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摩尼手里的法器是什么,佛手里面拿的是什么法器?,印度佛像的特点介绍,印度早期佛教雕刻的代表作品是什么?,佛像75种手势的含义是什么?...

释迦摩尼手里的法器是什么
释迦牟尼佛手中的法器是钵盂。
在汉传佛教造像中,释迦牟尼佛坐像一般的造型有以下几种,右手前臂上举于胸前,与身体略成直角,手指自然向上舒展,手心向外施无畏印,布施无怖予众生安慰,左手下垂于膝前,掌心向外,施与愿印,象征顺应众生的祈求。如香港大屿山的天坛大佛。双手捧钵盂,象征释迦牟尼佛通过修行成就佛果。左手横放结定印,右手覆于右膝,指头触地,以示降伏魔众,是为触地印,又称降魔印,藏传的释迦佛像还会在左手定印上加一钵盂。阿弥陀佛像手中捧的是莲台或莲花;药师佛手中捧佛塔或药钵。
佛手里面拿的是什么法器?
释迦牟尼佛所持的是钵或是宝珠(摩尼珠)。 1、钵 钵(梵patra)比丘六物(三衣、钵、坐具、漉水囊)之一。又称钵多罗、波多罗、钵和兰等。意译应器、应量器。即指比丘所用的食具。 其种类有铁钵、瓦钵之别。持钵行乞称为“托钵”。由于比丘持钵以应受他人的饮食,故钵亦称应器。 2、摩尼珠 又称如意宝珠:是指海底龙宫中出来的如意宝珠,奇世珍宝,宝珠庆严殊好,自然流露清光明,普照四方。摩尼宝是由火焰和宝物组成:宝物由五个宝以三、二、一的梯形组成,并以黄、青、红为三,紫、绿为二,青为一的颜色排列。 扩展资料 摩尼珠传说: 1、相传,在转轮圣王的发髻中藏有一颗宝珠,它的光芒比太阳亮,它可以生成无穷无尽的财宝供人使用。这就是摩尼宝珠。 2、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它是:唵嘛呢叭咪吽,其中嘛字要发“摩”的音,咪字要发一个组合音“得麦”。六字大明咒可写成:唵摩尼叭(得麦)吽,摩尼的字就是摩尼珠, 3、佛门密宗修行到进入功态时,在眼前有一个极明亮的光团像十五的明月或如太阳那样大称此现象为明点,禅宗称之为大光明,净土宗称之为开悟、明白了,道门称为西天月。那个就是你的生命能量体,佛门有的也将此称为摩尼珠,有的门派称为性光、灵光等等不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释迦牟尼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摩尼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钵
印度佛像的特点介绍
最早开始出现的是菩萨像,后来才出现佛像。佛陀被神化,明显地发生在古代印度西北部,也就是现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的地方,叫犍陀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印度佛像的特点介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印度佛像的特点介绍1:象征性
尤其是印度教,其造型艺术都运用了宇宙生命的象征。它从 自然 的形态当中提炼出一些造型元素,然后以超自然的形式来表达。比如多面多臂,什么三头六臂、四面八臂、半人半兽、半男半女等等,都是超现实的造型。而且是从形而下的形式直接跃升到形而上的观念,或者说以具象的形式来表现 抽象 的观念。
印度佛像的特点介绍2:装饰性:
几乎所有艺术都有装饰性,几乎所有东方艺术也具有装饰性。那么印度艺术的装饰性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呢?就是特别地繁缛。很多印度诸神造像的装饰非常复杂。宋代《高僧传·韩方传》比较汉语和梵语的翻译,提出观点,叫“天竺好繁,秦人好略”。看我们的古文,往往一词多义,言简意赅。而印度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就非常地繁缛。
印度佛像的特点介绍3:程式化
我们现在一提起“程式化”,就认为是一种僵化的标志。其实不然,程式是艺术成熟的标志,艺术只有达到一定成熟的阶段,才能形成程式。无论是一个时代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一个画家、艺术家也好,他能够创造一种新的程式,那是他艺术成熟的标志。但是如果说这种程式固定不变,一再地因循,当然就僵化了。
印度诸神造像就形成了一套很明显的程式,且是相对固定的,甚至是延续千年不变的。它往往借鉴 舞蹈 、文学,特别是诗歌,还有宗教修炼,比如 瑜伽 。瑜伽我们现在作为一个 健身 的活动,在印度它是所有宗教共同采用的一种修炼方式。瑜伽的本意是“遏”,引申的意思是“结合、联系”,是指人的内在精神与外在精神的联系。
所谓“遏”,就是控制人的情欲,来实现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精神的合一,这才是瑜伽的本意,也是印度所有宗教修炼的目的。印度的诸神造像从文学、舞蹈、瑜伽各种姊妹艺术甚至宗教因素当中来提取造型的要素。
这里面有两点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就是手势。《佛经》里翻译成“印”,梵文是mudras。我在印度进修的时候问我的导师,mudras这个词有“seal”的意思吗?他说没有。我问那怎么我们中国就翻译成了“seal”的意思,就了“印”?他说不是,是“手势”。后来我查了一下梵文词典,它是一词多义,原始意义有“印章”的意思,后来引申意义是“手势”。
可能我们古人翻译的时候取它原始意义。这“手势”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舞蹈的手势和瑜伽的手势。印度的舞蹈,手势变化特别丰富。因为手势是人类的第二表情,在印度它叫“肉体的花朵”,是灵魂的手势,所以舞蹈的语汇一个是眼神,另一个就是手势。前面所说的“拈花势”、“象鼻势”都是不同的手势。还有两手平放,这是瑜伽的手势。
还有“无畏势”,就是平身往前,让信徒不要害怕。这些手势都是从舞蹈和瑜伽中提炼出来的,所有的手势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还有坐姿,特别是诸神坐像的姿势,有禅定势、莲花势、大王安逸坐—就是一条腿放松垂下来的。各种坐姿也都表现不同的东西。
立像分三种,第一种就是直立势,正襟危坐或者正面直立的形象,一般表现神的正面造型;第二种就是三曲势,比如展览中的桑奇大塔的药叉女,斜挂着S形的,是表示印度标准女性人体美的程式。
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里说,人体的视知觉看到曲线的东西时,有个天然地向直线复位的趋势,这样的话就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张力。还有就是S形的曲线恰恰表现了女性躯干部位的人体美。咱们中国人看女性美不美主要看面部,印度人和西方人主要看身体,而且女性人体美主要表现在躯干部位,所以S形把女性躯干部位给凸现出来了。
多罗菩萨没有头,但看上去还是非常美,就是因为躯干部分线条非常美。还有就是桑奇的药叉女,把女性的生命力、生育力很完美地表现出来了。后来这种造型运用得很多,很多男性菩萨也往往采取三曲势。展览中有的弥勒菩萨也弯曲成一个S形。
第三种就是极弯势,这是一种把三曲势发挥到极致的姿势,就是人体高度地扭曲,可以说完全违背了人体正常的动态结构,可以表现极其强烈的运动和活力。展览里的飞天,它的整个身体就扭曲成一个极弯势,表现出那种生命爆发的活力。
印度早期佛教雕刻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在今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东北方向约50公里处的桑奇,也有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那就是在198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桑奇大塔。它的雕栏和塔门是孔雀王朝之后极其重要的雕刻作品,而塔门浮雕尤其具有代表性。这些作品约作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初期安度罗王国领有中、南印度时期。当时,安度罗国国势逐渐强盛,控制了印度许多重要的商路与海港。信奉佛教的商人与富有的市民,为桑奇大塔的扩建和维修慷慨解囊。大塔原有的木头围栏遂被石头围栏取代。桑奇雕刻规模宏大,技巧细腻,刀工精湛,造型娴熟,堪称稀世之作。它在艺术上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而成为印度早期佛教雕刻的代表作品。
佛像75种手势的含义是什么?
佛像的各种手势代表佛像的不同身份,表示佛教的各种教义,是具有印度特点的人体语言,表达的含义极为丰富。常见的有说法印、无畏印、与愿印、降魔印、禅定印5种,即“释迦五印”。手印形式可有多种变化,尤其是密教手印多达几百种,变化莫测,常见的有智拳印、期克印等。 01 说法印 拜了那么多佛,知道佛像手势代表什么吗? 佛像的手势之说法印 以拇指与中指(或食指、无名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这一手印象征佛说法之意,表现佛陀于鹿野苑初转时的状态,所以称为说法印,也称转印。 02 无畏印 拜了那么多佛,知道佛像手势代表什么吗? 佛像的手势之无畏印 屈臂上举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这一手印表示佛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据说能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怖,所以称无畏印。 03 与愿印 拜了那么多佛,知道佛像手势代表什么吗? 佛像的手势之与愿印 以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表示佛菩萨能给与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所以往往和施无畏印配合。 04 降魔印 拜了那么多佛,知道佛像手势代表什么吗? 佛像的手势之降魔印 以右手覆于右膝,指头触地,以示降伏魔众。相传释迦在修行成道时,有魔王不断前来扰乱,以期阻止释迦的清修。后来释迦即以右手指触地,令大地为证,于是地神出来证明释迦已经修成佛道,终使魔王惧伏,因此称为降魔印。又因以手指触地,所以又称触地印。 05 禅定印 拜了那么多佛,知道佛像手势代表什么吗? 佛像的手势之禅定印 以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这一手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据说释迦佛在菩提树下禅思入定修习成道时就是采用这种姿势。在密教中,这种手印是胎藏界大日如来所用,称为“法界定印”。 06 智拳印 拜了那么多佛,知道佛像手势代表什么吗? 佛像的手势之智拳印 以两手分别作金刚拳(以四指握拇指于掌中,称为金刚拳),再以右拳握左手食指于胸前,据说此印相表示消灭无明烦恼,能得佛智慧。 07 期克印 拜了那么多佛,知道佛像手势代表什么吗? 佛像的手势之期克印 以中指与拇指相抵,竖食指,此印是密宗的降魔印。 佛像的手势千变万化,不同的手印代表着不同的意思,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学佛之人要能看明白佛像的手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