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索引 1,安全心理学的安全心理学 2,安全心理学具体内容? 3,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4,安全心理包含什么 5,心理安全感是什么? 6,《消防安全知识手册》谁有范本 7,安全生产当中员工的不安全心理因素都有哪些 1,安全心理学的安全心理学 其主要研究
本文目录索引
- 1,安全心理学的安全心理学
- 2,安全心理学具体内容?
- 3,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 4,安全心理包含什么
- 5,心理安全感是什么?
- 6,《消防安全知识手册》谁有范本
- 7,安全生产当中员工的不安全心理因素都有哪些
1,安全心理学的安全心理学
其主要研究内容有:①意外事故的人的因素的分析,如疲劳、情绪波动、注意力分散、判断错误、人事关系等对事故发生的影响。②工伤事故肇事者的特性研究,如智力、年龄、性别、工作经验、情绪状态、个性、身体条件等与事故发生率的关系的研究。③防止意外事故的心理学对策,如从业人员的选拔(即职业适宜性检查),机器的设计要符合工程心理学要求,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以及培养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等。
2,安全心理学具体内容?
一、心理学基础与原理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研究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相互关系的规律科学。
基本内容如下:
⑴认识过程
1 心理过程 ⑵ 情感过程
⑶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⑴个性倾向
2个性过程
⑵个性心理特征
(一)人的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是同物质相联系的,是起源于物质的。是物质活动的结果。或:人的心理是大脑对于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心理过程
1、感觉和感知
感觉是大脑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的各别属性的反映。其分为: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知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其分为:视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2、情绪与情感
它们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主管需要之间的关系,具有两极性。
3、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其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
4、意志
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三个不同特征:
①是自觉的确定目的的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并以随意行动为基础。
②分为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③不同人又不同的表现
(三)个性心理
1、心理倾向性
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人对实现的态度
1)需要
以意向、愿望和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2)动机
是指激起一个人去行动或者抑制这个行动的一种意图、打算或心理的冲动。
3)兴趣
是人积极研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2、个性心理特征
1) 能力
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给性心理特征。
通过安全教育和培训,达到所需要的作业能力,确保那安全生产。
2)性格
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个性心理。
特征:不同的性格特征如下:
①性格的态度特征
②性格的理智特征
③性格的情绪特征
④性格的意志特征
3)气质
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随年龄和教育的影响而变化。
二、安全心理学基础
是研究劳动者在对待和克服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心理活动规律。
人必须通过感觉、知觉和记忆等来认识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
根据劳动者的个性心理,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防止不安全事故发生。
3,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活动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探讨教育过程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的科学。迄今为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仅有一百年的历史,还是一门很年轻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上的各项困难和挑战。 扩展资料: 教育心理学的领域是记忆研究、认知过程和个体差异(通过认知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理论和策略。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揭示学习规律并运用规律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学生的学习既受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学习者自身内部心理因素的制约,还受到诸如家庭,学校,教材,教师的教学等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教育心理学要研究的是这些因素对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育心理学
4,安全心理包含什么
安全心理包含:人的认知、能力、人格、经验、性别、年龄、反应模式等主体因素和工作环境条件等物理因素与事故的关系,人为差错的类型和原因分析,安全训练和教育等。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良好的心境,个体在这种状态下,其认识活动、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而且具有正常的适当的调控能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扩展资料 需要心理咨询的时候 1、当你在择业时,你需要准确判断自己的适应性时; 2、当某些事引起了你强烈的心理冲突,自己难以解决时; 3、当你心情烦闷,难以自拔时; 4、当你的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常与他人发生冲突时; 5、当你时常厌食、暴饮暴食时; 6、当你总觉得睡眠不好,如失眠、做噩梦或梦游时; 7、当你的恋爱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8、当你有明显不平常的感觉和行为时,例如,总感觉有人在说自己的坏话,总听到一个声音指挥、控制你等; 9、当你常会害怕一些并不可怕的事物,害怕花、害怕水、害怕笔、害怕看人等; 10、当你脑子里总不停地想一些无意义的小问题或者不停地洗手等; 11、当你的生活中遇有重大选择犹豫不决时; 12、当你的学习压力大、无力承受但又不能自行调节时; 13、当你经受挫折之后,精神一蹶不振时; 14、当你过分自卑,经常感到心情压抑时; 15、当你经历了失恋、失去亲人等情况之后,心灵创伤无法“自愈”时。
5,心理安全感是什么?
1.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安全感的研究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很早就注意到个体的弱小、男孩的阉割焦虑以及自卑情结对一个人成长及**以后心理健康和神经症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接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由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信号焦虑”、“分离焦虑”、“阉割焦虑”以及“超我的焦虑”。后来的精神分析研究者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总结出神经症症状的形成过程,认为:由于现实冲突的无法解决而产生焦虑情绪,进而退行到幼年的某种行为中,以期得到某种安慰、平衡。换句话说,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冲突、焦虑、防御机制等都是由个人幼年及成年阶段某种欲望的控制与满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主张儿童人格的形成复演着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在幼年时期,儿童完全依赖父母,父母给儿童施加种种界限和禁忌。此时的儿童虽然没有自由,却有着非常稳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越来越独立,同父母的联系日益减少,这一发展过程的直接结果是儿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丧失,因为他要单独的面对社会,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按照弗洛姆的观点:现代社会给人们以极大的自由,但与此同时,由于自由的增大,使得现代人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日益减少,个人的责任日益增大。现代人日益缺乏归属感,经常体验到孤独和不安全。
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Karen Horney)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但她特别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观点,她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个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基本焦虑。“当父母对儿童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支配;冷漠或怪癖行为;对儿童个人的需要缺乏尊敬;缺乏真诚的指导;轻蔑的态度;过分颂扬或缺乏赞扬;缺乏令人信赖的温暖;使儿童在父母的争吵中选择一方;负担过多的责任或不负责任;偏袒、隔绝同其他儿童的交往;不公正、歧视、不守信用;充满敌意的气氛”等等方式来对待儿童时,儿童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基本敌意。但由于儿童自身的渺小和无助,儿童又必须依赖父母,因而必须压抑对父母的敌意,这种压抑的直接结果导致儿童把敌意投向整个世界和整个社会,使儿童认为世间的一切任何事物对他们来说都充满了危险,这就导致了不安全感的产生并进而转化为基本焦虑。
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沙利文特别重视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依照沙利文的观点,人类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是受社会制约的,儿童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意识到,有些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不是父母所赞许的,儿童必须调节自己的行为,适应父母的标准,以获得安全。随着儿童的成长,不仅父母,教师和其他一些社会力量的代表如“警察”等会使儿童体验到不安全感,而且其追求满足的要求可能被社会拒绝也会使之体验到不安全感和不舒适感,或被称之为焦虑。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在1950年提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发展的课题是要个体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婴儿初生,如果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能够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基本信任的获得是儿童的第一个社会成就,是婴儿自我统一性的基础。
从精神分析的理论可以看出:个体的安全感是这样产生的:父母(尤其母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客体,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与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孩子就会体验的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2.人本主义理论关于安全感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他现今闻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当生理需要被大部分满足之后,第二层次的需要就出现了。个体变得越来越对寻求环境的安全、稳定和保障感兴趣,可能产生了发展某种结构、秩序和某种限制的需要。个体变得忧虑起来,不是与**这样一些需求有关,而是和他的恐惧和焦虑有关。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马斯洛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制了《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又称S-I问卷)。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
对于具有安全感和具有不安全感的人,马斯洛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其中,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感到被拒绝,感到不被接受,感到受冷落,或者受到嫉恨、受到歧视;感到孤独、被遗忘、被遗弃;经常感到威胁、危险和焦虑;对他人抱不信任、嫉妒、傲慢、仇恨、敌视的态度;悲观倾向;总倾向于不满足;表现出强迫性内省倾向,病态自责,自我过敏;罪恶和羞怯感,自我谴责倾向,甚至自杀倾向;不停息地为更安全而努力,表现出各种神经质倾向、自卫倾向、自卑等。自私、自我中心。而具有安全感的人则感到被人喜欢、被人接受,从他人处感到温暖和热情;感到归属,感到是群体中的一员;对他人抱信任、宽容、友好、热情的态度;乐观倾向;倾向于满足;开朗,表现出客体中心、问题中心、世界中心倾向,而不是自我中倾向,自我接纳,自我宽容;为问题的解决而争取必要的力量,关注问题而不是关注于对他人的统治;坚定、积极,有良好的自我估价;以现实的态度来面对现实;关心社会,合作、善意,富于同情心。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影响,每一个作用于有机体的刺激物,都或多或少的更易于以一种不安全的方式,而不是以一种具有安全感的方式来被解释。我们会看到,安全感强的人具备较高的接纳和自我认同,而不安全感强烈的人往往隐藏着强烈的自卑和敌对情绪。马斯洛在其研究后期,与Mittelenmn一起提出十条心理健康的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个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
3.安全感与神经症的关系
在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儿童从父母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或是父母采用的负面的教养方式,如:不尊重、鄙视、讥讽和羞辱,刺伤了儿童的情感,损害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一直到成年期都摆脱不了。这些体验的缺乏往往造成他们过度的渴望享受生活、得到赞赏和认可。这种渴望激发他们过分的做出努力和取得成绩。但是会出现自我要求过高的危险,他经常以抑郁性的精疲力竭而告终。一般情况下,即使他们付出更大的努力,也不能满足他们对生活和爱的更高渴望。这些人总是体验着他们童年时期所熟悉的痛苦感情:得到的不够、不满足或不可爱——在儿童时期没有满足的爱,会在后来的生活中执著的、神经症性地不断的寻求。
Asdhaffenberg明确提出了不安全感的概念,并且认为不安全感与神经症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其后,K.Schineider(1958)发展了这一关系,并提出了“不安全感人格类型”,认为代偿性的过分追求安全感,可以解释多种多样的神经症行为。我国学者,如钟友彬、许又新教授等人强调不安全感与神经症发病有密切关系。钟友彬教授特别指出:强迫的核心是恐惧和不安全感,如对传染病恐惧的强迫性洗手,和对门锁的反复性检查,均是出于对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担心和缺乏安全感。
我们认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即基本人际信任,才能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能有人性及价值的较充分的实现。不安全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础心理特征,当它在比较一般的范围内的时候,就不被当作是病态的表现。不安全感是许多心因性精神障碍最根本的人格基础,没有安全感,就没有自我接纳,就没有人际信任,更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导致精神障碍。
不安全感是所有神经症的共同人格基础。当出现不安全感却找不到恐惧对象的时候,表现为焦虑症;当它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紧张恐惧和逃避的时候,轻则是社交焦虑,重则是社交恐怖症;当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极度没有把握的时候,就表现为疑病症;在感到极端不安全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控制结果失败后仍未放弃的时候,就表现为强迫症,在控制不让客体丧失的意志努力失败后导致绝望的时候,就可以表现为抑郁性神经症。通常,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缓解心中的不安全感,从而获得安全感,甚至是过度控制(over-control)的,包括在思维和行为方面,通过利用科学、宗教、迷信、自我发明的个人迷信、思维(包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和行为控制等方法来实现。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一些个案,由于早年生活经历中缺乏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导致**之后面临着许多情绪的困扰,而这些情绪的困扰多来自于他们并不满意的人际关系,包括与父母、同伴,甚至**以后与恋人、配偶的关系。他们要么是退缩、回避,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要么强硬、固执,很难与人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表面上看来,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极要面子,实际上,这种自尊是虚假的自尊,更多的表现为他尊,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尊重、自我接纳和认为自己有价值。人际敏感是显而易见的结果,相应的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
6,《消防安全知识手册》谁有范本
消防知识培训资料
第一章 前 言
一、消防的方针: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二、公民的消防安全则任:《一》学习和掌握预防火灾科学知识,严格遵守消防法规,积极主动做好消防安全工作。《二》自愿保护消防设施,不损坏、不擅自挪用、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不埋、压、圈占消火栓。不占用防火间距。不堵塞消防通道。《三》不携带火种进人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不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四》火灾发生后应立即报告火警;私有通信工具应无偿为火灾报警提供便利;不谎报火警。《五》成年公民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
第二章 消防基本知识
一、火灾的定义 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GB5907-86)
二、火灾的分类 火灾分为A、B、C、D四类(GB4968-85)1.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 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较大的灼热。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2.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3.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 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4.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 指钾、钠、镁、钛、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三、灭火的基本原理 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根据这些基本条件,一切灭火措施,都是为了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或终止燃烧的连锁反应而使火熄灭以及把火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这就是灭火的基本原理。★冷却法:如用水扑灭一般固体物质的火灾,通过水来大量吸收热量,使燃烧物的温度迅速降低.最后使燃烧终止。★窒息法:如用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来降低氧浓度,使燃烧不能持续。★隔离法:如用泡沫灭火剂灭火,通过产生的泡沫覆盖于燃烧体表面,在冷却作用的同时,把可燃物同火焰和空气隔离开来,达到灭火的目的。★化学抑制法:如用干粉灭火剂通过化学作用,破坏燃烧的链式反应,使燃烧终止。
四、灭火的基本措施★扑救A类火灾:一般可采用水冷却法,但对于忌水的物质,如布、纸等应尽量减少水渍所造成的损失。对珍贵图书、档案应使用二氧化碳、卤代烷、干粉灭火剂灭火。★扑救B类火灾:首先应切断可燃液体的来源,同时将燃烧区容器内可燃液体排至安全地区,并用水冷却燃烧区可燃液体的容器壁,减慢蒸发速度;及时使用大剂量泡沫灭火剂、干粉灭火剂将液体火灾扑灭。★扑救C类火灾:首先应关闭可燃气阀门,防止可燃气发生爆炸,然后选用干粉、卤代烷、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扑救D类火灾:如镁、铝燃烧时温度非常高,水及其他普通灭火剂无效。 钠和钾的火灾切忌用水扑救,水与钠、钾起反应放出大量热和氢,会促进火灾猛烈发展。应用特殊的灭火剂,如干砂等。★扑救带电火灾:用“1211”或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效果好,因为这三种灭火器的灭火药剂绝缘性能好,不会发生触电伤人的事故。
第三章 灭火器材的介绍与使用
目前常见的灭火器材有五种:
1211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沬灭火器、酸碱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具体用途及使用方法见下表:
种类 大致介绍与主要用途 使用方法
1211灭火器 适用于仪表、电子仪器设备及文物、图书、档案等贵重物品的初起火扑救 使用“1211”灭火器时,首先撕下铅封、拔掉保险销,然后在距火源1.5~3米处,将喷嘴对准火焰的根部,用力按下压把,压杆就将密封开启,“1211"灭火剂就在氮气压力作用下喷出,松开压把,喷射中止。如遇零星小火,可采取点射方法灭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 主要用于扑救贵重设备、档案、仪器仪表、600伏以下的电气设备及油类初起火灾,不能扑救钾钠等轻金属火灾 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开启方式不同,使用方法也不同。如果是手动开启式(即鸭嘴式)的灭火器,使用时先拔去保险销,一手持喷筒把手,一手紧压压把,二氧化碳即自行喷出,不用时将手放松即可关闭。如果是螺旋开启式(即手轮式)的二氧化碳灭火器,使用时,先将铅封去掉,翘起喷筒,一手提提把,—手将手轮顺时针方向旋转开启,高压气体即自行喷出。
泡沬灭火器 MP型手提式泡沬灭火器主要是由筒体、器盖、瓶胆和喷嘴等组成。 要将灭火器平稳地提到火场,注意筒身不宜过度倾斜,以免两种药液混合。然后用手指压紧喷嘴口,颠倒筒身,上下摇晃几次,向火源喷射,如是油火,使用手提式化学泡沫灭火器时,应向容器内壁喷射,让泡沫覆盖油面使火熄灭。在使用舟车式灭火器时,先将器盖上的手柄向上扳转,中轴即自动弹出,再启瓶口,用手指压紧喷嘴口,然后颠倒器身,上下摇晃几次,松开手指,按照上述方法灭火即可。
酸碱灭火器 适用于扑救木材、纺织品、棉麻、纸张、粮草等一般固体物质,不适于油灯、电气、轻金属和可燃气体的火灾 颠倒筒体,上下摇晃几次,不能将简盖或筒底部分对向人体,以防爆破伤人。在液体喷完前,切记不可旋转筒盖,以免伤人
干粉灭火器 有外装式、推车式、背负式
可扑灭一般火灾,还可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使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时,应撕去头上铅封,拔去保险销,一只手握住胶管,将喷嘴对准火焰的根部;另一只手按下压把或提起拉环,干粉即可喷出灭火。喷粉要由近而远,向前平推,左右横扫,不使火焰窜回。
灭火时应站在火源的上风,以避免火势过大,火焰对人造成伤害。
第四章 火灾报警
火灾报警应注意如下问题:1、牢记火警电话“119”。2、接通“119”火灾报警电话后,要向接警中心讲清失火单位的名称地址、什么东西着火、火势大小,以及火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听清对方提出的问题,以便正确回答。3、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姓名告诉对方,以便联系。4、打完电话后,要立即派人到主要路口迎接消防车。5、要迅速组织人员疏通消防通道,清除障碍物,使消防车到达火场后能立即进人最佳位置灭火救援。6、如果着火地区发生了新的变化,要及时报告消防队,使他们能及时改变灭火战术,取得最佳效果。
第五章 安全逃生知识
每个办公室或房间的门后都有相应的安全疏散示意图,如遇紧急情况可按照其指示快速到达安全出口,如处于高层建筑中,在遇至火灾后,不应使用电梯,因电梯可能应断电而受阻,导致被困,最好的方式是选择楼梯。
每幢高层建筑在每层的楼梯处均会设立火灾显示系统,你可以通过此系统了解到是那层楼失了火,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据调查统计,死于火灾的人70%左右是因为被烟熏死或呛死,所以在火灾中,如何减少自已吸入的有毒烟气是非常重要的,遇火灾时,应及时就近找到水源,用布湿水后,捂住口鼻。如需穿过火墙时,应将自已全身衣物淋湿,以减小因为衣物着火而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如烟雾很大时,应采用匍匐前进的方式,尽量贴近于地面,因为烟雾轻于空气,一般浮于通道或房间的上方。
如失火时,身处二、三楼,而无法选择通道下楼时,可选择排水管或其它可攀爬物体可设备,也可利用室内的物品如床单、绳索等结绳自救。如情况紧急也无可用之物时,可采取抓住栏杆或窗沿,使身体垂直于地面,自由落体而下,这样可降低所跳的高度以减小对身体的伤害。
如在逃生时,遇到门时,在不清楚的情况下,不要轻易打开,有可能火正在这扇门的背后熊熊燃烧,可采取先用手触摸一下门把手,如果温度较高,千万不要轻易打开,可能会导致火势蔓延。
7、防止引火烧身;在火灾现场,如果身上着了火,千万不能随便奔跑,因为奔跑时会形成一股小风,大量新鲜空气冲到着火人身上,就会像给火炉扇风似的,越烧越旺:着火的人到处乱跑,还会把火带到其他场,引起新的燃烧点。身上着火时.一般总是先烧着衣服,这时最要紧的是设法先将衣服脱掉。如果来不及脱衣服,也可卧倒在地上打滚,把身上的火压灭。若有其他人在场,可向着火人身上浇水,将燃烧着的衣服脱下或撕下。
7,安全生产当中员工的不安全心理因素都有哪些
(1)受长期安全生产影响的“麻痹人”。由于所在井自建矿以来没有发生大的事故,自己所在区队、班组近年来也没有发生事故,自认为井下作业讲起来危险,干起来并不象讲的那样,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粗心大意,因而对危险现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常因一时疏忽而造成事故的发生。 (2)对安全生产知识一知半解的“糊涂人”。对安全知识掌握甚少,平时又不注重学习,对规程规定一知半解,对各种不安全因素缺乏认识,遇到危险不知道如何处理,凭主观想象去作业,因而安全可靠性差,极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3)急切致富的“经济人”。有些职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只想多挣钱,急于摆脱家庭困境,不顾安全,尤其是中年职工,上有老,下有小,供孩子读书、成家娶媳妇、买房子都需要钱,挣钱的欲望特强,在井下工作时,急于完成自己的任务或多打进尺多超产,埋头苦干,过度消耗体力,疲劳过度,忘了安全、忽视了安全。 (4)盲目蛮干的“鲁莽人”。对领导安排的任务没听明确,对安全要求和作业标准不去慎重考虑,对现场安全情况不详细检查,不顾客观条件的变化,作业时随随便便,匆忙行动,盲目瞎干,使事故有机可乘,最易闯出祸害。 (5)不安心本职工作的“抛锚人”。自参加工作以后,面对井下作业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环境艰苦,造成心理不平衡,认为自己命运不好,导致职业意识差,劳动态度不端正,缺乏劳动兴趣和热情,工作时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迟到早退,工作马虎,给安全造成隐患。 (6)图省事,怕麻烦的“懒惰人”。用违章者的一句顺口溜便很能说明问题,说什么“规程规定太‘罗嗦’,一二三四麻烦多,随心所欲别琢磨,省事省力何其乐?!”。在工作中图省事怕麻烦,常常为了少干活,少出力,而违章冒险,造成事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