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代。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淮南市深刻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代。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淮南市深刻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按照“1235”发展思路,围绕“235”产业转型路径,奋力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闯出新路,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淮南。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就
1978年,淮南市地区生产总值仅为7.8亿元;1996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7.2亿元;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111.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1.8亿元,完成市委、市政府“双千亿”目标任务。工业投资、技改投资、房地产投资等3项指标增速全省第一;财政收入162.3亿元,比上年增长7.5%;规上工业增加值364.6亿元,比上年增长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粮食生产实现“十四连丰”。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12.3:47.2:40.5调整为10.9:49.8:39.3,非煤电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19.9%提高至26.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由41.3%提高至46%。
重大项目取得新突破
中安煤化一体化、商合杭高铁淮南段等加快建设,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一期、安理大新校区、平电三期等建成投用,济祁高速淮南段、凤台淮河二桥、孔李淮河大桥等建成通车,全球最大的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发展活力获得新提升。成功纳入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等国家级平台。淮南经开区成为皖北地区首家国家级经开区,淮南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智慧城市和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稳步推进。新增“四上”企业173家。寿县顺利划转并平稳发展,为全市“四化同步”拓展了空间。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404.9元、11840.9元,比上年增长8.2%、9.2%。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62%,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催人奋进
2018年初,淮南市委、市政府印发《淮南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修订版)》,为今后一段时期淮南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件提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胜利完成,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主要指标增幅和质量效益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与全省差距明显缩小,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淮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基本建成经济强市、文旅强市、生态强市、科教强市、交通强市、数据强市,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跃升;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人民素质大幅提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淮南目标基本实现。
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成效显著
围绕上述目标,淮南市分别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个方面制定了具体发展方案,明确牵头领导和责任部门,扎实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聚焦创新发展,扎实提升实体经济内生动力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着力破解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大力实施“三重一创”建设,省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在全省24个基地考评中位列第9名。中国移动(淮南)数据中心一期6600个机架建成投用,国内首个钱学森智库分中心、大数据展示中心、江淮云、智慧谷建成投用,初步形成大数据存储、交易、应用三大体系。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正按照“2018年10月中交、2019年6月试生产”目标快速推进。电子八所光电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实施。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出台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等政策,为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税、人才、金融等支撑。全市现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国家级科研院所2家、院士工作站10家、高新技术企业7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63家,万人有效专利拥有量4.5件,建成全省唯一的市级标准化研究院,八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发展活力逐步释放。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提速行动,在全省率先实施“五证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新增各类市场主体9.8万家。行政审批事项精简52%,涉企收费清单项目减少61%。“营改增”试点改革全面推开,荣获全国百佳国地税合作市级示范区称号。消费市场运行稳定。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3.4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完成消费品零售额172.6亿元,同比增长11.7%。华联商厦、苏果超市等4家商贸企业荣获“2016年度安徽省连锁业十强企业”称号;安徽楚源工贸、淮南金玉花园酒店等2家餐饮企业获得“安徽餐饮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立八公山风景区管委会,八公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获批实施,举办了楚韵寿春城、八公山旅游嘉年华、焦岗湖水青青欢乐季等主题活动。中国成语典故之城申报扎实推进。2017年旅游总收入162.4亿元,同比增长19%。
聚焦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牢固树立城乡协调发展理念,努力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持续加强城乡建设。城乡建设投资累计突破1000亿元,建成区面积达1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深入推进“四创一建”,2017年完成石姚湾、西部4#、5#三个污水提升泵站建设和园艺路、洞山隧道等5座桥隧加固,楚都大道、三条过山通道、湖滨西路等8条道路项目前期加快推进。改造老旧小区128个,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5.9万套,惠及群众16.7万人。治理采煤沉陷区26平方公里,搬迁居民2.3万户、5.7万人。全面改造提升老城区基础设施。完成3条主城区铁路下穿改造工程,改造提升老城道路62公里。新增城区道路380万平方米、城市绿地530万平方米。新改建各类管网510公里。完成淮南市城区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实施方案调整,经省发改委批复后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备案。新辟调整公交线路42条,新增公交车782辆,公共自行车成为便民服务新亮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市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519.83公里;完成33个美丽乡镇和48个省级、45个市县区级中心村建设。启动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全面开展“向垃圾宣战、建美丽家园”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完成18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共清理垃圾7.5万吨,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站25座,改造卫生厕所6555户、新建水冲式公厕120座。完成4790户农村危房改造,完工率100%。
聚焦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进省级节能示范市建设。扎实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十二五”期间污染物总量减排、秸秆禁烧等工作受省通报表彰。顺利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项目1782个,开展燃煤锅炉整治等十余项环保专项行动,非法码头、主城区燃煤锅炉全部拆除,完成全部22台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单位GDP能耗下降3.67%,能源消费增速控制在2.7%以内,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3.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八公山、上窑山、舜耕山等山体生态修复和焦岗湖、瓦埠湖、高塘湖等湖泊以及淮河沿岸湿地生态保育,划定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21000亩,焦岗湖湿地生态修复与示范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在全省率先建立四级“河长制”、“林长制”。谢家集区孙庙乡等3个乡镇获批“省级生态乡镇”,凤台县朱马店镇联民村等2个村获批“省级生态村”。
聚焦开放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坚持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释放发展新潜能,培育发展新优势,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扎实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2017年引进内资786.9亿元,同比增长9.8%;利用亿元以上省外资金项目到位资金457.5亿元,增长12.1%;全市新签约1000万元以上项目320个,总投资1050亿元。大力促进外贸发展。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进出口总额增长10%。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际到位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深度谋划建设大通道、大物流园区,推进皖北城际铁路、沿淮高速公路、淮南港七大港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纵两横”高铁网、“两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四环七通道”干线路网的交通新格局。
聚焦共享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高标准实施好民生工程。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和驻村帮扶工作,淮南市有扶贫开发任务的763个村实现扶贫专干专职化、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帮扶干部全覆盖。建成并网发电村级光伏电站788个,户用光伏电站5725户;贫困家庭“雨露计划”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全市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平均实际报销比例91%;特色种养业贫困村、贫困户达标率分别为94%、111%;解决55个贫困村13.24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13万人)饮水问题。提高就业质量。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4.9万人。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1.38万人,举办各类大型招聘活动73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9.5万个;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5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6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16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积极推进法定人群社会保险全覆盖。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深入开展工伤残疾预防工作。推进医养结合,加快养老产业发展。2017年末,淮南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21元,7.48万名职工参加工伤保险“同舟计划”,城镇低保月保障标准提高到525元/人,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提高到4020元/人,分别增长5%、26.4%。2.9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5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2.6万人。全年医疗救助29.3万人次,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9万人。健康淮南建设步伐加快。安理大附属眼科医院、东方医院集团凤凰医院等开诊运营,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成投用,智慧医疗、山南新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新院等项目加快建设。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完成65.91%。城市15分钟体育健身圈基本建成。
今年以来,淮南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经济运行继续保持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趋势。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约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5.0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非煤电行业实现增加值45.1亿元,同比增长12.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3.4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工业投资130.7亿元,同比增长3.9%;制造业投资107.9亿元,同比增长46.7%;财政收入92.0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6.0亿元,同比增长3.7%。财政支出完成131.4亿元,同比增长8.0%;财政八项支出101.8亿元,同比增长15.1%;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100.0亿元,同比增长5.4%,贷款余额1382.9亿元,同比增长11.2%;全社会用电量42.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6%,其中,工业用电量2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3%。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