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县:五十年一遇洪水?它分担泄洪,却没不住徽州风韵

时间:2021-12-06 00:19:00 编辑:大鹏 来源:长期打折网

关注
确定取消

-安徽黄山市歙县-

漫天洪水没不住的徽州风韵

就在不久前,一场五十年一遇的大洪水席卷全国,27省受灾,六分之一的中国都泡在水里,而在这场浩大的天灾之中,歙县的名字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

安徽作为江淮要冲,上保河南,下保江苏,承担了分洪泄洪的主要压力。却让歙县这座千年古城被洪水淹没。因为洪水,歙县高考推迟并启用了备用卷,这也让这个“乘风破浪的高考”的徽州祖源之地登上了全网热搜。

洪水虽然无情,但是却也将这座怀瑾握瑜的宝藏小城从埋没与嘈杂之中冲出,展现在世人眼前。虽然遗憾以这样的形式与他们见面,但是洪水终有退去的那天,歙县的珠光却不会因洪水没过而失去华彩。

/////////

文骨墨香,徽州风韵

中国有闻名天下的四大古镇: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四川阆中以及安徽徽州,而在这其中,徽州古镇就位于歙县。

歙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古名歙州,秦始皇帝二十六年设县,宋设徽州府,府县同城一千四百年,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徽州文化正是从此处开始,伴随着徽商的马车号子,与徽菜扑鼻异香,流往全国。

与歙县比邻的休宁县,因走出十九位状元而被称为中国状元之乡。而一衣带水的歙县,在文脉传承一事上也不遑多让。歙县人历来重视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乡便是此处。

此外,文房四宝之中的徽墨、歙砚。也都出产自歙县。歙县街头,牌坊林立,墨香四溢。文运昌隆。

广博而深邃的徽州文化,可以称得上是东方社会与文化的一大缩影。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众生百态全息包含至一体之内。而学术界对于徽州文化以及“徽学”的研究,已经与敦煌学和藏学并立,走向世界之林。而在歙县的牌楼坊市之间,仍有活着的徽州文化留存至今。

/////////

新安江上,山水依然

明末清初盛极一时的新安画派。丁瓒、程嘉燧、李永昌等画家,崇尚“米倪”之风,枯笔皴擦、简淡深厚。居于新安江畔,徽州城中,以笔墨录山水,点缀人烟民居于其间,成就中国艺术史上璀璨的一页。

数百年后,画中的美景仍然存世,踏访徽州,只见远山如黛,江水清幽。

青山秀水,粉墙黛瓦。现实中的徽州城却也像是被镌进了画儿中。歙县的山水浓妆淡抹总是相宜,徽派古建上高大的马头墙摩肩接踵却又错落有致。当山水与人文从感觉与直接上相互统一,不需要多么高的艺术造诣,便能感知这纯粹的美。

阳春三月,歙县的油菜花海如约开放。为一片山水墨色之中涂抹上大片亮眼的黄色。青珏融熠,黛玉洒金。花海的点缀之下,歙县的墨色风韵之中更添三分明媚。

渔梁坝上,新安江奔涌。唐明月光仍照在一千四百年后的坝上。有着“江南都江堰”之称的渔梁坝在千余年间担起了泄洪防旱,节流行舟的重要作用。

坝的兴衰与徽州的兴衰紧密连接,明清时期的徽商们从这里启航,通往天下四方。可以说,渔梁坝,便是徽商通行天下的起点,名副其实的“徽商之源”。

徽州城,新安江,渔梁坝。站在紫阳桥上看城后满山遍野的油菜花。大水漏天倾盆而下,没过了山间田野,城中住家,却没不住歙县人的精气神与脊梁骨。

/////////

歙县寻味,烟火人家

洪水前的歙县,巷陌纵横,鸡犬相闻。每逢饭点,徽州古城中的住家们便燃起袅袅炊烟,起锅上灶。

从这风味四溢的烟火味儿中传出的,是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的独有魅力。随着遍布四方的徽商一同带出去的徽菜,雅俗共赏,底蕴深厚,南北皆宜。

然而在当地老餮眼中,最能够代表歙县舌尖的,还是要属一道臭鳜鱼。自江中打捞上来的新鲜鳜鱼。当天腌制,时间会给鳜鱼带来独特的口感与风味。腌制好后经热锅冷油、点糖淋酱之后端上餐桌。发酵后的鲜美与独特的嫩滑Q弹的口感,让每一个歙县人恋恋不忘。

在《舌尖上的中国》上露过脸后,毛豆腐便不再寂寂无名。与西方奶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制作过程,让豆腐之中的蛋白质散发出极为诱人的鲜美,在辣椒酱的辅佐之下鲜醇爽口,芳香诱人。

石头馃是歙县特有的早点小吃,用歙县名产砚石压制而成的豆黄馅煎饼薄脆香酥,曾在数百年来跟随徽商走南闯北作为行路的干粮,时至今日,仍是歙县人早餐的首选。

/////////

洪水退去,太阳照常升起

2020年已过去一多半,各种天灾之下,注定不是一个太平的年头,我们或许短时间内难以到歙县去一尝徽菜的美味,去一品歙县的烟火气息,可我们都知道歙县依旧在,歙县人也不会被击垮,风雨过后,仍是人间。

一如他们的先祖们,生长于贫瘠之地,便背上包袱,行走天涯,最终成就了一个时代的徽商传奇。

上一篇:安徽歙县高考语文因暴雨延期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