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宥坐,闻右座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这句话什

时间:2022-12-20 16:44:00 编辑:大鹏 来源:长期打折网

本文目录索引 1,闻右座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这句话什么意思? 2,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顾是什么意思 3,荀子.天伦 的翻译 4,荀子·宥坐的翻译 5,从《荀子宥坐》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6,我要荀子·宥坐的翻译 7,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是什

本文目录索引

1,闻右座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这句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听说佑座器这种东西,灌满了水就翻过去,没有水就倾斜,灌一半的水正好能垂直正立。是不是有这回事。 闻,是汉语汉字,拼音为wén,指的是听见的事情,消息,也指出名,有声望。闻也做姓氏。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乎是语尾的叹词。字形采用“兮”作边旁,像声音向上越扬的形状。 欹器(欹qī,奇+欠=歪斜而后张口吐),又常被称做歌器。它是一种计时器,类似沙漏。设计奇特:有双耳可穿绳悬挂,底厚而收尖,利于空瓶时向下垂直;口薄而敞开,利于盛满大量的水时而倾倒。其上放置匀速滴水,则形成周期性自动滴入水、倾倒水、空瓶立正,循环往复。 扩展资料: 欹(字典中是“攲”) CJK UNIFIED IDEOGRAPH-6B39 yī qī ㄑㄧ 拼音: qī, 笔划: 12。 部首: 欠(支) 笔顺编号:134125,123534。 1、倾斜,歪向一边。 2、容貌憔悴。 3、通“倚"。斜倚,斜靠。 4、古同“攲”:”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 原是一盛水的器物。 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就陈列着一高45.5cm、长18.7cm、宽14cm的铜制器物。这器物有些与众不同,据说;它的样子像个插屏,底座上有一个框架。框架的中央吊挂着一个直径12cm、高14.7cm的杯状容器,杯状容器两边的乳钉形轴与框架内侧的针状轴衔接。 这样,这个容器就可以在框架上沿一定方向转动。如果往容器中倒水,水倒入一半时,容器正好是垂直地吊挂;将水倒满后;容器却自动翻转,而把水全部倒出来了,之后,容器就又自动偏向一方静止下来。欹的字面意思是倾斜,原来就是不能一次性装满水的容器。

闻右座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这句话什么意思?

2,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顾是什么意思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释义: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中去参观,见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具。孔子问看守庙宇的人:“这是什么器具?”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用来给宽待赦免的人坐的器具。”孔子说:“我听说宽待赦免的坐具,空着时会倾斜,装了一半水就会正,装满水了就会翻倒。”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他的学生提水来灌,倒了一半水时欹器就端正了,装满了水后欹器就翻倒了,倒空了水它又倾斜了。孔子感慨地说:“唉,怎么会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子路说:“请问有保持满的方法吗?”孔子说:“聪明有智慧的,就用愚笨的方法;功劳大过天下的,就用退让的办法;用勇力震抚世间的,就用胆怯的办法;富裕遍布四海的,就用谦恭的办法。这就是所谓不断装满又不断损耗的方法。

3,荀子.天伦 的翻译

原文翻译:
上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了.(人)以礼义来配合(天)就会吉祥,(人)以暴乱(不以礼义)来配合天就会凶险.努力农业生产而节约用度,那麼天不能让人贫穷.保养周备而行动合时,那麼天不能让人生病.依循礼义正道而没有什麼差错,那麼老天不能加祸给人.所以水灾旱灾不能让人饥荒,冷热变化不能让人生病,自然灾害不能让人凶险.荒废农业生产而用度奢侈,那麼天也不能让人富有.保养简略而行动逆时,那麼天也不能让人保全.违背礼义正道而胡作非为,那麼天也不能让人吉祥.所以水灾旱灾还没来就闹饥荒了,冷热还没逼迫就生病了,自然灾害还没产生就有了凶险.这些所接受的时间和治世完全相同,然而灾殃灾祸却和治世不一样,这不可以怨天,都是人的作为造成的.所以明了到天和人职分的不同,那就可以称得是至人了.
   不必刻意去做就成功了,不必刻意去求就获得了,这就叫做「天职」.像这样子,虽然深奥,「至人」是不会刻意去加以思虑的;虽然伟大,「至人」是不会刻意去加以费力的;虽然精微,「至人」是不会刻意去加以考察的,这就叫做不和天争夺职分.天有天时,地有地利,人有人治,这就是说人(能与天地)并立为三.舍弃自身能够并立为三的部分,而(一味地)期待自己能够并立为三,那就错了.
  众多星辰相随旋转,太阳月亮交替映照,春夏秋冬轮流降临,阴阳交感,大化万物,风和雨广博地沾施,万物各自得这些的调和而生长,各自得到这些的滋养而成熟,看不到他在做事情而只看到成果,这就叫做「神」.大家都知道他成就万事万物,却不知道他无形无迹,这就叫做「天功」.只有圣人是不刻意去求了解天的.「天职」建立以後,「天功」已经完成,具备了形体而人的精神就产生了出来,好,恶,喜,怒,哀,乐的情感就蕴藏在里头了,这就叫做「天情」.耳朵,眼睛,鼻子,嘴巴,形态,各有它和外物交感(的功用)而不能互相替代,这就叫做「天官」.心灵处在胸中,来主宰五官(耳,目,鼻,口,形态),这就叫做「天君」.裁择其它的物类来奉养人类,这就叫做「天养」.顺著人类的需要叫做福,违逆人类的需要叫做祸,这就叫做「天政」.遮暗「天君」,混乱「天官」,废弃「天养」,违逆「天政」,背反「天情」,以致於丧失「天功」,这就叫做大凶.
圣人清明他的「天君」,调正他的「天官」,周备他的「天养」,顺当他的「天政」,涵养他的「天情」,进而来保全他的「天功」.如此,圣人就会知道他所应该做的事情,知道他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能够在天地间尽职而役使万事万物了.圣人的行动完全合理,他的养生完全顺适,他的存在不会伤害到万物,这叫做知天.所以一个真正大巧的人,存於他有所不为;真正一个大智慧的人,在於他有所不思虑.圣人对於天的关注,仅止於表现出来可以预期的现象;对於地的关注,仅止於表现出来适合生长的土宜;对於四时的关注,仅止於表现出来可以从事劳动的次序;对於阴阳的关注,仅止於表现出来可以治理的方法和状况.圣人会任命专家守住天的规律,而自己守住人道.
   治或乱,是天造成的吗 我说:「日,月,星,辰,瑞兆,历数,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对的.大禹,天下太平,夏桀,天下大乱.(可见)治或乱,不是天造成的.」治或乱,是四时造成的吗 我说:「农作物在春夏时候纷纷萌芽,茂盛,成长,在秋冬时结谷,蓄积,收藏,这又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对的.大禹,天下太平,夏桀,天下大乱.(可见)治或乱,不是四时造成的.」治或乱,是地造成的吗 我说:「万物有了大地就会生长,万物没了大地就会死亡,这又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对的.(可见)治或乱,不是地造成的.」《诗经》说:「上天创造了高大的歧山,周太王加以开垦,经过他的经营,周文王继承後,让百姓过安定的生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停止冬天的到来,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停止它的广大,君子不会因为小人喧哗不休就停止他的品行修养.天有著常道,地有著常数,君子有著常规,君子强调常规,而小人(完全)只计较功利.《诗经》说:「实践礼义而没有差错,何必害怕别人的闲言闲语呢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楚王後面护从的车马有千乘之多,并不是他有多聪明;君子吃吃豆子,喝喝清水,并不是他有多笨,这都是偶然造成的.至於志意修美高洁,德性深厚笃实,生於当代而有志於古道,那是(完全)操之在我的啊!所以君子会急於(认真做)那些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不贪慕那些属於天的事情;小人会放弃那些属於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一味地)贪慕那属於天的事情.君子会急於(认真做)那些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不贪慕那些属於天的事情,所以每天都在进步;小人放弃那些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一味地)贪慕那些属於天的事情,所以每天都在退步.所以君子之所以每天都在进步,和小人之所以每天都在退步,是一样的道理.君子和小人之所以相差得如此悬殊,原因就在这里.
  陨星坠落,林木怪呜,国人都十分恐惧.问:「这是怎麼回事呢 」我说:「这没有什麼.这不过是天地的变动,阴阳的变化,事物少出现的现象罢了!觉得奇怪,可以;感到畏惧,那就不对了.太阳,月亮有亏蚀的现象,风雨有不合时的情况,怪星偶然出现,这是没有那个世代不曾出现过的啊!在上位者贤明而政治清平,那麼即使是同时兴起,也没什麼伤害;在上位者昏暗而政治险酷,那麼即使没有一项出现,也没有什麼助益.星辰坠落,林木怪呜,是天地变动,阴阳变化,事物少出现的现象罢了.觉得奇怪,可以;感到畏惧,那就不对了.」已经发生的事物里头,只有人祆是最最可怕的了.草率地耕种会伤害农作物,草率地耘草会失去收成,政治险酷会失去民心,田地荒芜,农稼枯萎,粮价昂贵,百姓挨饿,道路上有活活饿死的人,这就叫做「人祆」.政令不清不明,举动措施不合时宜,农事不好好治理,百姓服劳役不按季节来,以致於牛马杂交,六畜反常,这就叫做「人祆」.礼义不好好修治,内外没有分别,男女淫乱,父子互相猜疑,上下乖违背离,外寇内难同时产生,这就叫做「人祆」.人祆是由於混乱而产生出来的,以上三种人祆交错出现的话,国家就不得安宁了.这个说法非常浅近,它的灾害却非常惨重,可以觉得奇怪,也应该感到畏惧.古书上说:「万物的怪异现象,经典里头是不详细说明的.」没有用处的论辩,不急需的考察,都该抛弃掉而不加治理.至於君臣间的大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妇间的分别,那就应该天天钻研探讨而不放弃.
  祭祷祈雨而下了雨,为什麼呢 我说:「这没什麼啊!就好像不祭祷祈雨而下了雨一样.日蚀,月蚀而去救日月,天乾旱而祭祷祈雨,卜筮一番然後决定大事情,并不是真的认为祈求就可能得到,而(只是)做为政治的文饰(安慰安慰百姓罢了).」所以在上位者认为是政治的文饰,而百姓却认为是天上神灵的表现.认为是政治上的文饰就会吉祥,认为是天上神灵的表现就会凶险.」
  在天里头,没有比日,月更明亮的了;在地里头,没有比水,火更明亮的了;在万物里头,没有比珠,玉更明亮的了;在人里头,没有比礼,义更明亮的了.所以日,月不高悬的话,那麼光辉就不够强烈;水火不累积起来的话,那麼火光,润泽就不够广泛;珠玉不在外面闪烁的话,那麼王公大人就不认为是宝贝了;礼义不施行在国内的话,那麼功名就不能显耀.所以人的生命来自於天,国家的生命来自於礼义.在上位者崇尚礼义,尊敬贤人就能称王天下,重视法令,爱护百姓就可以称霸天下;在上者贪好私利,充满诈伪而国家危险,只会权谋倾轧,幽狠凶险而国家将会灭亡.
  与其(一味地)推崇天而思慕他,怎麼比得上将天当作物质而加以控制呢 与其(一味地)顺从天而歌颂它,怎麼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与其(一味地)盼望天时的调顺而静待丰收,怎麼比得上配合时令的变化而使用它呢 与其(一味地)听任物类的自然生长而望其增多,怎麼比得上发挥人类的智能,来助它繁殖呢 与其(一味地)空想著天然的物资成为有用之物,怎麼比得上开发物资而不让它埋没呢 与其(一味地)希望了解万物是怎样产生,怎麼比得上帮助万物,使它茁长呢 所以放弃人为的努力,而寄望於天,那就违反了万物的原理.

4,荀子·宥坐的翻译

孔子往南方到楚国去,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七天没有生火做饭了,野菜汤里连碎米都没有,弟子们都面带饥色。子路进房间来问孔子:“我听说,做善事的人上天会回报他幸福的,做恶事的人上天会回报他灾祸的。如今先生积累人生规律积累最佳行为方式心怀美好的愿望,而且坚持行为很久了,为什么你的处境还是这么疾苦呢?”

孔子说:“子由你不懂。我告诉你,你以为有智慧的人必然就要被任用吗?王子比干不是被剖腹挖心了吗?你以为忠诚的人必然就要被任用吗?关龙逢不是被刑杀了吗?你以为进谏言的人必然就要被任用吗?吴国的伍子胥不就是被碎尸在姑苏东门外吗?这相遇不相遇的事,要等时机。贤能和不屑之徒,是人的本质。君子博学而深谋远虑但不遇时机的人太多了。由此看来,生不逢时的人是很多的!怎么只有我孔丘一个人呢?而且,白芷、兰草生长在深山老林里,并不因为没有人欣赏它就不芬芳。君子对于学问,并不是为了通达显赫,是为了在穷苦时不被环境困住,在忧愁时意志不衰,知道灾祸和幸福的开始和终结而心中不疑惑。那贤不贤的,是本质;做不做,却是人为;遇不遇,是时运;死与生,是命运。如今有人遇不到时机,虽然贤能,他能有所行为吗?如果遇到时机,他还会有什么困难呢?所以君子博学而深谋远虑,修养自身端正行为,去等待时机。”

孔子说:“子由,要学会辨别!我告诉你,从前晋公子重耳建立霸业的心思是在逃亡曹国时产生的,越王勾践建立霸业的心思是在困守会稽时产生的,齐桓公小白建立霸业的心思是在逃亡莒国时产生的。所以辨别不隐秘的人思虑就不会高远,自身不被遗弃的人意志就不会宽广,你哪里知道我不会得志于去世之后呢?”

5,从《荀子•宥坐》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许多文化思想的产生过程中,水无疑给了他许多深刻的启示和感悟。不论是自然之水的形态、性质和功能,还是古代先民治水的伟大实践,都为孔子的理论思考和创造提供了宝贵的营养和源泉,也大大充实和丰富了他的文化思想。 荀子的这段关于孔子观“宥坐之器”的记述,所阐发的道理是十分深刻的,至今仍闪烁着不可泯灭的真理光芒,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据记载,晋杜预和南朝的祖冲之都曾制过类似的欹器,以此教育子弟要好好学习,防止骄傲自满。毛泽东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名言,更与上述所讲的道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6,我要<<荀子·宥坐>>的翻译

原文:孔子观於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於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译文:孔子到鲁桓公的庙中去参观,见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具。孔子问看守庙宇的人:“这是什么器具?”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用来给宽待赦免的人坐的器具。”孔子说:“我听说宽待赦免的坐具,空着时会倾斜,装了一半水就会正,装满水了就会翻倒。”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他的学生提水来灌,倒了一半水时欹器就端正了,装满了水后欹器就翻倒了,倒空了水它又倾斜了。孔子感慨地说:“唉,怎么会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子路说:“请问有保持满的方法吗?”孔子说:“聪明有智慧的,就用愚笨的方法;功劳大过天下的,就用退让的办法;用勇力震抚世间的,就用胆怯的办法;富裕遍布四海的,就用谦恭的办法。这就是所谓不断装满又不断损耗的方法。

7,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空着的时候会倾斜,装了一半水就会正,装满了水就会翻倒。 出自:荀况[战国末期]《荀子·宥坐》。 原句:孔子观於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於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释义:孔子到鲁桓公的庙中去参观,见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具。孔子问看守庙宇的人:“这是什么器具?”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宥坐之器,空着时会倾斜,装了一半水就会正,装满水了就会翻倒。”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 他的学生提水来灌,倒了一半水时欹器就端正了,装满了水后欹器就翻倒了,倒空了水它又倾斜了。孔子感慨地说:“唉,怎么会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子路说:“请问有保持满的方法吗?” 孔子说:“聪明有智慧的,就用愚笨的方法;功劳大过天下的,就用退让的办法;用勇力震抚世间的,就用胆怯的办法;富裕遍布四海的,就用谦恭的办法。这就是所谓不断装满又不断损耗的方法。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本篇及以下各篇“皆荀卿及弟子所引记传杂事”,相当于后来的“附录”。 本篇记录的是孔子的事迹,其中包括孔子观鲁桓公之庙而论欹器、杀少正卯、困于陈蔡等内容。 荀子的这段关于孔子观“宥坐之器”的记述,所阐发的道理是十分深刻的,至今仍闪烁着不可泯灭的真理光芒,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据记载,晋杜预和南朝的祖冲之都曾制过类似的欹器,以此教育子弟要好好学习,防止骄傲自满。毛泽东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名言,更与上述所讲的道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曾说“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是说,不应该由自然主宰人,而应该由人来主宰自然,同时也应顺应自然规律; 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 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他也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来蒙恬、李斯、韩非等皆为荀子弟子。

8,宥坐之器古文怎翻译?

“宥坐之器”出自《荀子·宥坐》,记录的是孔夫子观“宥坐之器”(即攲器)后的哲理性感受,有兴趣你可以看一下。
“宥”字比较有意思,在一般的解释里,它是右的通假字,但《康熙字典》中并没有这么说,倒是说“宥”通又,说它通右,恐怕是从作为“宥坐之器”的器皿通常放在君主的座位的右侧引申过来的,实际上它也不可能放在左边,因为从座次上来看,古人是以左为尊的,一个器皿不可能比君王还要尊贵,因此只能放在右边。而“宥”字的本义是宽容、饶恕,这里它显然不是这个意思。同时它也有深邃和帮助等意思。在这里,我个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帮助。
实际上“宥坐之器”的作用和“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类似,据说此器是一种盛水的罐子,空的时候是歪倒的,如果正好盛了半壶水,它就能端正地立起来,如果倒满水,它又会倒下去(这个其实比较好理解,水量不同,罐子的重心也不一致,正好倒一半水进去时,它是有可能立起来的)。因此比较久远的古代,君王会把它放在座位的右侧,倒上一半水,让它立起来,用来警醒君王不但坐姿要端正,而且为人处世必须心态端正、处事公平,同时它还有提醒君王不可腹中空空无见识,也不可大鸣大放“满招损”的意思。因此,“宥坐之器”的意思并不是单纯的“放在座位右侧的器物”,而是和座右铭作用相同的警示性的器物,是“提醒、帮助人们时刻警醒自己行为举止的器物”。

上一篇:去哪里拍婚纱照,宁波婚纱照哪家拍的比较好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