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 第三回的概括,100个字左右,不到黄泉不相见 上一句是什么?...
东周列国志 第三回的概括,100个字左右
第三回犬戎主大闹镐京,周平王迁都洛邑 内容: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各地诸侯才知道,原来犬戎真的打进镐京了。于是,他们纷纷带着大队人马前来镐京救援。诸侯们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宜臼为天子,也就是周平王,然后就回各自的封国了。没想到这些诸侯们前脚一走,犬戎后脚就又进来了,而且是经常进犯。当时,京师宫殿被焚毁,国库亏空,而且西边的很多土地都被犬戎占去了,边境烽火也是连年不息。于是,平王就与群臣商议迁都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周公考虑了各方面因素,认为不适宜迁都。平王没有听取周公的谏议,把都城迁到了洛邑。 感想:周平王东迁,并没有迁徙丰、镐二京的百姓,因此在洛邑建国的时候,只能依靠诸侯的力量,从此落入了诸侯的掌控之中。诸侯们各霸一方,展开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残杀。 第四回秦文公郊天应梦,郑庄公掘地见母 秦文公因梦修建了白帝庙,陈宝祠,怒特祠。郑庄公出生时母亲难产,他的母亲姜氏于是厌恶他,而爱他的弟弟。姜氏讨厌郑伯,与共叔段秘密谋划, 自己做他的内应。郑伯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对姜氏说:“不到黄泉,不相见”,但后来又后悔了。颍考叔劝谏庄公掘地见泉,母子于地道相见,和好如初。 感想:从中可以看出郑庄公是一个大孝子也是一个善于纳谏的君王。 第五回宠虢公周郑交质,助卫逆鲁宋兴兵 日渐衰微的周王室为了防止郑庄公独揽朝政,就想分政给另一个姬姓国国君虢公,以保持政权的平衡。然而,郑庄公不买周平王的账,对周平王准备采取的这一举措怨恨不已。尤其值得玩味的是,为了达成妥协,作为天子的周平王和作为诸侯国国君的郑庄公,居然采用了进入春秋时代以后各诸侯国间普遍采用的一种外交手段,即交换质子。 感想:(都不知道你需要哪方面的) 哈哈写了好久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到黄泉不相见 上一句是什么?
东飞伯劳西飞燕,不及黄泉无相见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如果由某个失恋的人向对方抛出,那恨恨的样子还是很有型的,那意思就是:这辈子我再也不要看到你(白话说出来那气势还是差了点)!够绝了吧?不过这句话的最早出处和风月其实没一点关系,乃是几千年前一位郑国君主对其母说的。别说,当年的郑庄公说这话时还真有点愤青的味道。
《左传》,郑武公夫人姜氏当年生庄公时难产,所以一直不喜欢这个大儿子,而偏爱小儿子共叔段。姜氏想立小儿子为君主,可是他的丈夫武公不同意。及至庄公继位,姜氏就一意帮着小儿子讨封地,最后发展成和共叔段一起阴谋造反,想要推翻庄公。做母亲的做到这份上,也难怪大儿子有怨气了。庄公在打败共叔段后,就把其母安置到了城颖,并且当面发下重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可想而知,庄公很快就后悔了。
后悔归后悔,这话已经说出去了,收不回来了。不要说他是一国之君,按古人之重誓,就是普通人我想也拉不下脸回头去讨好对方。后来就有个叫颖考叔的孝子给庄公出主意,他对庄公说:“这有什么好为难的呢?如果挖地,一直挖到有泉水之处,然后在隧道里面和母亲相见,那有谁敢说这不是在‘黄泉相见’呢?”后来故事的发展,我想也不用说了,自然是母子和好如初了。这里既有古人的智慧(说狡猾也行),也不得不说有文言的功劳。说到文言,还是忍不住想补充一点母子“黄泉相见”的场面细节。左传里是这么写的,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读公与其母的入隧及出隧诗,是不是带点让人动容的成人的天真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