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曹彰,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赏识。曹彰被誉为曹操之子“黄须儿”,曹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曹彰最后是怎么死的?
为什么说《三国演义》这部书特别值得大家一看呢,这里面可不仅仅是枭雄们战略的博弈,谋士们智慧的角逐,猛将们的捉对厮杀,还有许许多多人性上的东西。为什么我不喜欢《水浒传》呢?就是因为只有阴诡的出卖和残忍的屠戳,缺乏人性。而《三国演义》则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曹彰也不例外。咱们今从另一个角度――人性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年轻的勇士。
受当时的环境影响,曹彰这孩子从小就不爱读书,而是喜欢舞刀弄剑,“少善骑射,膂力过人,能手格猛兽”。这可是相当厉害了,赤手空拳能格杀猛兽,可见曹彰的勇力之强悍程度,隐隐然有当年“逐虎过涧”之典韦的风采。
与他的两位兄弟曹丕、曹植不同,两个兄弟都是文学家,肚子里有学问,能诗善赋,曹彰没有什么文化,只喜欢打仗。他的理想是“好为将”,在战场上策马奔腾,冲锋在前,“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赏必行,罚必信”。
曹彰很崇拜本朝的卫青、霍去病两位名将,立志要像他们一样“立功沙漠,长驱数十万众,纵横天下”,在疆场上建功立业,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代郡北部的乌桓发动了叛乱,曹操命令曹彰前去征讨。曹彰亲率五万大军远赴代北,他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冲锋在战场的最前线,“身先战阵,直杀至桑干”,一举粉碎了乌桓的叛乱,平定了代北。这说明曹彰很有领兵打仗的将才,擅长指挥大规模的骑兵集团,战斗风格凌厉迅猛,犹如雷霆。
北方平定后,曹彰率部南下到汉中战场,支援在汉中争夺战中屡屡失利的曹操。曹操非常高兴,有了曹彰率领的这支强悍骑兵部队的加入,就将战线稳固在了阳平关一带。
曹彰有两次展现自己强悍武力的时刻:一次是刘备的义子刘封率兵来挑战,曹彰挥戟上阵与刘封交手,结果是“只三合,封大败而回”;再一次是马超和副将吴兰引兵分路抄袭曹军两翼,曹彰在混战中正好遇到了吴兰,两将厮杀起来,“不数合,曹彰一戟刺吴兰于马下”。
在前面的五界山之战中,刘封曾经与曹军猛将徐晃交锋,是“战不数合”,抵敌不住,败退回阵。以曹彰与刘封交战的表现来看,比徐晃的威力更大,也就是说曹彰的武力值应该至少不会低于徐晃。
曹彰“不数合”刺死吴兰。如果吴兰与雷铜武艺相近的话,那么曹彰的表现还要优于“战不数合”诈败回马杀死雷铜的张郃,他的攻击力也在张郃之上。
以此看来,如果曹彰继续能够在战场上发挥他的才能的话,他将是曹魏阵营中向典韦、许褚这类超级猛将迈进的新生一代,前途无可限量,至少能够成为独当一面的战区级主将。以他的身世和威望,也不至于后来曹家让司马懿夺了大权,因为曹彰毕竟还年轻。
有人认为曹彰是个有勇无谋的匹夫之辈。未必,曹彰能够独领一军远征乌桓,大部队尚未集结完毕,只有先锋一部千余人,但当乌桓军露出破绽,曹彰当机立断,认为“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而后抓住战机,率兵进击,获得大胜,这岂能是一介勇夫所为?
曹操死后,诸子争王,曹彰率兵而回,将兵权全部交还给曹丕,被曹丕命“回鄢陵自守”,从此卸甲放马,告别了他心爱的战场,郁郁而终。
曹彰思想单纯,并不意味着他是个有勇无谋之辈。如果他当时反对曹丕继承魏王之位,以他的军事才能和在大军中的威望,当时曹魏军中谁敢去讨伐他?又有谁能与之一战?被张飞挑伤的许褚?还是被张飞屡次欺凌的张郃?退一万步来说,他就算不交兵权,曹丕又能奈他何呢?
但曹彰是个率真的孩子,为了家族和国家不陷入内斗,兄弟阋墙,内斗纷起。曹彰选择了交出兵权,放弃了自己最后一层保护。但你可以真诚对待别人,别人就一定会真诚地对待你吗?曹彰一交出兵马,曹丕顺坡下驴,解除了他的一切兵权,派他去鄢陵自守。
当曹彰在洛阳城外向着这雄伟的城池望去最后一眼,夕阳下单人匹马向鄢陵而去的时候,他的眼中一定充满了泪水。因为他了解自己将来不会再有机会踏上战场了,但他是曹操的儿子,他必须做出这样的抉择,才无愧于英伟一生的父王的期望。
他多么希望自己并非出身于这样的家世,他宁愿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家的孩子,那样即使不能做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也至少能够以一介普通战士的身份继续策马奔腾于疆场,继续披着自己的铁甲,继续执着自己的剑,在枪林箭雨中一马当先,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支流矢击中,以一个战士的宿命倒在心爱的沙场上。
仅四年后,任城王曹彰突然暴病而亡,终年尚不及35岁。最是无情帝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