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宁

时间:2024-05-19 06:02:00 编辑:大鹏 来源:长期打折网

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专业成长路02:《“单元整体教学”之我见》研修总结...

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有效整合
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有效整合
提示:

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有效整合

一、究竟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当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不是被动的融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它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关系的变革。不仅仅表现为策略或内容上的交叉、渗透、组合、综合,更重要的是它们所表达的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二、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整合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学习,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在开始的时候,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出现了偏差,错误的认为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课程整合就是利用微机引导学生在互连网上学习。
大家知道,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发明、创造一般是从化学实验中获得的,化学理论的建立也必须依靠实验作佐证,化学实验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教育价值,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原理、概念,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在微机上进行化学学科的学习,势必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进行化学实验,只能进行实验模拟,在很大程度上,实验模拟的可视性很好,但可信度却很差。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一段时间内,本人对于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课程整合存在抵触情绪。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才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课程整合不仅仅是利用微机引导学生在互连网上学习,它囊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例如:早些时候常说的微机辅助课堂的教学等,既包括狭义上的网络学习,又包括广义上的网络学习。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越来越密不可分,要摒弃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用崭新的教育理念看待课程、教学,才能把握课程整合的实质与关键。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认识,实践到推广、普及的过程。
2、要重视化学学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化学是一门信息量很大的科学,学科教学资源是学科课程整合的基础,没有资源,整合就无从谈起。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本人深受资源匮乏的困扰。
刚开始的时候,为了上化学平衡的课,四处网罗有关动态平衡微观模拟课件,但都不能很好的与我的教学设计兼容,不得不花很大的精力自己制作课件。
为了上一节碱金属的公开课,为了让学生在感性上对铷和铯与水反应有多么的剧烈有认识,而四处搜罗铷和铯与水反应的录象,甚至联系购买铷和铯。
诸如此类的困扰,大家也会有体会。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化学的探究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撑,仅有教材、参考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围绕化学课程,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资源。
可能有人会说,网络资源瀚如烟海,还用你来开发?其实不然,正是如此,才更要教师将相关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加工。在网络上搜集过资料的人对此都深有体会,我们总不能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大海捞针吧。
资源库的建设和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当然,我们提倡学生亲身经历对自然或社会的探究,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与在图书馆、网络或资源库的第二收资料相结合,因为,这两种资料及其收集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3、要重视教学设计的“学教并重”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规划蓝图,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设计一般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⑴ 创设学习情境。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不同,创设不同学习情境。如:社会、文化、自然情境;问题情境;虚拟实验环境等。在学习情境中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操作,在这里,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教学资源创设情境。
⑵ 教师指导学生探索学习。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特征、相互关系、规律等并进行思考,利用NetMeeting或BBS等进行协商或发表意见。
⑶ 学生实践、验证阶段。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对所获取的信息经过初步整理,加工后会得到一定的结论或提出某些假说,需要对这些结论或假说加以验证。在这里,可利用信息技术的播放演示功能,重新展示学习情境。
⑷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归纳总结。
⑸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测评价,以了解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应针对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进行教详尽的设计和规划。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整个高中应形成一个系统的学科探究目标。探究教学活动的数量应由少到多,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切忌“一刀切”。
从每一节的教学来看,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上,也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探究情境。
4、要重视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进
信息技术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和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在实施课程整合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优点,使学生自己主动去完成学习的各个环节,达到学习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粉笔和黑板的作用要逐渐淡化,代之而起的将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被重新定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局面将被改变;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将不断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亮点,它的发展无疑将为新的教学理念的实现开辟出美好的前景。
三、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整合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数字化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有者本质的不同,这个转变需要过程,从教育者的思想转变到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从学习者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到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以及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且不能急于求成。
2、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⑴ 传统教育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
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的直观性、真实性是任何先进的技术手段都代替不了的,绝对不能以动画等媒体流替代所有的实验。
目前,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出现过两种很不好的倾向。
一是教学应用上的极端化倾向
这种倾向的最大特点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了“极致”,无论什么课型,无论是否有必要,甚至板书都要应用信息技术,似乎没有信息技术就不是一节课。以至于学生变得害怕上课。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应该深入而全面,不能局限在“媒体论”的阶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该是多样化的,学无定法,教也无定法,我们不应追求一个统一的模式,更不能流于形式,否则会走得太偏,不是不用,回到老路上,就是流于形式的处处都用。在这一点上,化学学科显得更加明显些:如实验操作绝对不能完全由信息技术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有它的优势!不能用信息技术手段完全取代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
另一种是软件制作上的极端化倾向
这种倾向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认为,教师的教学课件必须由教师本人编制,并追求制作课件的平台的先进性。不是有一段时间就追求课件制作要用Authorware、3D Max、网页等等吗。
这种倾向只能无穷尽的增加教师的负担,对教学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的深入、教育教学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和改进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是用的,不是作的。当然,作为一线的教师,能够自己制作教学软件更好,但如果有高水平的、符合自己教学思想的教学软件就没有必要再费神费力的重新自己编制软件。
我认为,只要能将信息技术恰倒好处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点,弥补传统教育教学手段的不足,就是好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例。因此必须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效性。
⑵ 关于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40或45分钟为一个时间段,而基于互联网的探究式教学是不可能使所有的学生在一节或两节课内就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节或两节课的内容完成,即使完成了,也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正是这种明显的冲突,引来了在众多的反对声。
其实,产生这种反对声正是由于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认识错误而造成的。现行的教材是以知识传授为核心,能力培养为立意的体系,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基于互联网的探究式教学,如果所有的课都要这样去上,那只能是作秀。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除了基于互联网的探究式教学之外,目前主要的还是网络下的课堂教学。如果将来有一天,教材和教学进度的安排都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化,都采用基于互联网的探究式教学也未尝不可。
⑶ 学生低探究能力与实施互联网的探究式教学对学生高探究能力要求之间的关系
在基于互联网的探究式教学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普遍感觉到学生的探究能力十分欠缺,而且个体间的差异极大。众所周知,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探究能力的形成更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最好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可惜的是,现在大多数地区的幼儿园、小学甚至初中根本就不重视,因此进入高中的学生非常缺乏探究的经验与能力。
探究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网络型课程整合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的安排。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前必须了解学生的探究能力达到了什么水平、知识基础能够达到什么水平、不同基础的学生可能存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等问题。最好是在基础年纪(如刚入学时)调查研究整个年级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水平,并制定本学期期望达到的能力目标。这需要学校建立一个能力发展系列目标,各学科通力合作,帮助学生形成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核心的能力基础。
一旦基础探究能力形成之后,各学科就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科探究能力,一旦学科探究能力形成,学习效率自然提高,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的问题自然就好解决了。

以上是我个人对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整合的一点粗浅看法,不到指出请各位专家斧正。谢谢。



c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提示: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究竟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当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不是被动的融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它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关系的变革。不仅仅表现为策略或内容上的交叉、渗透、组合、综合,更重要的是它们所表达的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二、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整合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学习,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在开始的时候,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出现了偏差,错误的认为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课程整合就是利用微机引导学生在互连网上学习。
大家知道,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发明、创造一般是从化学实验中获得的,化学理论的建立也必须依靠实验作佐证,化学实验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教育价值,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原理、概念,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在微机上进行化学学科的学习,势必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进行化学实验,只能进行实验模拟,在很大程度上,实验模拟的可视性很好,但可信度却很差。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一段时间内,本人对于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课程整合存在抵触情绪。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才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课程整合不仅仅是利用微机引导学生在互连网上学习,它囊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例如:早些时候常说的微机辅助课堂的教学等,既包括狭义上的网络学习,又包括广义上的网络学习。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越来越密不可分,要摒弃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用崭新的教育理念看待课程、教学,才能把握课程整合的实质与关键。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认识,实践到推广、普及的过程。
2、要重视化学学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化学是一门信息量很大的科学,学科教学资源是学科课程整合的基础,没有资源,整合就无从谈起。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本人深受资源匮乏的困扰。
刚开始的时候,为了上化学平衡的课,四处网罗有关动态平衡微观模拟课件,但都不能很好的与我的教学设计兼容,不得不花很大的精力自己制作课件。
为了上一节碱金属的公开课,为了让学生在感性上对铷和铯与水反应有多么的剧烈有认识,而四处搜罗铷和铯与水反应的录象,甚至联系购买铷和铯。
诸如此类的困扰,大家也会有体会。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化学的探究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撑,仅有教材、参考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围绕化学课程,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资源。
可能有人会说,网络资源瀚如烟海,还用你来开发?其实不然,正是如此,才更要教师将相关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加工。在网络上搜集过资料的人对此都深有体会,我们总不能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大海捞针吧。
资源库的建设和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当然,我们提倡学生亲身经历对自然或社会的探究,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与在图书馆、网络或资源库的第二收资料相结合,因为,这两种资料及其收集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3、要重视教学设计的“学教并重”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规划蓝图,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设计一般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⑴ 创设学习情境。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不同,创设不同学习情境。如:社会、文化、自然情境;问题情境;虚拟实验环境等。在学习情境中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操作,在这里,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教学资源创设情境。
⑵ 教师指导学生探索学习。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特征、相互关系、规律等并进行思考,利用NetMeeting或BBS等进行协商或发表意见。
⑶ 学生实践、验证阶段。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对所获取的信息经过初步整理,加工后会得到一定的结论或提出某些假说,需要对这些结论或假说加以验证。在这里,可利用信息技术的播放演示功能,重新展示学习情境。
⑷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归纳总结。
⑸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测评价,以了解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应针对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进行教详尽的设计和规划。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整个高中应形成一个系统的学科探究目标。探究教学活动的数量应由少到多,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切忌“一刀切”。
从每一节的教学来看,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上,也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不同层

专业成长路02:《“单元整体教学”之我见》研修总结
提示:

专业成长路02:《“单元整体教学”之我见》研修总结

2022年7月18日星期一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梁老师的推荐下,我加入了中原名师李朋云初中英语工作室,认识了长垣第一初级中学的李朋云老师和他的团队,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李朋云老师是个雷厉风行的人,我上午加入他的团队,下午他便给我布置了第二天团队研讨时的任务,让我分享自己的经验。彻底“粉碎”了我在这个团队潜水、观望的想法,让我以积极的态度做真正的工作室研修成员。7月19日晚上7:30,我参加了李老师工作室的第一次研讨活动,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如海绵吸水般的学习过程。下面把我的所学、所思和所行汇报如下。

一、所学

1.学习了李朋云老师严谨、细致、专业、高效的工作作风。

李老师在给我布置任务前有沟通。他会根据我的经历和经验,给我提具体的要求,让我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他的指令很清晰,语言很专业,方向很明确,没有任何废话和套话。从他身上我既看到了将者风范,又看到了一位导师的领导力。




李老师布置完任务后有跟进指导。他给团队布置完任务,发送了大量的相关内容的链接,理论结合实践,供团队成员学习。也是通过李老师发的链接,我把以前断断续续未听完整的王蔷老师关于单元整体教学的讲座又看了一遍,对端元整体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我

提交了自己的分享稿以后,他认真阅读并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分享那哪一部分,怎么分享,都有明确的要求,并让我做出课件。

7月19日上午8点多沟通,下午2点提交分享稿,下午4:30 提交课件,晚上7:15进入腾讯会议室调试设备,这一天我感到从而有过的紧张,也感到非常充实,高效。

 

2. 学习了梁树丽老师精彩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7月19日下午,李朋云老师在我发送了课件以后,给我发来了好友梁树丽老师的分享课件。我和老梁虽然是好友,但是这两年我在专业成长方面下的功夫真不如她。她跟着王彩琴导师不断学习,每月又参加一次网研社的案例研讨,不断地学习和沉淀,她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成长。

梁老师结合王彩琴教授曾经在语篇教学和写作教学中的三个关键词what、why和how,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三条“经验” ,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三条经验是:

(1).深入开展语篇研读

教师要对语篇研读,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分析;明确主题意义,提炼语篇中的结构化知识,建立文体特征,语言特点等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语篇传递的意义,挖掘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把握教学主线,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设计教与学的活动提供依据。

(2)研读语篇要重点回答3个基本问题。

第一,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what 。

第二,语篇传递的意义(作者的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是什么why。

第三,语篇具有怎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how。

(3)教学设计与实施要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围绕主题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解决真实的问题,达到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围绕这些问题,她的课堂教学设计就很清晰,具体,一目了然。




如果说我的所谓经验是纸上谈兵,梁老师的设计就是实战演习。她的教学设计更加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文化意识的渗透,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设计上的不足,也感谢她让我看到了一个方向。在我分享的时候,我一直在纠结要不要按照李老师下午的要求替她分享,但是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梁老师是优秀的,她的优秀要由她自己来展示,而且我觉得她对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完全可以作为一次独立的分享。这个设计对我们所有英语教师都是非常有益的。

3. 学习了王彩琴教授等诸位英语大咖的批判质疑精神。

在19号的研讨中,我被河南师范大学王彩琴教授多个“为什么”问懵了。虽然她的问题没有指定我回答,但是我很紧张,因为她所想到的、质疑的、批判的,是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的。比如:李约瑟之问和钱学森之问。还比如,专家们说的都是对的吗?所有的单元都适合整体教学吗?原有的教材设计真的一无是处吗?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地看待单元整体教学?

还有王彩琴教授提到的,她发现她很难改变自己的学生,大学四年,她很难从学生身上看到大学教师的教育效果。很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依然保留的是他们初中老师或者高中老师带给他们的教育。为什么学生没有改变?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不要变?哪些需要变?哪些不用变?诸如此类的问题等等。







王彩琴教授之问让我汗颜。坦白地说,对于一些新理论和新思潮的出现,我要么全盘接受,要么无动于衷,很少去追问这些内容对不对?有没有必要?是不是合适?我的大脑想个容器,一直在往里面装东西,却没有思考生成新的东西,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二、 所思与所行

1.  教师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李朋云老师发了很多关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学习材料,并对省内其他名师工作室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吕老师在王蔷教授讲解的基础上加入了个人的理解和补充。我们要想做什么研究,必须熟悉这个研究领域的理论和研究现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王莎莎老师总结出来的教师关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困惑与我原有的困惑相比更有深度和思想性,关联、语篇意义、思维品质是我不曾深入思考过的问题。如果没有对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是不可能提出这些有深度思考的问题的。




彩琴老师也是因为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才很容易发现我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让思维层面和意识层面的内容很快在设计中凸显出来了。

所以以后的我要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紧跟工作室的步伐认真加强学习和教研,另外暑假计划把2022年版课标学透学扎实,再把与单元整体教学相关的材料学习并梳理归纳,形成自己的笔记。

2. 教师要有批判性思维。

在昨晚的研讨中,我被王彩琴老师多个“为什么”问懵了。坦白地说,对于一些新理论和新思潮的出现,我要么全盘接受,要么无动于衷,很少去追问这些内容对不对?有没有必要?是不是合适?所有的单元都适合整体教学吗?原有的教材设计真的一无是处吗?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地看待单元整体教学?我们的教参和教辅到底是太多还是太少了?

彩琴老师说:她和我们最大的区别是,她手里只有课本和课标。她是最“穷”的,恰恰也是最“富有”的。因为没有更多的资源,她就会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源,深入研读课本和课标,立足教材,深挖文本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并结合生活进行深度思考、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和作业。而我们往往在众多的资源中迷失了自我,缺失了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无论是王彩琴老师,李朋云老师,还是魏玮老师,王彦老师,郭华伟老师,他们对单元整体教学都能采取理性的态度,客观地面对与分析,并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在实践上也就做到了有的放矢。

我要学习这些优秀同行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多一点批判性思维,以后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要深度研读教材和课标,用彩琴老师的话说“把教材挖出金子来”。

3. 教师要有团队协作的意识。




彩琴老师分享了她的观点,她认为我们不仅要深度研读教材,还要教研组合作进行,开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通读单元内容,解读主题语篇,落实结构性知识,通过集体备课、研课和磨课,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形成集体的合力,方能行得更远。所以在大单元整体教学上,以后要加强和教研组、工作室小伙伴们之间的协作,争取在集体的智慧碰撞中不断有新的提升。

上一篇:airtac气缸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