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都知道京剧韵味醇厚被誉为“国粹”,而京剧鼻祖正是我们安庆人——程长庚老先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他的传奇一生。
生平经历
程长庚,名椿,谱名程闻檄,潜山县王河镇程家井人。清朝同治、光绪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工文武老生,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曾被清末画家沈蓉圃绘入《同光十三绝》画谱。
程长庚幼年在徽班(三庆班)坐科,清道光二年(1822)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他曾任三庆班主,同仁尊称其大老板。
曾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他腹笥渊博,能戏300余出,程长庚与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为京剧第一代演员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虽比余、张享名较晚,但其威望极高,并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长庚名列“三鼎甲”之首。
表演特点
程长庚出科于徽班,自然他所学的同样具有徽班演员的特点——文武昆乱不挡,十门角色都能拿起来。不仅会老生本工的正副角色,而且武生戏、净角戏也能演。
程长庚唱腔脱胎于“徽调”,取法于楚调,兼收昆曲、山陕梆子诸腔之长,融汇为“皮黄调”,却以徽音为主。倦游逸叟在《梨园旧话》中说他“乱弹唱乙字调,穿云裂石,余音绕梁而高亢之中又别具沉雄之致”。
程长庚的嗓音内行话叫“脑后音”,他讲求字正腔圆,不事花哨,直腔直调,沉雄爽朗。他的唱和念法是柔寓于刚;发声吐字安徽的乡音土味较浓。
程长庚的做工身段一招一式都是遵循老徽班演法,绝不稍逾规矩。他的投袖(单投袖)、扬袖、捋须等小身段也无不讲求“端宁肃穆”。他的表演善于体察人物的性格、身份,注重表现其气质、神采,做功身段沉稳凝重。
成就作品
代表作品有《文昭关》、《捉放曹》《战长沙》、《华容道》、《站太平》、《群英会》、《取成都》、《龙虎斗》、《镇潭州》、《八大锤》、《战樊城》、《让成都》、《鱼肠剑》、《取南郡》、《举鼎观画》、《状元谱》、《法门寺》、《安五路》、《天水关》和昆曲《钗训大审》等。
性格特征
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丧权辱国,与洋人签订了臭名昭著的《南京条约》,长庚痛欲绝,他从此“谢却歌台,终日闭户不出,郁郁于心。”
不唱戏无生活来源,经常寅吃卯粮,食无隔宿,友人劝他“出山权宜,以解燃眉”,他泫然涕泪曰:国蒙奇耻,民遭大辱,吾宁清贫亦不浊富,何忍作乐歌场!
后世影响
程长庚一生多演出忠义节烈爱国内容的戏,多扮伍子胥、岳飞、鲁肃、祢衡等气节人物,因英法联军入侵而口吐鲜血。
程长庚改革剧场陋习,比如站台、养娃娃(即相姑之类的)并且不让在演出时较叫好,也不让吸烟,否则停止演出,净化了舞台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