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大穴位堪比身体补药!这样按揉等于滋养五脏!,求人体全部的穴位。及其作用。,常用针灸穴位,请问中医针灸常用穴位有哪些?...
这五大穴位堪比身体补药!这样按揉等于滋养五脏!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精密仪器,那心、肝、脾、肺、肾这五脏就是必不可少的零件,任何一环出现差错,身体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般垮掉。 养五脏其实很简单,记住一套五脏养生组合拳,一种食物配合一个穴位,吃吃喝喝、揉揉按按,轻轻松松养五脏。 养心第一穴:神门 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小指侧端的凹陷处。具有安定心神、泻心火的功效。日常可随时掐、揉刺激神门穴,以有轻微酸胀感为宜。 晚间睡前按摩神门穴,助眠效果更好。就寝时以右手大拇指按左手神门穴5~10次,再用同样的方法按摩右手,有利入睡。 推荐搭配食物:龙眼 桂圆也叫龙眼,入心经。《日用本草》记载其益智宁心,清代药学著作《得配本草》认为龙眼葆心血。 推荐一道宁心安神汤,做法如下:龙眼肉15克,莲子、芡实各20克,用水熬煮直至莲子和芡实熟烂。 可调理记忆力衰退、失眠、神经衰弱等症,还可用于改善夏季脾胃功能减退导致的食欲不佳。桂圆多食易气滞,阴虚火旺者以及舌苔厚腻、气壅胀满、腹泻者应忌食。另外,桂圆性热助火,故儿童应少食。 养肝第一穴:太冲 用手指沿着足部拇趾、次趾间的夹缝向上移压,足部动脉搏动处就是太冲穴,每次持续按压4~5分钟。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中医认为高血压与肝阳上亢、肝火旺有关,因此按摩太冲穴可有效降压。此外,感冒初期按摩太冲穴,还可减轻感冒引起的双目流泪或干涩等不适。 推荐搭配食物:枸杞 枸杞偏于温热,感冒发烧、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不要吃。 养脾第一穴: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腿部,外膝眼向下四横指(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处。 足三里穴属胃经合穴,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气虚体质的人免疫力低,容易疲劳和生病。时常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健脾补气。 推荐搭配食物:大枣 《素问》记载,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谓治病和药,枣为脾经血分药也。 适用于产(病)后血虚、营养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癌症放疗、化疗后血象异常等症。 大枣虽然是进补佳品,但过量食用亦有害。由外感风热引起的感冒、发烧及腹胀气滞者,不宜食用大枣。 养肺第一穴:太渊 用左手拇指尖端按压右手太渊穴,垂直向下按压,按而揉之,然后缓慢屈伸右手腕,产生酸、麻、胀、痛、热和走窜等感觉,持续20~30秒后,渐渐放松,再轻揉局部,如此反复操作。 左右交替进行,每穴按压5~10分钟,每日1~2次。 推荐搭配食物:白果 《本草纲目》中说白果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 此菜适用于年老体弱湿重之久咳、痰多、气喘,及妇女脾肾亏虚、浊湿下注所引起的白带量多、质稀等症。 需要注意的是,白果不宜生吃,熟吃也不可过量,以防中毒。 养肾第一穴:涌泉 涌泉穴位于脚掌中线的前1/3处。将拇指放在该穴上,用较强的力搓揉20~30次,两脚都要按摩,晨起睡前按摩养肾效果好。 补肾的穴位有很多,不得不提的就是涌泉穴。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顾名思义,这个穴位对于滋肾阴、补肾水意义重大,尤其适合肾虚型腰痛者。 慢性肾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合并肾功能不全、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者,不宜过多食用黑豆及其他豆制品,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专家提醒,平常按揉穴位可以缓解疾病,有养生保健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包治百病。 而且穴位按揉虽然简单有效,也并非人人适合,尤其是孕产妇和体弱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随意尝试。
求人体全部的穴位。及其作用。
人体各穴位及其作用: 百会穴----百脉于此交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取穴方法: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主治疾病: 百会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医学研究价值很高。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日常保健: 按摩:用手掌按摩头顶中央的百会穴,每次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坚持按摩,低血压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涌泉穴; 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此穴位的寻找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此穴位的主治疾病: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道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推搓涌泉穴俗称“搓脚心”,它是我国流传已久的自我养生保健按摩疗法之一。 推搓涌泉穴之所以能防治各种疾病,尤其是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软、便秘等病效果较明显,这是因为: (1)中医的经络系统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而俞穴是人体脏腑组织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它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可以反应病症,协助诊断和接受各种刺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通过推搓涌泉穴,可以达到对肾、肾经及全身起到由下到上的整体性调节和整体性治疗的目的。 (2)人类的足底部含有丰富的末梢神经网,以及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等器官,它与人体各个系统、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涌泉穴的推搓可以加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效地改善局部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通透性,和有节律的运动性,从而促进了血液、淋巴液在体内的循环,调整人体的代谢过程。 (3)推搓摩擦出现的热感,就是一种良性的刺激。加之在推搓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的形体导引运动和身心的修养过程。 利用刺激涌泉穴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方法有很多,归结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用药物烘烤、熏洗;二是用灸疗、膏贴;三是用各种按摩手法或其他的物理性方法。 下面是几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1)用热盐水浸泡双侧涌泉穴。热水以自己能适应为度,加少许食盐,每日临睡觉前浸泡15~30分钟。 (2)用艾灸或隔药物灸,每日一次,至涌泉穴有热感上行为度。 (3)用按摩手法推搓、拍打涌泉穴。 ①在床上取坐位,双脚自然向上分开,或取盘腿坐位。然后用双拇指从足跟向足尖方向涌泉穴处,作前后反复的推搓;或用双手掌自然轻缓的拍打涌泉穴,最好以足底部有热感为适宜。 ②取自然体位、仰卧位或俯卧位,用自己双脚作相互交替的对搓动作,可也用脚心蹬搓床头或其他器械。 俗话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据临床应用观察,如果每日坚持推搓涌泉穴,可使老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防病能力增强。据统计,推搓涌泉穴疗法可以防治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软无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头晕、头痛、高血压、耳聋、耳鸣、大便秘结等五十余种疾病 。 足三里穴 人体穴位自助按摩-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左腿为例,坐椅上,用右手掌按膝盖骨正中央,轻抓膝盖。中指沿胫骨伸长,在中指尖水平画线,与食指方向延长线交汇处既是。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胫痠,伤寒羸瘦损。 取穴方法: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另外一种简易找法: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此穴。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器官疾病、头痛、牙痛、神经痛、鼻部疾病、心脏病、呼吸器官疾病、胃下垂、食欲不振、便痢、腹部胀满、呕吐等一切胃肠、腹部不适之主穴。此外,对更年期障碍、腰腿疲劳、皮肤粗糙也很有效。该穴是人体最重要的治病穴道之一。 有关该穴的治病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神经衰弱、治疗忧郁症、治疗脚气、按摩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等。 足三里 〖取穴方法〗 人体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 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疾病〗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名解〗 (1)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常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三里、下三里名意与该穴同,下,指本穴位处足之下部,别于手三里穴所在之部。 (2)下陵。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沉积之处。 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中夹带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后,因经水散行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被较多气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驻,形成了本穴大范围的脾土堆积之状,故名下陵。 (3)胃管。胃,土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本穴为脾土微粒运送的通道。 (4)鬼邪。鬼,与神相对,指地部的经水。邪,水也。鬼邪名意指本穴气血中地部经水偏多则为胃之害。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而本穴功用为气化水湿上补天部胃经之气,维持胃经湿热之性,若受以寒、经水偏多,则本穴气化之气少,胃经湿热之性无存,故名鬼邪。 (5)胃经合。因胃经自厉兑穴起,足三里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气皆汇合于此,故为胃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地部经水气化于天,变为天部经气,物质的运动无风木的横行、火的炎上、水的润下等特征,只有土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寻找穴道的诀窍”。若找到人体穴位图解中所提及的穴道,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若出现压痛/硬结/感觉敏感/色素沉淀/温度变化等反应,即可判断有穴道在。
常用针灸穴位
针灸 是传统 中医 里的一种 治疗方法 ,对于很多 疾病 有非常突出的治疗效果,那么常用的针灸 穴位 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常用针灸穴位 1. 尺泽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 咳嗽 、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 性病 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 中暑 、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 孔最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寸。 3. 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 自然 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 鱼际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 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6.商阳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 妇 产科 病证。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8.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 腹痛 , 腹泻 ;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9.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③高 血压 ;④癫狂;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瘾疹、 湿疹 、瘰疬等皮、 外科 疾患。 操作:直刺0.5~1寸。 10.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②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肩周炎 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11.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 鼻塞 、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②胆道蛔虫症。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12.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 神经 痛等面局部病证。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13.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①牙关不利、三叉 神经痛 、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 耳鸣 、聤耳等耳疾。 操作: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14.头维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 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操作:平刺0.5~1寸。 15.天枢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 便秘 、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 月经不调 、 痛经 等 妇科 疾患。 操作:直刺1~1.5寸。《千金》:孕妇不可灸。 16.梁丘 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①急性胃病;②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③乳痈、乳痛等乳疾。 操作:直刺1~1.2寸。 17.犊鼻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疾患。 搡作:向后内斜刺0.5~1寸。 18.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① 胃痛 、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 保健 要穴。 操作: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19.条口 定位:上巨虚穴下2寸。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①下肢痿痹,转筋;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操作:直刺1~1.5寸。 20.丰隆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③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④下肢痿痹;⑤腹胀,便秘。 操作:直刺1~1.5寸。 21.内庭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②热病;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证;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22.公孙 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操作: 直刺0.6~1.2寸。 23.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 泌尿 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证。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24.地机 定位: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①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 妇科病 证;②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③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操作:直刺1~2寸。 25.阴陵泉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②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26.血海 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证;②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 皮肤病 。 操作:直刺1~1.5寸。 27.通里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①心悸、怔忡等心病;②舌强不语,暴喑;③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做屈腕动作。 28.神门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②高血压;③胸胁痛。 操作:直刺0.3~0.5寸。 29.后溪 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②耳聋,目赤;③癫狂痫;④疟疾。 操作:直刺0.5~1寸。 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30.天宗 定位: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主治:①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②气喘。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31.听宫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②齿痛。 操作:张口,直刺1~1.5寸。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 32.攒竹 定位: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 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 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目部病证;③呃逆。 操作: 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 33.天柱 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 ①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痹证;②鼻塞 ;③癫狂痫;④热病。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34.肺俞 定位: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②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操作: 斜刺0.5~0.8寸。 35.膈俞 定位: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② 贫血 ;③瘾疹,皮肤 瘙痒 ;④潮热,盗汗。 操作: 斜刺0.5~0.8寸。 36.胃俞 定位: 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操作: 斜刺0.5~0.8寸。 37.肾俞 定位: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 头晕 、耳鸣、耳聋、腰酸痛等 肾虚 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0.5~1寸。 38.大肠俞 定位: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操作: 直刺0.8~1.2寸。 39.次髎 定位: 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主治: 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遗精;④疝气;⑤腰骶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1.5寸。 40.委中 定位: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④ 丹毒。 操作: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41.秩边 定位: 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 ①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小便不利;③便秘,痔疾;④阴痛。 操作: 直刺1.5~2寸。 42.承山 定位: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 主治: 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 操作: 直刺1~2寸。不宜做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43.昆仑 定位: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等痛证;② 癫痫 ;③滞产。 操作: 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44.申脉 定位: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证、失眠等神志疾患;③腰腿酸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45.至阴 定位: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 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③鼻塞,鼻衄。 操作: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46.涌泉 定位: 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主治: ①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疗,及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患;②头痛,头晕,目眩;③咯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证;④大便难,小便不利;⑤奔豚气 ;⑥足心热。 操作: 直刺0.5~0.8寸。临床常用灸法或药物贴敷。 47.太溪 定位: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 ①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②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官病证;③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④消渴,小便频数,便秘;⑤月经不调;⑥腰脊痛,下肢厥冷。 操作: 直刺0.5~0.8寸。 48.照海 定位: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 ①失眠、癫痫等精神、神志疾患;②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证;④小便频数,癃闭。 操作: 直刺0.5~0.8寸 49.内关 定位: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①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③中风;④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⑤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⑥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寸。 50.大陵 定位: 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①心痛,心悸,胸胁满痛;②胃痛、呕吐、口臭等胃腑病证;③喜笑悲恐、癫狂痫等神志疾患;④臂、手挛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51中冲 定位: 中指尖端的中央。 主治: 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2.外关 定位: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 ①热病;②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③瘰疬;④胁肋痛;⑤上肢痿痹不遂。 操作: 直刺0.5~1寸。 53.支沟 定位: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 ①便秘;②耳鸣,耳聋;③暴喑;④瘰疬;⑤胁肋疼痛;⑥热病。 操作: 直刺0.5~1寸。 54.翳风 定位: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①耳鸣、耳聋等耳疾;②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等面、口病证;⑧瘰疬。 操作: 直刺0.5~1寸。 55.风池 定位: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 ①中风、癫痫、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内风所致的病证;② 感冒 、鼻塞、鼽衄、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③颈项强痛。 操作: 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56.肩井 定位: 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 ①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②难产、乳痈、乳汁不下、乳癖等妇产科及乳房疾患;③瘰疬。 操作: 直刺0.5~0.8寸。内有肺尖,慎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57.环跳 定位: 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 ①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②风疹。 操作: 直刺2~3寸。 58.阳陵泉 定位: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②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患;③小儿惊风。 操作: 直刺1~1.5寸。 59.悬钟 定位: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 ①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疾患;②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0.5~0.8寸。 60.行间 荥穴 定位: 足背,当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主治: ①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肝经风热所致的头目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阴中痛、疝气;④遗尿、癃闭、五淋等泌尿系病证;⑤胸胁满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61.太冲 定位: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 ①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④癃闭,遗尿;⑤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62.期门 定位: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①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证;②奔豚气;③乳痈。 操作: 斜刺或半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63.腰阳关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主治: 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等 男科 病证。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64.命门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男性肾阳不足性病证;④小腹冷痛,腹泻。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65.大椎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①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②骨蒸潮热;③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④项强,脊痛;⑤风疹, 痤疮 。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 66.百会 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 ①痴呆、中风、失语、瘈疭、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病等神志病证;②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④ 脱肛 、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毁的下陷性病证。 操作: 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灸法壮数不能太多,头顶皮薄) 67.神庭 定位: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 ①癫狂痫、失眠、惊悸;②头痛、目眩、目赤、目翳、鼻渊、鼻衄等头面五官病证;③失眠、惊悸等神志病证。 操作: 平刺0.5~0.8寸。 68.水沟 定位: 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 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 呼吸 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一;②癔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③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③闪挫腰痛。 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 69.中极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 ①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病证;②遗精、阳痿、不育等男科病证;③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 产后 恶露不尽、带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孕妇慎用。 70.关元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 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②少腹疼痛,疝气;③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④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⑤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证;⑥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71.气海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 ①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③小便不利,遗尿;④遗精,阳痿,疝气;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72.神阙 定位: 脐窝中央。 主治: ①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②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证;③水肿,小便不利。 操作: 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法。 73.中脘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中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①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②黄疸;②癫狂,脏躁。 操作: 直刺1~1.5寸。 74.膻中 定位: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主治: ①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②产后乳少、乳痈、乳癖等胸乳病证。 操作: 平刺0.3~0.5寸。 75.四神聪 定位: 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主治: ①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证;②目疾。 操作: 平刺0.5~0.8寸。 76.印堂 定位: 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 ①痴呆、痫证、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证;②头痛,眩晕;③鼻衄,鼻渊;④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操作: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77.太阳 定位: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 ①头痛;②目疾;③面瘫。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78.定喘 定位: 在背上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 ① 哮喘 ,咳嗽;②肩背痛,落枕。操作: 直刺0.5~0.8寸。 79.夹脊 定位: 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 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操作: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 80.十宣 定位: 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主治: ①昏迷;②癫痫;③高热,咽喉肿痛;④手指麻木。 操作: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请问中医针灸常用穴位有哪些?
补肺益肾的列缺穴
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因此不仅对于肺经,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偶感风寒而引起难以名状的头痛,这时就可以通过按揉列缺穴来疏卫解表,还可以结合热毛巾敷额头的方式一起进行。
列缺穴补肺益肾的功效还来源于其与任脉连接,任脉本身就是"阳脉之海",可以补肺肾之阴虚。因此,列缺穴也沿袭了任脉的作用,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鸣、眼睛干涩等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散热去痛的尺泽穴
手心朝上,尺泽穴位于肘内侧横纹上偏外侧一个拇指宽的凹陷处。这个穴位的主要作用是泻热。
因此对于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部胀痛等病症是有效的。
此外,因为尺泽穴接近肱二头肌的肌腱,而肱二头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够缓解和治疗肘关节的痉挛。
保健心脏的内关穴
伸开手臂,掌心向上。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就在离手腕第一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作用,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
因为内关穴十分好找,所以可以作为日常按揉的穴位,无论是走路还是闭目养神,都可以操作,对于调节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气,稍微有酸胀感即可。
防止失眠的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掌心一侧),小指延伸至手腕关节与手掌相连的一侧,是针灸经常取用的穴位之一。对于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因此,只要想起来,我们都可以用手指按揉此穴,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舒服腰背的委中穴
屈腿时,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的位置出现横纹,而横纹的中点处即是委中穴。在针灸的"四总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见,委中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
对于委中应采取点按的方法,一点一放,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这样做不仅可以治腰痛,还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对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护理作用。
补血养肝的血海穴
血海位于大腿内侧,请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则有一块隆起的肌肉,顺着这块肌肉摸上去,顶端即是血海穴。
古代,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刺破这个地方就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因此用它来治疗体内淤血的病症。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给它起名叫"血海"。
每天上午的9~11点,如果你可以拿出点时间来,那么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吧。这个时辰是脾经经气运行最旺盛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正处于上升趋势,所以直接进行按揉就好了。每一侧3分钟,要掌握好力道,不易大力,只要能感觉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胀感即可。
增强胃动力善待天枢穴
天枢是胃经上的一大要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与肚脐同处于一条水平直线上,左右各有一穴。
天枢是大肠的"募穴"。所谓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脏六腑之气的胸腹部穴位。因为与脏腑是"近邻",所以内外的病邪侵犯,天枢都会出现异常反应,起着脏腑疾病"信号灯"的作用。从位置上看,天枢正好对应着肠道,因此对此穴的按揉,必然会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
在具体按揉时,可以采用大拇指按揉的方法,力度稍大,以产生酸胀感为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