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本书

时间:2024-02-03 04:09:00 编辑:大鹏 来源:长期打折网

善本的概念是什么?,什么是善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标示错误,求 古今对联集锦 越详细越好,跪求一幅对联?...

善本的概念是什么?
善本的概念是什么?
提示:

善本的概念是什么?

  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图书。印刷术产生前,书籍大都是写本。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善本概念最早出现在宋朝时期,是指版刻书籍的精品。善是好的意思,善本的原始内涵指那些版刻古籍中校刊好、装帧好、时代久、流传少、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籍。版刻书籍是用木版雕刻文字印刷而成的书籍,唐朝以前没有印刷技术,文字都是用刀或笔刻、写在竹木简、缣帛、纸和羊皮上的。到了宋朝,雕版印刷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书籍发行量大增。当时的印书分为官刻、坊刻和家刻,官刻是由朝廷经办的,质量好。民间书坊刊刻的书籍质量参差不齐,装帧、脱字、讹字、纸张、字迹等方面都存在种种问题,于是就有了对善本书的讲究。


  不同版本的书籍收录的文献有多有少、校勘精审程度也不相同,于是就有了足本和残本、精本和普通本之别。同时,书籍的版本出现有早晚、珍稀程度也不相同,也就相应地产生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复本的差别,这使得善本的内涵更加扩展。后代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进行总结归纳,最终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善本的时代下限,现在一般确定在清乾隆六十年(1795)。

  三性
  1:历史文物性。
  所谓历史文物性,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古书版印、抄写的时代较早而具有历史文物价值。
  二是指古书可作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献实物见证而具有某种纪念意义。
  2:学术资料性。
  所谓学术资料性,除了指经过精校细勘,文字上讹误较少和经过前代学人精注精疏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以外,还应包括古书中那些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或在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事件的资料方面,有比较集中、比较完善、比较少见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
  3:艺术代表性。
  所谓艺术代表性,主要指那些能反映我国古代各种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平;或是在装帧上能反映我国古代书籍各种装帧形制的演变;或是用纸特异,印刷精良,能反映我国古代造纸工艺的进步和印刷技术水平的古书。

  九条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包括残本与散叶〕
  2:明代刻、抄写的图书。〔包括具有特殊价值的残本与散叶〕 但版印模糊,流传较多者不收。
  3: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 8: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
  9:印谱明代的全收,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的收,一般不收。


  下面是台湾王鹏凯先生对"读书宜求善本"的论述,作个参考吧

  读书宜求善本

  言及读书宜求善本,在版本学上总会提到几个例子,今姑且引述两例以说明读书宜求善本的重要性。一是宋代姚佑在当杭州教授堂试诸生时,竟然依据错误百出的麻沙本出题,以致出错考题的事,所幸姚佑勇於认错,反成美谈一件:

  三舍法行时,有教官出《易》义题云:「乾为金,坤又为金,何也?」诸生乃怀监本《易》至帘前请云:「题有疑,请问。」教官作色曰:「经义岂当上请?」诸生曰:「若公试,固不敢。今乃私试,恐无害。」教官乃为讲解大概。诸生徐出监本,复请曰:「先生恐是看了麻沙本。若监本,则坤为釜也。」教授皇恐,乃谢曰:「某当罚。」即输罚,改题而止。然其后亦至通显。[1]

  另一则是明初名医戴元礼看到同行叮咛病人煎药时要放入锡一块,甚感讶异,经询问后才知是同行根据的医书版本误谬,错将「饧」字刻成「锡」,所幸并未酿成人命大祸之例:

  金华戴元礼,国初名医,尝被召至南京,见一医家迎求盈户,酬应不间。元礼意必深於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退而怪之,日往观焉。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时下锡一块。」麾之去。元礼始大异之,念无以锡入煎剂法,特叩之。答曰:「是古方尔。」元礼求得其书,乃「饧」字耳。元礼急为正之。呜呼!不辨「饧」「锡」而医者,世胡可以弗谨哉![2]

  正因为古代书籍在流传的过程中,会因为抄录、翻刻而产生错误、脱漏等种种问题,进而影响到治学成果。因此前贤在治学上,都相当注重书籍的版本问题,也都不断地对后学耳提面命,再三强调,如张之洞向来就主张「读书宜求善本」[3],他首先对「善本」做了说明:

  善本非纸白板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讹不缺之本也。此有一简易之法,初学购书,但看序是本朝重校刻而密行细字,写刻精工者,即佳。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究刻,一旧抄)。[4]

  并提到据善本而校书对读书的助益:

  读书先宜校书,校者以善本与俗本对勘,正其伪脱也,异同之间常得妙悟。且校过一次,繁难处亦易记得。但校后宜读,若校而不读便成笑柄。[5]

  另外他在清末时为学子指示治学途径所著的《书目答问》中,也指出善本的重要: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6]

  此外,屈万里先生也撰文教导学子,说明读古书为什麼要讲究版本,并指出讲求版本学的三点作用:「欲辨图书真伪不能不讲究板本」、「欲知图书有无残阙不能不讲究板本」、「欲免受错字的欺骗不能不讲究板本」[7]。

  前贤不仅对「无缺残无删削」、「精校精注」、「旧刻旧抄」善本书的学术价值或资料价值都给予高度的肯定,不少人甚至还投注相当的精力心血,去从事古籍的校雠工作,以期能成就自我、嘉惠士林。这样的工作尤其以清人为最,因此清代被誉为「校雠学的鼎盛时期」[8],大量的古籍经过这些学者的整理之后,嘉惠了后世无数的学子,让人省却了多少探索的工夫,少走了多少的冤枉路。时至今日,虽然学风改变,较少有学者愿意从事无益於升等的古籍点校工作,所幸仍有一些书局继续进行这项工作,让我们仍不断地有经过点校的善本可以利用。但也因为习惯了阅读这些精校精注的善本,反倒逐渐忽略了并非每本古籍都有前人的校雠,甚至以为书坊出版的古籍都没有版本上的问题。笔者以前在研读《阅微草堂笔记》时,主要还是要依据取得容易坊间流传的本子[9],虽然卢锦堂的大作已指出坊间流传的本子有内容阙漏的问题[10],但是清刻诸本因图书馆的使用限制,只能借阅无法影印,一直要到大陆各书局所出版的《阅微草堂笔记》流入台湾,才解决坊间流传本因阙漏造成使用上不便的问题。

什么是善本?
提示:

什么是善本?

善本是什么意思
楚人说河间献王得善书,秦焚书后很难从民间收到好书,这大概是“善本”的原始起源。但这与后来收藏界的善本概念有所以不同。

最早出现善本概念是宋代,是指版刻书籍的精品。 善就是好的意思,“善本”的原始内涵指那些版刻古籍中的校刊好、装帧好,时代久、流传少,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籍。版刻书籍是用木版雕刻文字印刷成书,唐以前没有发明印刷术,用刀笔刻写笔刻在竹简、缣帛、纸和羊皮上。唐发明了模印法后,宋的雕版印刷已经非常发达,书籍发行量大增。印书分官刻和民刻,官刻是由朝廷经办的,质量好。民间作坊质量参差不齐,装帧、脱字、讹字、纸张、字迹等存在种种问题。宋代是版刻鼎盛时期,于是出现了对善本和不善本的研究。

雕版印刷前的简册、帛书、纸抄书,之后的活字印刷书从原始意义上说都不能说是善本。但是现在也有人将泥、木、铜活字印本、几色套印本、绘图本以至用短版、拱花方法的印刷本中的精品也叫善本,这已经被很多人接受。比如雍、干两朝因大兴文字狱毁禁而幸存下来的非版刻书籍,太平天国印制的书籍,经名人批校、题识和书跋古书,稀少珍贵的手抄本等等。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什么是善本书?
善本书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由于历代藏书家中,善本肯定是旧本,那些抄写、刻印年代较近的只能是普通本,如晚清藏书家丁丙在其《善本书室藏书志》的编例中,规定收书范围是:1、旧刻;2、精本;3、旧抄4、旧校。他按照那个时代的标准,将旧刻规定为宋元版书,精本为明代精刻。依据这一划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藏家心目中的善本年代界限也日益后移。民国时期,明刻本渐渐进入旧刻行列,本世纪中期以后,乾隆以前刻本全都变成了善本,甚至无论残缺多少,有无错讹,均以年代划界。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70年代末,《中国善本书总目》开始编纂,在确定收录标准和范围时,规定了“三性”、“九条”,这应该是对善本概念的一个完整周详的表述: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解释下什么叫善本
善本,简单讲就是好的书本。

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印刷术产生前,书籍大都是写本。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西汉时,刘向为汉成帝典校书籍二十年,凡写新本,一定先把原文写在竹简上,改易删定后,再缮写在绢素上。如何改易删定呢?刘向《别录》记载了“仇校”之法,说:“仇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二人相对为仇。”湖南长沙晋永宁二年墓中出土的校仇俑,两人相向跪坐,一人读书,一人执笔校正讹字,十分形象地展现出当时人们校勘书籍的活动。所以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说:“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书不多有,而藏者精于校勘,故往往皆有善本。”

唐以后,雕版印胆术逐步得到应用,书籍反复刊印,广泛传播,开始出现“版本”的概念。不同版本书籍收录文献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各不相同,就有了足本和残本、精本和劣本的差别;书籍版本出现早晚、珍稀程度不同,就有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复本的差别。善本的内涵也比原来更扩大了,清代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说:“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不讹不误之本也。善本之义有三:一曰足本〔无阙卷、无删削〕,二曰精本〔精校注〕,三曰旧本〔旧刻旧抄〕。”清末藏书家丁丙对善本也提出了四条标准:一是旧刻;二是精本;三是旧抄;四是旧校。以后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总结归纳,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

善本的“三性”指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善本的“九条”是“三性”的补充和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等。应该指出的是,善本是一个历史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会不断发展、更新。比如善本的时代下限,丁丙认为明本是善本;现在从书籍流传的实际出发,一般确定在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孤本珍本善本分别是什么意思
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

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

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着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
什么是善本.孤本
善本指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简单说也就是一部好书,不是那种地摊货.

孤本是仅留存一份的有价值的书本.也就说,好比是独生子.
梦幻西游善本有什么用
去书院学习墨道技能,吃了善本可以增加墨道经验,吃的同时有机率获得经验,物品和金钱,我见过吃到一憨万钱,我的是老区,一本残卷都只能卖十五万!个人感觉,如果不重复!还是自己吃的好
什么是“善本”,界定善本的原则是什么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孤本和善本有什么区别啊?拜托各位了 3Q
善本指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简单说也就是一部好书,不是那种地摊货. 孤本是仅留存一份的有价值的书本.也就说,好比是独生子.
梦幻西游善本是什么,怎么弄?详细
右键点击使用可收录到翰墨之道技能中(收录后书籍消失),可增加一定的翰墨经验;

还有一定机率触发特殊事件;

如果是第一次收录该书籍,还可获得一定的人物经验和额外的翰墨经验;

可存入对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标示错误
提示: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标示错误

将其他单位藏书误标为河南省图书馆藏书(1)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书目中,书名编号9508的《山堂先生群书考索前集六十六卷后集六十五卷续集五十六卷别集二十五卷》(宋章如愚辑,元延祐七年圆沙书院刻明修本),其收藏单位的代号有:0101,0201,2201(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所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藏书单位检索表》,以下此类情况不再进行说明)。根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所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藏书单位代号表》,2201指代的是河南省图书馆(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藏书单位代号表》中“0101”原指“北京图书馆”,以下行文统称为“国家图书馆”)。经查河南省馆藏书和目录,却并无此书。查阅《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正式出版前的《征求意见稿》对藏书单位的标示,该书为代号2261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收藏。又请河南省社科院图书馆确认,此书的确是其所藏。可以确切地说,《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将2261误为2201。正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书名编号 藏书单位代号9508 0101,0201,2261(2)《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书目中,书名编号8868的[万历]《山西通志三十卷》(明李维桢纂修,明万历刻本),标示有四家单位收藏,其中河南省只有一家,即河南省图书馆。经过一番查找求证,确认河南省馆没有收藏此书。查《征求意见稿》,又查当年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时,河南省内各单位著录各自所藏古籍善本、而后汇总到河南省馆的善本目录卡片(注:由于时间、地点、人事变化等的缘故,笔者没能见到这部分善本目录卡片的全部。以下行文中称其为“善本目录卡片”),均显示该书为河南省南阳市图书馆收藏,又与南阳市馆核对无误。《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错将南阳市图书馆的代号2210印成了2201。正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书名编号藏书单位代号8868 0101X,0201X,0581,2210X(3)《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书目中,书名代号9165的[顺治]《西华县志八卷》(清左国桢、王鼎镇等纂修,清顺治刻本),标示只有河南省图书馆一家收藏,为孤本。经过对河南省馆藏书的追究,又查《征求意见稿》和善本目录卡片,该书的收藏单位实为南阳市图书馆,经过联系,南阳市馆也对此书予以了确认。《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错误与上述[万历]《山西通志》的错误相同。正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书名编号藏书单位代号9165 2210(4)《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书目中,书名编号2734的《范忠宣公文集》二十卷(宋范纯仁撰,元刻明修本),标示国内有三家图书馆收藏,河南省图书馆为一家,另两家分别为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征求意见稿》的标示同上(注:《征求意见稿》集部宋别集类中,该书名编号为551)。但遍查河南省图书馆现有的古籍目录,却未见有对此书的著录。查善本目录卡片,关于元刻本的范纯仁文集,只有郑州大学图书馆著录的一张“二范集四十四卷”的目录卡片(归入集部宋别集类)中,显示有“范忠宣公文集二十卷”(位于其父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别集四卷”之后,版本著录为“元天历至正间褒贤世家家塾岁寒堂刻本”)。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宋别集中,先后著录有范氏父子的集子。书名编号2355的为“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别集四卷政府奏议二卷尺牍三卷(宋范仲淹撰)遗文一卷(宋范纯仁、范纯粹撰)年谱一卷(宋楼钥撰)年谱补遗一卷祭文一卷诸贤赞颂论疏一卷论颂一卷诗颂一卷朝廷优崇一卷言行拾遗事录四卷鄱阳遗事录一卷遗迹一卷褒贤祠记二卷义庄规矩一卷”(元天历至正间褒贤世家家塾岁寒堂刻本)一书,在其收藏单位的代号中,可以找到郑州大学图书馆的代号2241,且标示其所藏书残缺;《征求意见稿》著录相同,只是未标示残缺且书名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略有差异(书名编号为集部宋别集192)。而在所有的元刻本(包括元刻明修本)的《范忠宣公文集二十卷》(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宋别集,书名编号从2732至2735)的收藏单位的代号中,却都没有郑州大学图书馆的代号2241。只有在书名编号2734《范忠宣公文集》(元刻明修本)的藏书单位代号中,有河南省图书馆的代号2201。又查《征求意见稿》(该书名编号为集部宋别集551),藏书单位的标示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相同。综上所述,可以推测,《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在编纂过程中,将原本是郑州大学图书馆藏书《范忠宣公文集》误标成河南省图书馆的藏书了。如果笔者的这种推论不误,《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对于郑州大学图书馆所藏范氏父子的这两种书籍的残缺情况、版本等方面的认定与著录,与郑州大学图书馆原来的判断和著录也是有所不同的。河南省图书馆现存有郑州大学图书馆著录的“二范集四十四卷”的另一张目录卡片,它与前面所提到的那张卡片著录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在卡片背面多出了对于书籍行款、版式、序文、牌记、印鉴等方面的描述文字,文字的旁边还有铅笔批字:“据纸张墨色看,系元刻明印本。”这一点似乎也能从另一方面佐证笔者的上述判断。正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书名编号 藏书单位代号2734 0101,0201,2241

求 古今对联集锦 越详细越好
提示:

求 古今对联集锦 越详细越好

艄公妙联试秀才

相传清朝末年江西某省乡试,一秀才(生员)身背行囊前往应试。一日,来到一条大河边上,只见野渡无人,秀才好不焦躁,仰天长叹:“苍天啊,你睁睁眼睛吧!”就在这时,突然从河的上游传来一阵歌声:
年年难唱年年唱;
处处无家处处家。
秀才举目望去,见一位艄公撑着小船从远处行来,不由的心头一喜,连忙招呼艄公将船撑过来,送他过河。
那艄公约摸六七十岁,生得鹤发童颜。见眼前这位书生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不由得乐呵呵地逗趣道:“要送你过河不难,但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秀才心想:“什么条件不条件,无非是想多要几个钱罢了。罢罢罢,只要能送我过河,多给你几个铜板又有何妨?”于是便说道:“老人家有什么条件,但请说来。”
艄公说:“我有一上联,你若能对得出下联,我马上送你过河,分文不取。你若是对不出来,趁早打道回府,再读三年子曰诗云。”
秀才听了,不由得感到好笑,心想:“这船夫,胸无点墨,出得什么好对子。我家学渊源,又有名师指点,从小熟读四书五经,能诗善赋,对个对子,这又有何难哉?”于是说道:“愿闻上联。”艄公手指船尾,不慌不忙地说出上联:
孔子生于舟末;
秀才闻声哈哈大笑,心想:“孔子明明是其母‘祷于尼丘’而生,怎么说是生于‘舟末’呢?这艄公果然是不学无术,就像他手中的竹篙一样,腹中空空,竟然说出这样的上联来。”
艄公见秀才大笑,并不气恼,只是说道:“你若能对出,我保你今番乡试定能中举。”
秀才又想大笑,突然觉得不妙。艄公的上联巧用双关、谐音,孔子既指圣人孔子,又指船尾的小孔谐;周(舟)末既指船尾,又指“周朝末年”,看上去平淡无奇,实际上很不好对。秀才收敛了笑容,左思右想,始终想不出下联,不由得满头大汗。正在这时,天空乌云密布,一道闪电划过长空,紧接着便是一阵震耳欲聋的雷声。这阵惊雷振聋发聩,秀才不由得茅塞顿开,脱出说出下联:
光舞起自汉中。
下联也采用了谐音、双关。联中“光舞”既指闪电,又谐指汉光武帝刘秀;“汉中”既是地名,又指天空。艄公见秀才对工整,无懈可击,立即将船撑到岸边,请秀才上船。并说道:“你此去必定一帆风顺,高中举人,老夫先向你恭喜了。”秀才听了好不高兴,连连称谢。
后来秀才果然金榜题名,当他衣锦还乡经过大河时,又特地去向老艄公表示了谢意。

跪求一幅对联?
提示:

跪求一幅对联?

  北京万和楼茶社有一副对联:
  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无须花。
  上海一壶春茶楼的对联则是
  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
  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
  清代乾隆年间,广东梅县叶新莲曾为茶酒店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
  联语通俗易懂,辛酸中有谐趣。
  云南大理有个“旷怡村”酒家,主要是当地名流,那时常有文人雅士集于此,谈诗论画,店主免费招待顾客。于是有人赠酒家一联,甚是有趣。联云:
  爱诗爱文爱画;
  赔烟赔酒赔茶。
  清末民初,广州有个大同茶楼,为了招徕顾客,曾出巨资征联,要求上下联必须嵌入“大”、“同”二字,并具有品茗之意。当时应征者纷纷送上征联,经店主评选,有一副佳作入选:
  好事不容易做,大包不容易卖,针鼻铁,薄利只凭微中削;
  携子饮茶者多,同父饮茶者少,檐前水,点滴何曾倒转流。
  联中巧妙的嵌入“大”、“同”二字,并写有品茗之意,兼谈经商的诀窍,故深得店主人的赞赏。于是将这副联语用良木雕刻,悬挂于店门。据说此联挂出后,大同茶楼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传说一百多年前,四川华阳县有个中兴镇,是个水陆码头,交通要道。镇上有一家“兴盛居”茶馆,对面是一家“望月楼”酒楼。某年春节,茶馆老板请本家秀才撰写一联,贴于店门。联曰:
  香分花上露;
  水吸石中泉。
  此联写得很雅致,顾客争先围观,啧啧称赞。酒楼老板见状亦请一秀才给酒楼撰联:
  开坛千里醉;
  上桌十里香。
  相传,清代广州著名茶楼陶陶居,以“陶陶”两字征联,一人应征写了一联: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将东晋名人陶潜,陶侃嵌入联中,“陶陶”二字嵌得自然得体。
  重庆嘉陵江茶楼一联,更是立意新颖,构思精巧:
  楼外是五百里嘉陵,非道子一笔画不出;
  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七碗茶引来。
  我国许多旅游圣地,也常常以茶联吸引游客。如五岳衡山望岳门外有一茶联:
  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足;
  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清)郑燮题焦山自然庵的茶联: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仅仅十四个字,就勾勒出焦山的自然风光,使人吟一联而览焦山风光之感。成都望江楼有一联,为清代何绍基书写,取材于楼,镶嵌得体。真把一个望江楼写活了。联云:
  花笺茗碗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清·何绍基)
  四川青城山天师洞有一联:
  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碎松根煮菜根。
  古今茶联层出不穷,细读品味,确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下列茶联就是如此:
  松涛烹雪醒诗梦;
  竹院浮烟荡俗尘。
  尘滤一时净;
  清风两腋生。
  采向雨前,烹宜竹里;
  经翻陆羽,歌记卢仝。

  泉香好解相如渴;
  火候闲平东坡诗。
  龙井泉多奇味;
  武夷茶发异香。
  喜报捷音一壶春暖;
  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九曲夷山采雀舌;
  一溪活水煮龙团。
  春共山中采;
  香宜竹里煎。
  雀舌未经三月雨;
  龙芽新占一枝春。
  竹粉含新意;
  松风寄逸情。
  瑞草抽芽分雀舌;
  名花采蕊结龙团。
  陆羽谱经卢仝解渴;
  武夷选品顾渚分香。
  素雅为佳松竹绿;
  幽淡最奇芝兰香。
  幽借山巅云雾质;
  香凭崖畔芝兰魂。
  翠叶烟腾冰碗碧;
  绿芽光照玉瓯青。
  吸烟有害,花钱买病;
  饮茶有益,醒脑提神。
  送水送茶,热情备至;
  问寒问暖,体贴入微。
  得与天下同其乐;
  不可一日无此君。
  泉从石出情宜冽;
  茶自峰生味更圆。
  诗写梅花月;
  茶煎谷雨春。
  一杯春露暂留客;
  两腋清风几欲仙。
  小天地,大场事,让我一席;
  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从哪里来,忙碌碌带身尘土;
  到这厢去,闲坐坐喝碗香茶。
  玉碗光含仙掌露;
  金芽香带玉溪云。
  歇一歇消消暑气;
  喝二杯品品香茗。
  此处有家乡风月;
  举杯是故土人情。
  佳肴无肉亦可佳;
  雅淡离我尚难雅。
  花间渴想相如露;
  竹下闲参陆羽经。
  细品清香趣更清;
  屡尝浓酽情愈浓。
  熏心只觉浓如酒;
  入口方知气胜兰。
  茶香高山云雾质;
  水甜幽泉霜雪魂。
  龙井茶香飘宇高;
  虎跑水溢满寰瀛。
  南峰紫笋来仙品; 北苑春芽快客谈。
  为爱清香频入座; 欣同知己细淡心。
  来不招去不辞礼仪不拘;
  烟自奉茶自酌悠游自得。
  四方来客坐一阵无分你我;
  两头有路喝二杯各自东西。
  客至心常热;
  人走茶不凉。
  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
  玉盏霞生液;金瓯雪泛花。
  香分花上露;
  水吸石中泉。
  闲情常品茗;
  豪气快登楼。
  美不美家乡水;
  香不香故园茶。
  大碗茶广交九洲宾客;
  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
  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
  头头是道,谁宾谁主? 吃一碗各自东西。
  竹雨松风蕉叶影,
  茶烟琴韵读书声。
  为善读书是安乐法,
  种竹植茶是明妙心。
  一帘春影云拖地,
  半夜茶声月在天。
  石鼎煎香俗物尽洗,
  松涛烹雪诗梦初灵。
  新安人杰地灵,传古阁牌坊,一曲徽腔成绝响;
  黄山物华天宝,献屯绿祁红,三杯猴魁余雅兴。
  聆妙曲,品佳茗, 金盘盛甘露,缥缈人间仙境;
  观古俗,赏绝艺, 瑶琴奏流水,悠游世外桃源。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
  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
  南南北北,总须历此关头,且望断铁门限, 备夏水冬汤,应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 上天下地;
  东东西西,那许瞒了脚跟,试竖起金刚拳, 击晨钟暮鼓,唤醒眼耳鼻舌心意六道众生, 吃饭穿衣。
  山静无音水自喻,
  茗因有泉味更香。
  青山似欲留人住,
  香茗何妨为客尝。
  红透夕阳,好趁余辉停马足;
  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世间重担实难挑,菱角凹中, 也好息肩聊坐凳;
  天下长途不易走,梅花岭上, 何妨歇脚品斟茶。
  举杯互敬屠苏酒;
  散席分尝胜利茶。
  煮沸三江水;
  同饮五岳茶。
  虽无扬子江中水;
  却有蒙山顶上茶。
  拣茶为款同心友;
  筑室因藏善本书。
  三楚远来肩且息;
  六安前去味先尝。
  天下几人闲,问杯茗待谁,消磨半日?
  洞中一佛大,有池荷招我,来证三生!

上一篇:马赛克墙砖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