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的功效是什么,保健品的功效到底如何?...
保健品的功效是什么
保健品诈骗有哪些危害
保健品是一种特定的食品种类,通常具有调节机体功能和改善体质等作用。但是保健品不是药品,不具备治疗疾病的功能。
保健品诈骗是指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健康讲座、亲情营销、网络营销、上门推销等手段,诱骗、欺诈、哄卖甚至强卖给消费者假冒伪劣保健品、夸大药效的保健品或者高价保健品等,给消费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身心伤害。
中国保健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50%以上,超过65%的老年人使用过保健品。在保健品获得渠道中,老年人自己购买的比例达到了近40%。可见,老年人对保健品的需求很大,不少诈骗分子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对老年人实施诈骗。
保健品诈骗的严重性在于,该类诈骗不仅卷走老年人一辈子的积蓄,而且他们推销的假冒伪劣产品还对老年人的身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如何才能避免老年人上当受骗?有必要了解保健品典型诈骗手段和典型诈骗案例。
保健品诈骗的常见手段
一些人打着“送鸡蛋”或者其他小礼品等小恩小惠的旗号,引诱老年人购买保健品。这类诈骗主要利用老年人爱占小便宜的心理。其主要表现形式是:骗子一般会在小区、公园门口打着“买保健品送食品、生活用品”的旗号,引诱老年人上当受骗。老年人不知道的是,这些赠送的食品、生活用品很多也是“三无”产品、假冒伪劣产品,对身体有害。
还有一些诈骗人员利用老年人自己独居,缺少亲人陪伴,内心空虚寂寞的心理。诈骗人员到家对老年人进行专访,像对待亲爹亲妈一样打“亲情牌”。这样一来,老年人更容易心甘情愿掏出钱来买产品。
此外,一些诈骗分子会安排一些老年人(托儿)现身说法。这些托儿会先描述自己吃保健品前缠人的病痛症状,再夸某保健品效果确实特别好,服用完后原来的不适感一扫而空。最后,托儿还会鼓动说现在有惠民优惠或让利活动,不买就吃亏。老年人看到同龄人“真实”的服用体验后,很容易上当。
不仅如此,一些诈骗分子一般还喜欢夸大保健功能、扩大产品疗效,宣称“包治百病,立马见效”,引诱老年人购买。但我国公布的保健食品功能仅仅包括增强免疫力、缓解视疲劳、促进排铅、改善睡眠、减肥等27项,对于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以及改善记忆力等只有辅助作用,并不能代替相应的药物。
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退还保健品受骗金额为由实施诈骗行为。他们打着国家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老年人一听是国家机关,就放松了警惕,轻易交出钱财。2019年1月8日,82岁的秦某就上当了。当天,秦某接到一个自称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给他退还保健品费用的电话。对方向其询问了受骗情况,称先退还50万元,但秦某需交5万元现金手续费。随后,秦某将现金交与对方,但未收到退款。一个月后,胡某也陷入类似骗局,胡某及时报案。警方根据线索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经查,诈骗金额达23万余元,被害人数为5人。
本案经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审理认为,犯罪嫌疑人因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退保健品费用为由,骗取手续费的行为构成诈骗罪。而秦某等人不仅上当受骗而且选择沉默的原因主要是:第一,老年人的防骗意识薄弱,他们的信息闭塞,容易被新式多样化的诈骗手段蒙蔽双眼;第二,老年人爱面子,怕被同龄人嘲笑,也怕子女们知道后指责他们,所以自我安慰为“破财免灾”;第三,儿女们在知道父母被骗后,为了让他们舒心、安心,也会选择用金钱解决问题,自掏腰包,草草了事。
首先,对于老年人自身而言,提高防骗意识是关键。老年人要正确认识保健品的作用与功效、要多和子女沟通交流、要相信科学,有病及时就医。购买保健品通过正规渠道,比如一些大的药店、品牌保健品官方旗舰店等。要注意看有无卫生部的“小蓝帽”或GMP认证标志。前者是消费者辨认区分真假保健品的特制标志,后者是国际通行的食品医药企业良好的生产流程和管理规范,是我国药品和保健品生产的强制项目。
其次,子女要做到多多关心自己的父母,常回家看看,不给骗子打“亲情牌”的机会。要有意识地给父母打好预防针,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告诉父母一些有关于保健品诈骗的新闻报道,做好对父母的防骗教育,防患于未然。要帮助自己的父母学习一些简单电子设备和软件的基本使用,以拓宽老年人获取资讯新闻的途径。
再次,社区等公共场所应做好防骗宣传工作。在公园等老年人活动较多的地方,悬挂防诈骗宣传语、设立防诈骗宣传栏。另外,社区应多为老年人举办一些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社区、街道的安保人员要加大日常巡逻力度,提高门禁水平,以保证社区、街道有良好的治安秩序。
保健品的功效到底如何?
01 “神药”不神,甚至很假
保健品,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保健品虽有我们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但是和药品是有根本区别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健康的身体不是通过保健品吃出来的。保健品的作用是补充身体某些无法经过食物及时补充的营养物质。在适应症范围内,吃合格的保健品是对人体有一定益处,但没有任何一种保健品能够让人重拾健康。
其次,保健品的作用比起治疗更偏向于预防,在身体还没产生疾病之前,对于某些轻微的问题及时的改正或补充,降低产生疾病的风险。而且保健品不等同于药物,药物才是针对于某种疾病的治疗。所以,当看到那些打着治疗XX疾病宣传保健品就是虚假广告,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甚至可以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
02 乱吃抗氧化剂类保健品可能会加速癌细胞转移
在《细胞》杂志中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含“抗氧化剂”的保健品可能会促进癌细胞转移,其中还包括维生素E。
美国和瑞士的研究团队分别发现,一种叫Bach1的蛋白质能导致肺癌发生转移。而那些具有“抗氧化功能”的保健品,可能会促进这一过程的发展!
在这场研究中,研究人员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常见基因突变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大约30%的病例带有NRF2和KEAP1的突变,而这两个突变,在促进肺癌转移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简单来说,当这两种突变在体内“和睦相处”时,癌细胞就会处于稳定状态,而当其中一个变得活跃,那么就会产生一种叫做Bach1的蛋白。而这种蛋白质却能促进癌细胞发生转移,一旦体内蓄积大量的Bach1蛋白,那么就会提高癌症患者出现转移的风险。
然而,研究人员发现我们长期服用的抗氧化剂维生素E或N-乙酰半胱氨酸(NAC)能促进Bach1蛋白的“成长”,这无疑加重了转移风险[1]。
此外相关实验和临床数据表明,一些抗氧化剂如大豆异黄酮、胡萝卜素、维生素E等并不适合作为预防癌症的药物,并且大量的使用这些抗氧化剂可能会增加机体患癌概率[2]。
03 癌症患者如何正确选择保健品 ?
看到上面的研究,相信很多觅友都有相同的疑问,抗氧化剂类保健品到底能不能吃?
其实,关于维生素方面的研究,科研界的研究结果常常互相矛盾。所以,关于抗氧化剂类保健品能不能吃也存在一定争议。不过,在选用保健品前,我们应该把握好以下四点:
1、要明确保健品的定位
保健品是食品。它不属于药品,同样,保健品也不能代替药品,只能起到保健作用,千万不能因为吃了保健品就觉得自己“百毒不侵”,该治疗就治疗,该吃药就吃药。不能因为吃了保健品就中断了自己的治疗进程,这样往往得不偿失。
2、要慎重选择保健品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要慎重选择保健品,一方面是对抗氧化剂的摄入要慎重思考,另外还要考虑在服用靶向药期间,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是否和靶向药之间有药物禁忌。患者由于手术、放化疗后身体虚弱需要额外的补充恢复体能,应遵从医嘱,从专业的角度评估保健品的选择。
小贴士:
这些保健品中含有抗氧化剂,选择服用时需咨询医生
1、天然虾青素
2、番茄红素软胶囊
3、叶黄素软胶囊
4、β-胡萝卜素片
5、葡萄籽软胶囊
6、花青素
7、灵芝孢子粉
8、辅酶Q10
9、维生素E
3、应避免乱用、滥用保健品
滥用保健品不仅会干扰身体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代谢,还会对癌症的治疗产生一些影响。如当摄入的铁剂过多则会影响机体对锌(锌主要参与机体免疫、生殖和生生长发育功能)的吸收。因此,对于保健品的使用,应该贵专不贵多,在医生的指导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品,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
4. 选择适合、正规的保健品
保健品有自己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在选择某种保健品时,须仔细阅读说明书,注意你的情况是否在它的适应症或禁忌症范围内,它是不是你所需要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