性,对于细长体战斗机构形,在大迎角时静态和动态稳定性之间存在很强的匹配关系。为了有效的避免大迎角时操纵特性和强横航向的损失,必须仔细权衡静力学与动力学之间的关系);第三,要有很强的下俯操纵能力。

  飞行员在开始机动之前,应检查是否具有如下的进入条件:高度(h)为 1,000~11,200m,速度(v)为 310~420km/h,俯仰角(θ)为 22°~24°,发动机转速(n1)为 53%~99%,剩余油量为 1,220~4,775kg(对应的重心位置为 36%bA)。平衡好飞机,保持定常直线飞行,关闭迎角限制器电门,断开电传操纵系统电门,使飞机的操纵系统处于直接联接模式。如果超出了上面的进入条件限制,飞机将不能很好地完成机动,并可能进入复杂飞行状态,超过飞机强度载荷限制和飞行员生理承受能力,影响飞行安全。


普加乔夫的眼镜蛇机动(Viktor Pugachev's Cobra)

驾驶技术要领

  检查各项进入条件具备后,保持发动机工作状态不变,迅速将驾驶杆拉至后极限。拉杆的速率应尽可能快,从平衡位置拉至后极限位置的时间不应长于 0.2~0.3s。拉杆方向一定要正,否则飞机在跃起过程中将会产生坡度,导致方向偏离。拉杆后,应保持住杆的最后位置,飞机的法向过载、俯仰速率和迎角迅速增加,最大法向过载可达到 4,峰值俯仰速率约为 60(°)/s。飞机动态变化剧烈,机体振动较为明显,飞行员只能通过观察机头与天地线关系位置的变化来判断飞机的仰角和俯仰速率的变化情况,没有办法也来不及对飞机进行有效的操纵以控制飞机的仰角。在达到峰值仰角时,飞行员身体有前倾的感觉。机体的振动也完全消失,同时,将右侧发动机的油门推至最大位置,利用双发推力差所形成的左偏力矩,消除机头下坠过程中由于陀螺力矩作用而产生的向右偏转,保持飞机的航向不变。另外,还需根据机头的偏转趋势,及时而适量地蹬左舵,弥补所需要的制偏力矩的不足。在机头下坠过程中,应注意俯仰角速度的变化并用驾驶杆进行控制。如果俯仰角速度过大,则应向后拉杆。防止飞机进入负迎角状态。当飞机的俯仰角减小至 20°~30° 时,迅速将电传操纵系统电门扳至“电传”工作状态,其目的是迅速减小飞机的俯仰角速度,避免飞机出现负迎角状态。 之后,接通迎角限制器电门,调整发动机的工作状态,迅速增速。

机动动作过程

  首先在预定高度上动力配平飞机,保持表速为 310~420km/h 水平飞行,之后从该初始状态飞行员断开电传操纵系统电门和迎角限制器电门,迅速拉杆到底,保持短时间使机头上仰到 110°~120°,迎角为 90°~95°,此时表速约为 300km/h。机头开始下沉时,推杆至中立位置,右发动机加至最大状态,以形成偏航操纵力矩,防止航向偏离。飞机状态接近水平时,接通电传操纵系统电门和迎角限制器电门,调整飞机状态,整个动作持续时间约为 5s。动作结束后,表速约为 120~130km/h,飞行高度较初始状态略有上升,但变化量不大。


动作特点及影响因素

  进行“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时的动作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 动作时间短,俯仰角变化范围大,飞机在机动中的滞留时间为 5~6s。

  (2) 该机动可以得到以下最大迎角和俯仰角 αmax=75°~95°,θmax= 90°~120°。最大迎角不取决于进入时的速度、高度及发动机的工作状态,最大俯仰角速度对最大迎角值的影响也很小。试验表明,初始的俯仰角对最大仰角值的影响较大。

  (3) 随着进入该机动的表速的增加,达到最大俯仰角的时间减小(约 2.1~2.7s),法向过载增大,飞机减速更加急剧。在迎角增大到 45°~50° 时,法向过载达到最大,减速率也明显增大,飞机主要的减速发生在从该点到最大迎角阶段。

  (4) 进入机动的初始高度对机动过程中的飞机动态影响较大,随着高度的降低,速度损失明显增加。

  (5) 发动机工作状态为“最大”时,飞机在机动中的减速率很大,从而导致机动后有很大的速度损失以及从大迎角状态退出时有着很大的延迟。因此进入机动前最好将发动机状态固定在 n1 为 85% 左右的节油工作状态上。

  (6) 飞机在拉杆后向上跃起时,伴有较剧烈的抖动和横侧晃动,飞行员身体感觉明显,待抖动和晃动消失时,飞机的俯仰角已接近最大,机动的前半段基本结束。

注意事项

  根据 Su-27 飞机过失速机动试飞结果和飞行经验,在进行“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为使飞机能从俯冲力矩最小余量情况下的大迎角中改出,不仅需要评定最佳的平尾位置,而且需要训练和采取动态方法(俯仰系统里的“振荡”法)。在后重心时采用这种方法,有引起飞机在大迎角情况下“悬停”(平衡)的可能性。由于 Su-27 飞机电传操纵系统的控制律不能保证有效地采用动态改出方法,所以需要训练在大迎角时,电传操纵系统在“直接联接”模式下,即在最简单的控制律(Ф=KwbXb)时的驾驶操作方法。

  (2) 了解 Su-27 飞机的失速类型和尾旋特性。在 Ma 比较小时,飞机的失速具有比较剧烈的性能,尤其是在较大迎角(40°~50°)时。尽管飞机在跃起过程中出现了失速现象的征候(较为强烈的抖动和横侧不大的振荡),但 Su-27 飞机的失速特征具有“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的性能取决于运动的过程,当飞机以比较大的迎角变化率进入大迎角状态时,角速度(ωx 和 ωy)没有增大,飞机迅速从大迎角里改出,不会发生尾旋运动。相反迎角的变化率比较小时,飞机出现失速或者进入尾旋的情况增多。也就是说,飞机在进入失速边界之后,不伴随着失速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的许多状态中,飞机在很长时间里不会失速,仅仅在迎角减小时才发生失速的情况。所以机动的前半段,飞机状态变化稳定。

  (3) 该机动的前半段操纵基本上属于开环动作,飞机很快达到最大仰角,飞行员来不及进行更多的判断和修正。由于 Su-27 飞机在空速管后端装有小的整流罩扰流片,增强了大迎角条件下的横航向稳定性,在跃起过程中,机头向左的偏航运动角速度不大,不会引起明显的偏航和倾斜。但在机头从顶点恢复到平飞状态的过程中,却伴有较为强烈的向右偏航运动,偏航角速度也有增大的趋势。因此必须预先利用双发的“推力差”产生左偏力矩,并适当地使用左舵,以保持飞机的方向不变。

  Su-27 飞机在空速管后端装有小的整流罩扰流片,但在现役飞机上并未见到

  (4) 借助于平尾减小迎角十分重要。缓慢的减小飞机迎角不但会使飞机的速度损失较大,而且还会增大失速的概率,而过快的减小迎角易导致飞机进入负迎角状态。这是因为飞机本体是纵向中立稳定(或者不稳定)的,所以当飞机的仰角减小到 20°~30° 时,必须把电传操纵系统接通到“电传”的工作状态,防止飞机进入负迎角出现更为复杂的情况。

  (5) 飞行高度对该机动有较大的影响。高度较高时,各项参数变化范围减小,动态略显平缓;而在低高度上,状态变化剧烈,操纵难度也加大。在航展上进行表演时,之所以进入高度较低,是因为所用飞机机头已经过专门修形,气动力特性更为完善,横航向稳定性也更好。实际飞行中要留有充分的余地。

  “航展所用飞机机头已经过专门修形”,应该指格罗莫夫试飞院的 Su-27,该机去掉了 IRST

9,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在空中的具体操作

一.定义: 眼镜蛇机动是著名的过失速机动动作,是由前苏联的Su-27战斗机首先试飞成功的。1989年6月在巴黎航展上,前苏联著名试飞员普加乔夫第一次在全世界面前表演了眼镜蛇机动,震惊全场,因此这一机动动作又被称为“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 机动过程中飞行员快速向后拉杆使机头上仰至110度~120度之间,形成短暂的机尾在前,机头在后的平飞状态,然后推杆压机头,再恢复到原来水平状态。机动时飞机进入的速度约为425公里/小时,飞机以超过每秒110公里/小时的速率减速,然后减速到148公里/小时,这个动作仅使飞机承受3.5~4g的过载,在整个机动过程中,飞机的飞行高度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二.实战作用: “眼镜蛇机动”刚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对它的实战意义持怀疑态度,认为它只是一种特技飞行表演动作,实战中作用不大。但是随着近距离空战的重新受重视,人们最终还是确认了它的实用性。在空战中,当敌机离你尾部很近并准备攻击时,飞行员可以尝试通过“眼镜蛇机动”的制动作用突然减速使敌机错过你,重获空战优势。不过“眼镜蛇机动”是一个高难度动作,对战机的机动性能和飞行员的驾驶技术要求较高。迄今为止,除了苏式战机系列中的苏-27、苏-30、苏-35、苏-37以及米格设计局的米格-29以及美国的F-22和F16AFTI技术验证机以及中国的歼-10可以完成外,尚未有其他类型战斗机能够完成这个动作。 Su-27 飞机的过失速机动——“普加乔夫眼镜蛇”、“尾冲”和“赫伯斯特”机动等都是典型的快速机动动作,都具有快速指向的能力,在近距空战中不但可以作为进攻的战术手段,而且可以作为有效防御的战术手段。概括起来,过失速机动具有以下战术意义: (1) 过失速机动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空战的情景,即取决于敌机的相对位置,飞行速度以及武器系统的能力。 (2) 在使用过失速机动动作,尤其是使用“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时,目标的机动对飞机机头的瞄准影响很小。因为该机动的状态时间非常短。 (3) 实际近距空战中,当我机在蛇形转弯或盘旋等机动过程中发现后方距离较近的敌机时,适时使用“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快速减速,可使敌机“冲到”前方,使我机处于有利的攻击位置。 (4) 在使用全方位导弹的空战中,利用过失速机动动作可在更大范围内攻击敌机,与常规机动相比,可为飞行员提供更多的发射导弹的机会。 (5) 当我机受到敌机导弹攻击时,使用过失速机动动作可迅速地改变姿态,减小遭受攻击的可能性。 “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动作是俄罗斯王牌飞行员普加乔夫于1988年创立的。当时,苏霍伊设计局在试验苏—27失速的大迎角极限中,普加乔夫在危急情况下转危为安,并因此而创立了一种机动动作。在飞行试验中,战机在15km高空失速状态下急速下降,苏霍伊设计局的总设计师西蒙诺夫大惊失色,命令普加乔夫放弃战机弹射逃生,但普加乔夫镇定自若,继续留守并在距离地面800m的时候奇迹般地启动了发动机,并且将战机改成平飞。在他的操控下,急速跃升的机头不断上扬,并达到了120°的大迎角,高高扬起的机头,就像一只眼镜蛇,从而诞生了惊世骇俗的“眼镜蛇机动动作”。普加乔夫能够完成这一动作得益于苏—27战机的优良气动布局,飞行员在完成这一动作时,要在克服超强过载压力的同时,从仰角30°到仰角120°,都必须控制飞机保持平衡,避免进入尾旋等失速状态,因此,要求飞行员必须具备高超的技术。 它的具体操作只有在飞行员的操作课上才会提及。

上一篇:疯狂的小孩,帮忙翻译下billy joel唱的vienna,不要复制的!要求翻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