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三国正史会发现,无论是东汉末年,还是三国时期,交战的士兵比前朝东周秦汉和后朝隋唐宋都要少的多。也许有人说是东汉末年,朝政黑暗,天下大乱,加上小冰期的到来,农作物欠收,人口锐减,加上壮丁难抓,所以交战的士兵比较少。
但是笔者仔细阅读相关史料,尤其是《三国志 魏书》发现,其实在东汉还没出问题的时候,军和民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区别,民是专门种地和给军队士兵运粮食的,而军是专门打仗的,就是不打仗的时候,也一般在训练,只有一部分后勤的兵才会参与军屯。而曹魏的屯田制,也让军队直接参与屯垦,准确来说是让军队轮流参与屯垦。
最早提出屯田制度的是曹操麾下的枣祗,此外还有韩浩,是受到黄巾军和黄巾起义的启发,在后来对屯田制实行者比较给力的有任峻和曹魏时期的邓艾。曹操与他奠基的曹魏政权整合军屯与民屯,在各地设立田官专门负责屯田。屯田制逐步确立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钱粮收入来源,同时也解决了屯田军民本身的生计。
早在随曹操镇压黄巾军余部时,枣祗就对黄巾士兵亦战亦耕、兵农合一的做法产生了极大兴趣,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击败了最后一股在颍川汝南的黄巾军,由于黄巾军本来就是农民起义,故而曹军夺得了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
枣祗建议曹操利用这些农具,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曹操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枣祗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将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这些人不参与打仗和士兵的训练,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
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到了大丰收,曹操于是下令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后来又接受枣祗的建议,下令军队屯田,屯田制得到广泛推行。
因为屯田取得了巨大战果,曹操在四年后打败了北方第一诸侯袁绍,哪怕在12年后被赤壁烧回北方后,也不急不缓的屯田,最终又用10年打败了汉中的张鲁,关中的韩遂和西凉的马超,一统北方。
刘备拿下汉中之后,曹操是有大格局的人,早就带走了汉中的百姓,迁到关中,关中平原土壤肥沃,又有秦国的郑国渠做基础,也是大丰收。
到了后面曹操去世,曹丕逼着汉献帝禅让,刘备孙权大战,但是曹魏既没有帮着孙权打蜀汉(也是打不了,刘备让魏延守汉中,打孙权始终没动这只人马,魏延感恩戴德对蜀汉政权死心踏地,死死守住汉中,打退了曹魏好几次试探性进攻),也没有乘着孙刘大战灭了最大的敌人东吴(人家都对你称臣了,你怎么好意思去灭人家,所以对汉中发动了试探性进攻,都被魏延打退)。但是曹魏在这段时期疯狂屯田,迅速恢复了汉中之战,樊城之战之后的国力,曹魏愈发强大。
但是谁都没想到,8年后,诸葛亮率领蜀汉大军北伐,先让赵云佯攻关中,然后虚晃一枪,迅速拿下了陇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哪怕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居然能带着三郡百姓迅速在两天内撤走,笔者觉得,除了诸葛亮想好了退路之外,这些陇右的百姓是真的想跟着诸葛丞相离开曹魏的管辖。
笔者以前以为他们是被蜀军逼迫的,但是蜀军就算逼迫他们,也不至于能带走这么多人。而且蜀军已经腹背受敌,撤是第一位的,杀人逼迫会激起民变,而且不利于发展陇右地区的群众基础,不利于接下来的北伐,也会伤了投靠蜀军的姜维一干人的心。
笔者心里曾经想到过一个可能就是这些百姓是自愿跟着丞相走的,但是曹魏的屯田之策不是很得民心吗?笔者苦苦思索,终于有一天偶然看到了高中地理课本,才明白三郡百姓为什么愿意跟丞相走。
因为曹魏的屯田之策虽然好,也是法家思想的延续。但是比起秦国和秦朝对法家鼓励垦荒的践行,还差点科学。李斯曾建议秦始皇焚书,但对六国种植这方面的书籍是坚决保护的。秦国时期,诸葛亮打的陇右是异渠这个游牧民族的领地,可是秦国占领这里后破天荒的并没有大规模垦荒,为什么?我们再看,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却并没有饿死人的记载。何也,因为科学。
高中地理书上说,关中平原在内的华北平原,是肥沃的黑褐土,适合种植小麦这类庄稼,但是陇右地区是黄土,种植庄稼非但收成很低,还会引起大规模水土流失。曹魏的屯田之策对中原地区合适,对陇右并不合适。而且曹魏实施法家理论,陇右人民敢怒不敢言。
陇右地区应该发展什么?发展木本植物,发展畜牧业,而且陇右盛产战马,是诸葛亮姜维北伐的首选之地,因为曹魏对陇右地区的一刀切,这才让诸葛亮姜维钻了空子。